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秦琼儿子的墓志铭记载了尉迟敬德的丑事,此事可信吗?你怎么看?

gzye


秦琼是隋末唐初的名将。他最初是隋朝将领,先后在隋朝名将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的手下任职。后随裴仁基投奔了李密的瓦岗军。

瓦岗起义军失败后,转投王世充。

后不耻王世充的为人和奸诈,与程咬金、罗成等人转投了李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朝统一后,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壮”,死后画像于凌烟阁 24功臣之列。



秦琼有几个儿子史书没有记载,目前知道他晚年的儿子叫秦怀道。秦怀道早年曾担任过皇帝的侍卫武官,后期担任地方官,大都是六、七品的低级官职。

1995年,山东济南考古人员发现了秦怀道墓和墓志铭,墓志铭开头是这样写的:“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

首先说明一下,墓志铭是秦琼的孙子,秦怀道的儿子所立,他把爷爷秦琼写成了曾祖了【祖叔宝……】,实乃笔误。

题主所说的尉迟敬德的丑事就是指秦琼曾擒获过尉迟敬德(尉迟恭)。

其实这不算什么丑事,将士各为其主死磕,胜败乃兵家常事。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追的满世界跑,甚至在鸿门宴上差点被项羽砍了当下酒菜,最后还不是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不是一样乌江自刎命断黄泉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失败或者被擒不是丢人的事,丢人的是一蹶不振,就此沉沦的人。

历史上的尉迟恭和秦琼曾有过“三鞭换两锏”的故事,也就是从这以后,尉迟恭加入到了李唐阵营。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尉迟恭之前是另一农民起义军领袖宋金刚的手下,当时秦琼是李世民的帐前先锋。

尉迟恭和秦琼各为其主,在美良川这个地方摆开了战场,双方争斗了四、五天不分胜负。

当时宋金刚怀疑尉迟恭想投唐,怀疑他出工不出力。尉迟恭想尽快战胜秦琼,以便解除领导对自己的怀疑。

有一天,二人又战到了一起,不知不觉二人厮杀到了山涧。

尉迟恭心急火燎,对秦琼说:“咱俩谁也斗不过谁?这样吧,我打你一鞭,你打一锏,谁先支撑不住谁就投降谁。”

秦琼知道尉迟恭要速战速决,这正和秦琼之意。原来李世民很想收服这个黑大汉,叮嘱秦琼要把尉迟恭生擒活抓。

秦琼为了避免伤害尉迟恭,于是说:“人乃血肉之躯,我们不如找一块巨石,谁先把巨石砸开谁就赢了。”

尉迟恭一想,这个办法也不错。二人拨马找到了一块巨石,秦琼说咱俩谁先来?尉迟恭说:“为了公平起见,咱俩锤子、剪刀、布吧。”谁赢谁先来。



结果秦琼先来。

秦琼的兵器是瓦面双锏,每只重36斤,共重72斤。秦琼把战袍撩起来掖在腰间。一叫丹田力,双手举起金锏来了个力劈华山。

巨石哪经得起双锏的打击,立马破为两半。

尉迟恭没想到秦琼双锏齐下,尉迟恭的九节鞭是单鞭,本来是双鞭,但在他从军时把另一只铁鞭留给了老婆,为的就是以后夫妻相认。

轮到尉迟恭开巨石了。尉迟恭不敢怠慢,高扬九节钢鞭,大喝一声,一鞭下去,巨石并没有断开,只是留下了9个白点。

紧接着第二鞭子打了下去,巨石似断没断,再要轻轻一鞭子巨石就会断开了,尉迟恭其实就输了。

哪怕轻轻的一鞭子也是一共用了三鞭子。

其实一开始尉迟恭就上了秦琼的当,两锏合力总比接连两鞭力道大。

有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尉迟恭朗声道:“既然有约定在先,某愿赌服输。”



尉迟恭跟在秦琼身后投降了李世民。这就是秦琼擒获尉迟恭的过程。

与其说是秦琼擒获了尉迟恭,不如说是双方彼此欣赏,用人格魅力征服了对方。尉迟恭虽败犹荣,是秦琼成全了他以后的地位,二人后来成了民间的左右门神。


秉烛读春秋


秦琼家族墓,于1995年被发现考古专家发现。其中有两块墓志铭很重要,一块是秦琼的父亲秦爱的,另一块就是秦琼的长子秦怀道的。秦怀道的墓志铭里,确实提到了尉迟敬德:“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

显然这是由秦怀道的儿子,给他撰写的碑文,意思是:当年秦琼跟随高祖皇帝李渊,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擒获尉迟敬德,因而受到了丰厚奖赏。

墓志铭中提到的战役,是指武德三年的美良川之战,《旧唐书》有三处,提到了尉迟敬德投降的过程:

《旧唐书列传十八》:

“金刚战败,奔于突厥;敬德收其余众,城守介休。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谕之。敬德与寻相举城来降。”

《旧唐书李世民传》:

“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

《旧唐书秦琼传》:

“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寻授秦王右三统军。”

