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馬最良,原名馬叔良,1913年出生於上海,原籍北京,回族藝術家。他自幼聰明,8歲登臺,13歲唱正戲,少年即嶄露頭角,與李萬春、藍月春、王少樓並稱為“童伶四傑”。 在京劇界,有“南麒(麟童)北馬(連良)關外唐(韻笙),西北有個馬最良”的雅稱。

“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京劇大師馬連良是他的堂兄。馬家幾代人都與京劇藝術結緣,生末淨醜,文武場面幾乎都有馬家藝人。馬最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飽受薰陶。 他聰明勤奮,學藝刻苦,在六七歲時,就登臺為父親配戲。一個偶然的機會,年少的馬最良作為正生替父登臺,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以一個角兒的身份登臺施展才藝。父親忐忑不安,為他把場。但是,臺簾一挑,馬最良舉步亮相,稚氣全無,自始至終表演得輕鬆自如,他身段瀟灑、唱腔婉轉、白口利落,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從此,馬最良開始走上京劇舞臺。他曾得到過潘月樵、瑞德寶、貴俊卿的指點,先後拜鮑吉祥學餘派,拜馬連良學馬派。由於和堂兄馬連良接觸機會更多,他對馬派藝術較為了解,他結合自身條件,刻苦鑽研。在堂兄馬連良的傳授和指導下,他的技藝愈發成熟。

馬連良看到堂弟才藝不群,為勉勵其繼續奮進,便為他更名為“最良”,並贈號“白眉”。馬連良在北京和李萬春同班時的上海友人、著名書法家步林屋還曾贈他寫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橫幅。

他們哥倆的扮相略有不同,馬連良先生更顯清秀,馬最良先生略顯粗獷。他學的是"馬派"的早期唱法,和馬連良先生晚期在細微之處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鼓王"白登雲先生為《龍鳳呈祥》司鼓,僅前半出喬玄的個一上場和一下場,便誇讚說:"只有馬最良先生能走好鑼鼓點,他認鑼經,這很難得啊!"因為,上場的鑼經不能是"一二一"式的踩鑼鼓,要踩在節奏之中,卻不能踩在鑼面之上。要在很飄逸的過程中,在鑼鼓總體的節奏中亮相。這是用樂譜無法標清的,這是一種感覺,是演奏者和表演者互相配合中的一種藝術境界。

“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馬最良先生1949年在蘭州參軍,隨部隊開赴新疆,後來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京劇團。馬連良先生演的戲,最良先生沒有不演的;馬連良先生晚年少演的戲,最良先生還一直在演。這個團一直堅持到了文化大革命開始才被迫解散。他在1957年,被扣了"右派",但他不但沒趴下,反而繼續演出。

"文革"結束以後,他恢復排演"馬派"的熱情高漲。雖然先後有河南、河北兩省京劇團欲邀怹加盟,但未能引起相關領導的足夠重視;又只得帶著遺憾返回開封,賦閒在家。

“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1984年,馬最良赴滬參加"麒派"藝術研討會。陰曆十月初五,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73歲,葬於上海的回民公墓。

“童伶四傑”之一的馬最良:酷似馬連良,大師哥哥贈號“白眉”

京劇{龍鳳呈祥}馬最良趙燕俠李萬春袁世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