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有處老房子,“隱居”著一位“白眉大俠”

今天藉著第十五期鄉愁印跡清朝年間,白眉派拳技由白眉所創。上世紀愛聯新屯白眉拳是白眉派第七代傳人李漢明在苦練白眉功夫數十年的基礎上,博取各門派精華武技,並融入太極拳的技法,具有良好的養生健身作用。自1985年以來,李漢明白眉研究會共獲金盃3座、武狀元金腰帶2條、金牌218枚。 2014年,愛聯新屯白眉拳入選龍崗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深圳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白。李漢明被命為愛聯新屯白眉拳的代表性傳承人。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白眉功夫過去不傳俗家子弟,張禮泉緣何習得此技並廣泛收徒推廣開來?龍崗人李世強又為何赴廣州拜師學藝?冥冥之中,既是一種歷史巧遇的緣分,更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關聯。

白眉派功夫源出少林。清朝年間,河南嵩山少林寺赤眉收了五名弟子,分別為:伍枚、白眉、智善、馮道德、苗顯。他們跟赤眉學成技藝後各自下山,自創門派,把所學拳技發揚光大。其中,白眉自幼聰敏,練武頗有慧根。一日,他在四川峨眉山練習拳技時,看到山林中白猿倒掛樹上捕捉水中蝦的景象,心中若有所悟。在山上苦思良久,結合動物走獸進攻、捕食的動作,創出了輝映後世的白眉派功夫,包括馬步三角形丁八馬、身法有三形、四內標勁、手法五形、集速六勁、技擊十八法等精妙招式,更有白眉乾坤混元金剛氣內養生功、氣硬功、鐵砂掌、鐵布衫、金鐘罩等高深功夫,白眉拳技以兇猛、剛勁、迅敏、快速為要義。

“相逢不是忠良輩,萬兩黃金也不傳。有親無義不可教,無親有義則可傳。”白眉留下嚴格的門規,堅持德在武先,擇徒首先看人品。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白眉派功夫代代相傳,第四代傳人張禮泉更是進一步把這門拳術發揚光大,贏得了南方七省拳王的美譽,門下弟子遍佈廣州、深圳、佛山、肇慶、雲浮等地。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大大刺激了中國的有識之士,不少人赴海外留學,尋覓救國之道。中國留學生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日本的民眾,還是西方國家的民眾,他們在體質上均比中國人強壯。知恥而後勇,為此,越來越多社會精英們和有識之士發出“強種保國”的吶喊,在客觀上推動了武術大眾化發展。

民國時期,全國尚武風氣更為盛行,精武體育會得到廣泛發展,在廣州、佛山等城市都成立了很多分會。1919年,精武體育會在上海舉行成立十週年紀念活動,孫中山先生題贈匾額,書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也是在這一時期,大批民間武術高手從農村湧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更有不少北方拳師南下傳授拳藝,推動了南方武術繁榮發展。當時,很多拳師受聘到軍隊訓練士兵,以提高軍隊戰鬥力。

其時,龍崗愛聯新屯人李世強慕名前往廣州拜張禮泉為師,從習白眉拳技。由於武功底子好,此前又研習了李家拳、李家中欄棍等高深功夫,棍法與拳理一脈相通,李世強很快就成了白眉拳第五代傳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據白眉拳第七代傳人、愛聯新屯白眉拳代表性傳承人李漢明說,張禮泉曾任黃埔軍校武術總教官,李世強也曾在黃埔軍校傳授拳藝,為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培養了大批英勇善戰的將士。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上世紀70年代初,李世強在蘇里南廣義堂傳授拳法。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白眉拳技傳入龍崗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李世強鼓勵龍崗客家子弟投身抗日洪流,殺鬼子保家鄉,為國盡忠。受其精神感召,不少白眉派弟子都加入了東江縱隊,和日本侵略者真刀實槍地幹起來。

龍崗是深圳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篳路藍縷的客家人在遷徙過程會遇到猛虎野獸、土匪流氓,因此,習武是客家地區特色之一。