三处记载都说明,尉迟敬德在美良川之战中失利,被迫献城投降,这次战斗功劳最大的是秦琼,因而受到李渊的重赏。但都没有尉迟敬德被“擒”的字眼,更没有秦琼擒获尉迟敬德的记载。

那么有没有可能,史书为尉迟敬德遮丑?不可能,尉迟敬德虽是大唐立国的功臣,但身份并不高贵,不存在为尊者讳的需要!再说,战争中被俘获的事并不罕见,不代表个人能力差,更不代表德行亏缺,没必要掩盖。

题干说“尉迟敬德的丑事”,就很夸张,不贴切。

秦怀道去世的时候,是嗣圣元年,距离美良川之战已经过去六十四年。秦琼去世时,秦怀道只有十三岁,所以,秦琼的孙子(秦景倩、秦佾)根本就没见过秦琼,他们对秦琼的事迹,肯定来自于不大靠谱的口口相传。

有意思的是,秦琼和尉迟敬德不但成了后世的左右门神,两家还结成了亲家,秦琼的次子,娶了尉迟敬德的孙女。


寻根拜祖


秦琼秦叔宝共育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叫秦怀道。秦怀道的声名远不及父亲,他一生只做过一些小的官吏而且生命比较短暂属于英年早逝。墓志铭在古代还是很流行的,一般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记载墓主一生的事迹,而是赞颂祖辈们的功德。



因为秦怀道的知名度较低,所以在他的墓志铭被挖掘出来以后人们更多的是想从侧面了解一下他的父亲秦叔宝,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明确指出了秦叔宝曾打败过尉迟敬德。

其实这句话也并没有什么褒贬之意,只是为一个多年的未解之谜提供了一个答案。李世民是一个善于用才的人,很多有才之人都拜在他的帐下,其中就包括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人都是当时出名的“虎背熊腰”的武将,二人曾经有过交战但史籍类似《资治通鉴》中却并没有直接说明这次交战的结果,反而从各个方面渲染这二人的神勇,使人们对这两个英雄的谁上谁下更是好奇。待秦怀道的墓志铭出来之后,也算给他俩的武艺高迪出了一个答案,但有人怀疑这个记载的真实性,我认为不然。



一来,秦叔宝战功卓著,本就光彩熠熠,无需作假。秦叔宝是唐朝的开国将领,他也被拜为了上柱国(上柱国是唐代最高等级的勋级),他一生还获得过许多的胜利。秦叔宝曾带领人数人马去骚扰卢明月的大本营,助张须陀大获全胜,这也是他闻名的开始。后秦叔宝开始了奔走诸王的漫长路程,随投靠多主但都深得信任,最后他入了李世民的阵营,帮助他完成了建国大业。如此一个名利双收的人干嘛要在自己的事迹上冒险造价呢?

二来,古代墓志铭尤其是名人的墓志铭是会有专门人员审核的,难以造价。秦怀道虽然不算什么大名人,但也是秦叔宝家族的,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古代成立了专门检查类似于墓志铭的铭文是否真实的机构,所以秦怀道的墓志铭也一定是经过审查才得以树立的。虽然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单挑的结果我们现在不清楚,但当时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怎么会允许这个出错呢?

三来,尉迟敬德家和秦叔宝家后代的关系也非常好,没有必要互相踩踏追捧。秦叔宝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秦怀道二儿子秦善道还有一个不太知名的三儿子秦某道,而根据历史记载,秦某道娶了尉迟敬德的孙女为妻子,两家也算是亲上加亲,实在不至于因为墓志铭一点儿小事伤了和气。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尉迟敬德和秦叔宝都武艺高强,但是对于这些活在巅峰上的人来说会对更巅峰的人更加的羡慕,秦怀道墓志铭中点出的胜负只是对一个时间的客观描述也不算是


小镇月明


1995年,济南考古人员发现一块墓碑,墓的主人叫作秦怀道。

说起秦怀道,一般人都不认识他,但提起他的父亲,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的父亲就是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秦琼。

“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重点是这句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到底有何深意呢?请往下看!

我们知道尉迟敬德和秦琼是李世民手下的两员悍将,二人都出生入死,纵横沙场,为大唐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们死后都被后世尊为门神,一左一右,在世人看来他们的实力大体相当。


然而,在李世民看来,他俩的功劳是不一样的,这从凌烟阁24功臣排名中就可见一斑,尉迟恭排名第七位,位于诸位武将之首。

秦琼呢?排名第二十四位,位于凌烟阁排名最末位。人家程咬金没啥本事,只会个三板斧,都排在了第十九位。

李世民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大功的,他亲手射死了李元吉,又逼的李渊下了台,如果没有他,玄武门之变鹿死谁死还很难说呢!


