《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夏遂良不是傳統的《三俠五義》中的人物。他的主要戲份,出現在《白眉大俠》中。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和崑崙僧相比,夏遂良其實算是比較正直的劍客了,更不用說那些宵小、採花賊什麼的。

說到夏遂良的能力,也算比較出眾,當然武功更高。之所以成為反面角色,有人認為是崑崙僧的挑唆。但是如此輕易受到別人的挑唆,顯然是自己意志不堅定。所以有人認為夏遂良缺乏主見、耳軟心活。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其實不是那麼簡單。這裡有一個傳統武俠觀念的問題,是今人容易忽略的。

武俠文化,雖然有人說起源於春秋時的墨家學說,但真正形成一門“文化”,應該是明清時候。唐朝的筆記小說裡有一些“武俠”的因素,但多偏於“武”,是技藝的單純炫耀,而很少“俠”,也就是沒有思想精神。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文化也迅速繁榮起來。說書人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也非常廣泛的職業。而武俠文化,也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類別。

現在的評書雖然聽眾很少,但是還有明確的分層,壯士、義士、俠客、劍客等等,共分為七個等級(我手頭沒有文字資料,記得也不太準確,可參見德雲社高峰的評書)。而這些武者,扶危濟困,除暴安良,雖然道義上是正義一方,但在手段上確實有“俠以武犯禁”的嫌疑。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所以,俠客天生就是不與官府合作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官府的——是反官府,不是反政府。“皇帝一定是好皇帝,就是大臣們多是壞人”。在俠客文化的早期,官府只有一種形象,就是貪官汙吏。

從《三俠五義》開始,出於了俠客與官府的合作,比如南俠展昭是包公的“帶刀侍衛”。當然,《三俠五義》安排了一個合理的過程,包拯在進京趕考途中落難,展昭順手幫助了他,二人算是貧賤之交。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但是,展昭是第一個與官府合作、甚至投身官府的人。僅僅這一點,就引起了“五鼠”的不滿,這才有了“五鼠鬧東京”。當然是“五鼠”的失敗告終。失敗之後,兄弟五人、連上他們的子弟後人,也就是“五鼠”(或稱“五義”)、“小五義”,一步一步投靠了官府。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從對抗官府,到投靠官府,這個轉變是不被江湖同道所接近的。正如當時的“五鼠”惱恨展昭,江湖同道如崑崙僧、夏遂良,也同樣惱恨大小五義。

這點惱恨,如果永遠是陌路之人,也許只會埋在心底,偶然酒後閒談笑罵一番而已。但是如果有了一點近距離的矛盾,很容易演化為劇烈的衝突。崑崙僧是因為一點小事,被捲入與小五義的爭鬥,夏遂良也是偶然路過,參與到與俠良等人的衝突中來。

《白眉大俠》中的夏遂良,與徐良本無矛盾,為何會生死相爭?

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根源一定會有必然性。江湖與朝廷的立場對立,投靠官府與對抗官府的道路分歧,就是夏遂良與徐良等人的矛盾的必須性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