李世強隨恩師在廣州黃埔軍校執教期間,耳濡目染,愛國精神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不久後,他返回家鄉龍崗傳授白眉拳技,傳播抗日救國思想。白眉拳在龍崗,猶如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李世強的弟子遍佈當時的龍崗、橫崗、鹽田、沙頭角及香港新界一帶。

“拳無三聲,棍冇兩響。”練過白眉拳的龍崗客家子弟大發神威,和日本侵略者發生貼身肉搏時,往往敵人還沒反應過來,就把對方打趴了。目睹這一切,李漢明的父親李立新對白眉拳更加心馳神往。

“習武,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更要扛起保家衛國的重擔。”李世強在龍崗傳授拳藝時,積極引導弟子們樹立家國情懷,在國家遭遇危難之際要敢於站出來奉獻力量。時年,李立新年僅10多歲,在李世強眾多弟子當中並不起眼,在拳腳上所學有限,但李世強闡釋的家國情懷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裡,他牢記師訓,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天晚上,他來不及和家人道別,只留下一張寫著“保重”二字的紙條,匆匆踏上了抗日救國的征程,大有壯士一去不返之勢。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立新又回到愛聯新屯,繼續跟李世強學習白眉拳,成為第六代傳人。若干年後,李立新成為武學大家,推動了白眉拳在龍崗廣泛傳播。其子孫後代更是匠心傳承,將這門拳術發揚光大……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博取眾長大放異彩

李漢明以華山太極拳為基礎,提煉出白眉兩儀太極拳,以掤、捋、擠、按、採、列、肘、靠、顧左、盼右定中及白眉派的四內標勁、身法三形、八式六勁等相融合,更吸取多家太極精華,使得白眉拳具有養生、防攻擊實戰價值。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前人。”李漢明出生在白眉武術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白眉拳,兒時已學習了白眉派十字拳與三門捶拳路。由於根基紮實,他後來還學習了白眉功夫九步推、十八摩橋功、猛虎出林等白眉上乘功,快耙、關刀、中欄棍等器械。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李漢明還是個學生,每天在學習和勞作之餘,堅持早晚練習白眉拳術和器械。

1972年,李世強之子李文達從香港回愛聯新屯探親,並收李漢明為徒,傳授他白眉派鷹爪迎橋拳術。此後,李文達一直對李漢明寄予厚望,在拳術上悉心指點,並把白眉派掌山門功夫“猛虎出林”等拳術傾囊相授,使李漢明迅速成為第七代傳人中的佼佼者。

1975年,李漢明開始在龍崗設館收徒,傳播白眉功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常有武林高手慕名上門挑戰比試切磋拳技功法,李漢明沉著應戰,在實戰中摸索、積累經驗,進一步掌握了白眉派攻防散打拳技經驗。

“風中柳絲舒懶腰/幾點絮飛飄呀飄/誰能力抗勁風/為何梁木折腰/柳絮卻可輕卸掉……”1980年,

香港電視劇《太極張三丰》上演,優美動聽的主題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在龍崗客家地區反響轟動。“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受電視劇中展示的武功所啟發,李漢明對太極拳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決心研練太極拳。剛開練時,他選取了養生與武術技擊相結合的“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拳”(簡稱華山太極拳)。

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李漢明就學會了華山太極拳,並以此拳術為基礎,提練出白眉兩儀太極拳,以掤、捋、擠、按、採、列、肘、靠、顧左、盼右定中及白眉派的四內標勁、身法三形、八式六勁等相融合,更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孫式等各家太極之精華,不但有助於練氣、養生、祛病延年,還對防攻擊實戰具有很高實用價值。

同時,李漢明還將白眉拳與舞麒麟這一客家傳統相結合。那是1977年底,離過年還有半個月,李漢明把一起練習白眉拳的師兄弟召集起來,組成麒麟武術隊。這年冬天特別冷,夜裡風又大,但絲毫阻擋不了一群年輕人的熱情,他們堅持每晚迎著寒風凍露練習拳棍。由於他們都有不錯的武術功底,再