而程咬金呢,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也立了不少功劳。反观秦琼,关键时刻却做了缩头乌龟,躲在家中静观事态发展,这样的“骑墙派”让李世民非常寒心,所以才故意把秦琼放在了最末位,借此羞辱了秦琼一把。

秦琼如此聪明之人,怎能看不出李世民的深意,但作为臣子的,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现实,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心的这份怨气不仅丝毫未曾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最终怨气越积越深,郁结成疾,很快他就死掉了。


然而,秦琼入土为安之后,这份怨气还是没有消除,而是传递到了儿孙辈,儿孙们都觉得李世民不公,替秦琼感到不值,但他们又不敢明说,生怕引来无端之祸。

“从高祖擒尉迟敬德”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儿孙辈发泄怨气的一种表现,你尉迟敬德不是挺厉害的吗?当年依然是秦琼的手下败将!秦琼还是强过你的!

那么,秦琼到底有没有擒过尉迟敬德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新唐书》上只有寥寥数字“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意思是美良川之战,秦琼领兵打败了尉迟敬德大军。


到底有没有生擒尉迟敬德呢?应该没有,因为如果是生擒的话,史书上应该写“战美良川,擒尉迟敬德。”

最可能的情况是,秦琼率军团团包围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没得办法,只得选择投降。

所以,墓志铭上“从高祖擒尉迟敬德”,应该是假的,是后代故意给秦琼脸上贴金的!


一半秋色


隋唐英雄、山东好汉秦琼的儿子名秦怀道,生于公元625年,卒于公元684年2月,字理,秦琼死时14岁。 其墓志铭于1995年由济南考古人员发现,先后发现的还有秦琼父亲秦爱和其孙子秦佾的墓志铭,揭开了秦叔宝的家族之谜。

秦怀道墓志铭所记述的尉迟恭(敬德)的所谓“丑事”是,他不但被秦琼战败,而且被生擒活捉了。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丑事,关公还降过曹呢,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墓志铭上是这样说的:“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但是正史并没有尉迟恭被擒的记载。《新唐书》对于美良川之战,只有九个字:“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那么,尉迟恭到底是被擒后投唐的,还是被打败后围困,走投无路才投降的呢?本质上并无区别,最终都是降唐了嘛。但是,秦怀道墓志铭和唐史,哪个记录的可信度更高呢?

个人认为,唐史更可信。因为秦怀道的墓志铭并不是他去世的时候就刻的,而是晚了好多年。其次,铭文中有致命的错误,降低了它的可信度。

秦怀道去世于公元684年,他的墓志铭刻于公元718年,晚了34年,而且记述的还是墓主人父亲的事,这么长的时间信息出现失真的可能性很大。

最要命的是铭文的致命错误,注意原文“祖叔宝”这句,秦怀道怎么能称秦琼为祖呢?应该是父啊!

在看秦琼的孙子,秦怀道儿子秦佾的墓志铭,铭文中称“祖叔宝,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父怀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满,迁绵州司士参军。又迁常州义兴县令,袭爵历城县开国公。”

两相对照,明显秦怀道的墓志铭铭文是刻错了。连父子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墓志铭,里面的内容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还有一点,就是正史是后朝为前朝记事,对于秦琼和尉迟恭这样的大将,没必要美化或者避讳,相对客观。而墓志铭一般为后人或者亲戚朋友为死者所建,主客观上美化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我认为正史里,尉迟恭被围困而降唐的可信度更高,而并没有被秦琼生擒的“丑事”。


品茗撩股


提到秦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系列称号“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九州六府一百单八县,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唐朝开国名将,唐朝凌烟阁24功臣之一。因为跟尉迟敬德两人帮唐太宗守夜镇鬼怪,后来两人在民间被演义为门神,延续至今!

秦琼有个儿子叫秦怀道,曾在皇宫做过禁卫武官,执“千牛刀”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秦怀道死于684年,享年60岁。1995年,考古人员发现了秦怀道的墓和墓志铭,

墓志铭里头是这样写的:“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

这篇墓志铭是秦怀道儿子写的,里头记录了他的祖父秦琼的傲人“战绩”。其中“擒尉迟敬德”就是题主说的尉迟敬德的“丑事”吧!

如何擒尉迟敬德!

大唐建国之初,各路反王都不服,于是李渊派李世民出兵征讨,打到刘武周时,出现了个猛将尉迟敬德,连伤唐营几员大将,后来秦琼跟尉迟敬德打,两人一个使锏,一个使鞭,一连连战了几天都是打平手。“武斗不行就来文斗”,正好战场附近有块巨石,两人比打石头,谁先把石头打碎谁胜出,后来就是“三鞭换两锏”,秦琼先把石头打碎了。自然秦琼胜了,而尉迟敬德在秦琼的劝说下也归顺了大唐!



其实这件事对尉迟敬德来说并不是丑事,“战场之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被获遭擒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况且尉迟敬德在投唐后屡建奇功,被封为鄂国公,位列唐朝24功臣之一,得以名垂青史,这对他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唐古看今


秦佾写的墓志铭是可信的,至于唐史里为什么没有详细记载,看看对李建成的评价,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秦琼不参与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从此不重用秦琼,而慰迟恭是玄武门大功臣,是李世民倚重的将领,叫史官给慰迟恭涂脂抺粉就顺理成章了。


流浪1000里


不可信,墓志铭一般是记载墓主生平的,谁会愿意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别人的丑事??想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