加上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使這年春節期間的舞麒麟及武術表演獲得了極大成功,白眉拳打得生龍活虎,麒麟舞得生猛好看。2001年3月,愛聯麒麟武術隊正式成立,李漢明任武術隊總教練,其二兒李博武等任教練,培養了大批學習白眉功夫和客家麒麟的青少年。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李漢明展示拳法(後期製作圖)。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傳承交流影響深遠

30多年來,李漢明白眉研究會共獲金盃3座、武狀元金腰帶2條、金牌218枚、銀牌22枚、銅牌20枚。愛聯新屯白眉拳揚威武術界,在海內外擁有了較高的聲譽。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李漢明說,歷代白眉拳傳人積極履行習武人鋤強扶弱、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責任,自覺把個人志趣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白眉拳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蘇里南,居住著大批從龍崗地區遷徙過去的客家後人。在早期的融合發展中,他們曾受到當地人的排斥與欺凌。上世紀70年代初,李漢明的師公李世強不顧60多歲高齡,千里迢迢赴蘇里南傳授白眉拳技,增強他們的自衛能力。李世強還常叮囑他們要與當地的居民和諧共處,“習武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保家衛國,並不是用於逞強鬥狠”。

如今,李漢明已是70歲的老人,兩邊眉毛全白了,“白眉大俠”的美譽更顯實至名歸。令他欣慰的是,白眉拳傳人在龍崗已枝繁葉茂。他把傳技授藝的重擔交給了李博武,自己則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白眉拳術以及整理歷史材料,以給後人留下追尋先輩事蹟的憑證。

“凡修煉白眉派拳技功夫,如果沒有苦練七八年,是領悟不到其中精妙的。”李博武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白眉拳技,勤學苦練30多載,傾注了大量心血。有一回,他練功到深夜才回房睡覺,躺在床上想著想著就睡著了,朦朧中,困擾他多時的一個高難度動作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瞬間豁然開朗,雙手迅猛推出,“砰”的一聲擊在床板上,手上隱隱約約傳來輕微的疼痛感,他這才驚醒過來。回憶起睡夢中的感悟,他睡意全無,從床上躍起,迎著蕭蕭夜風練習至天明。

除了刻苦練習拳技功夫,李博武更把白眉派門規師訓牢記於心。在他看來,研習白眉拳,不僅僅是拳術的傳承,更是客家人堅韌不拔、愛國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作為白眉拳第八代傳人,自己有責任、義務將這門拳術及其精神內涵傳承好、推廣開,使白眉拳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

自1985年起,李漢明多次帶領白眉弟子們參加國內外武術大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李漢明白眉研究會共獲金盃3座、武狀元金腰帶2條、金牌218枚、銀牌22枚、銅牌20枚。愛聯新屯白眉拳揚威武術界,在海內外擁有了較高的聲譽。一名旅居大溪地的龍崗籍僑胞慕名前來討教,瞬間被打敗。“盛名之下無虛士!”僑胞連聲說:“佩服,佩服!”他還真誠地向李漢明請教白眉拳,希望將家鄉的特色武術文化帶到海外。

近年來,李漢明、李博武所帶領的白眉拳團隊進入龍崗校園,為不同年齡的學生展示以武術為表現形式的白眉拳和舞麒麟,將歷史文化傳承精神的種子散開,在龍崗客家地區發揚光大。

龙岗有处老房子,“隐居”着一位“白眉大侠”

李博武教孩子們練拳。

深圳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深圳市信息學院體育部副主任牛愛軍認為

傳承發展弘揚、推廣、傳播白眉拳

還要不斷加入新元素

同時針對老中青少不同人群

制定不同推廣計劃

使白眉拳更好地適應

現代社會和全民健身的需要

使學習白眉拳的群體不斷擴大

採寫:龍崗融媒(記者 柯東波/文 張臻斐 王山鷹/圖)

二審:劉娟祝、羅麗珊

三審:曾定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