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多數人會本能地迴避苦難和艱辛,將生活中的不如意歸咎於別人和外部環境,總感覺日子過得了無生趣。他們認為由於自己無法改變環境,而不得不從事當前的工作。即使為了生存拼命的工作,也並非出於本意。這種消極的自我犧牲,帶來了巨大的內心衝突,無形中增加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霾。

真正享受人生的人,都是出於個人意願去享受艱辛的積極的自我犧牲的人。

羅曼·羅蘭 說: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世界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享受艱辛,就是享受人生

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痛苦無限放大,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別人都在故意和自己作對。

然而,我要告訴你,這些想法都是你大腦中產生的錯覺。

在眾多的穿越劇中,穿越過來的主角,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這也是古代和現代區別最大的地方。

在古代那種視人命為草芥的時代,作為富人權貴家的奴僕,早已習慣了叩拜作揖,別人給予恩惠,動不動的就以命相報。

就像《慶餘年》裡範閒和滕梓荊,這兩個人最初是因為滕梓荊受命刺殺範閒而相識。說來也是因為範閒現代人的思想的緣故,他並沒有因為滕梓荊的刺殺而與他為敵,反而在知道滕梓荊的事情後處處幫助他,就拿他常說的一句話來說“我們是兄弟”。

現代社會給我們每個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說還有什麼不平等的地方,那就是每個人的思維導向不一樣,也就是對每一件事情的覺察和感知各有千秋。

你會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可我認為,那個負重前行的人,為什麼不是自己?為什麼負重前行就一定代表痛苦和艱辛呢?

面對新冠肺炎的肆虐,許多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表示: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個普通人。難道他們的工作還不夠艱辛嗎?支撐他們堅持戰鬥的動力正是來自於一個個患者的微笑和病情的好轉。

是的,用微笑面對艱辛的生活,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就是大腦中積極的肯定性錯覺帶來的好處。

為什麼馬拉松選手要專門挑戰殘酷的長距離奔跑?為什麼登山者要挑戰高海拔的山峰,即使有遭遇雪崩的危險也依然無畏地向上攀登?都是因為過程越艱辛,在最終達成目標那一刻,體會到的愉快和成就感,越是其他事情所無法取代的。

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大鵬在《那絲也有春天》裡唱道:

在現實裡活著像場遊戲

算存活率我早已經勝利

等春天來該我上演逆襲

哦,那個誰你的狗看人有問題

這世界有車有房確實很重要

可是我每天努力微笑其實也沒那麼的糟糕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只分為兩種,一種是產生肯定是錯覺的人,另一種是產生否定性錯覺的人。這是因為根據大腦的特性,人是無法同時思考兩件截然相反的事情的。

習慣將自己遇到的不順歸咎為他人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不肯做出正向的努力,屬於放棄改善現狀,只產生否定性錯覺的人。他們被自己認為的辛勞的錯覺綁架了,常常認為“自己肯定不行”,“自己做不到”,從而逃避現實。

只要大腦輸入了“做不到”這個概念,那麼即便是還沒有開始做的事情,大腦也會理所當然的將它想象為做不到的事情,並且一直保持這樣的記憶。結果,等來的就是和他自己嘴裡說出來的一模一樣的未來。

而大腦中產生肯定性錯覺的人,情況又如何呢?他們不會認為努力是一件苦差事,反而樂在其中。他們常常會產生積極的想法,即便對於之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也會毫無理由地堅信自己一定做得到,對自己滿懷信心。

由於他們給大腦輸入的是肯定性的信號,它就會認為自己肯定能做到,經過積極的努力,夢想就真的實現了。

試想一下,嬰兒的思考方式就是非常積極向上的。小寶寶們無論跌倒多少次,哪怕撞到了頭,也絕不會放棄想要站起來的嘗試。如果按照成年人的否定性錯覺的思維習慣:我都摔倒100次了,看起來這件事對我而言應該是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還是算了吧。好在小寶寶們,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約束自己,在經歷了無數次摔倒後依然毫不氣餒的反覆練習,終於可以邁開腿走路了。

我們的否定性思維,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積累而成的,有時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在多次嘗試的失敗以後,就會得出“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結論。不知不覺間就打造出來否定性的大腦。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我們改變輸入的內容——“肯定能做到”,就可以讓大腦變成輸出肯定信息的積極的大腦。

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為什麼可以用肯定性思維代替否定性思維

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負責想象的右腦和負責思考的左腦(大腦新皮質),並不能控制人的心理;而是感性腦(大腦邊緣系)在驅動人類的情緒和行為。如果感性腦處於愉快的狀態,人們就會產生肯定性錯覺。

而根據鐘擺法則,感性腦經常在愉快和不愉快之間搖擺不定。無論是具備了很高德行的人,還是經歷過多次嚴酷修行的人,都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生活中總是苦樂相伴,越是從事辛苦的工作,情感上的反彈空間越大,最終完成的時候,獲得的成就感也就越大。與此相反,如果你從事的工作不那麼辛苦,情感上的反彈空間也會小得多,也就無法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苦與樂,相生相剋,相互轉換,為我們轉變思維方式打下了基礎。

因此,感到不愉快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它相伴而生的愉快,也會更多。關鍵是感到不愉快的時候,大腦能否瞬間將其切換為愉快的情緒表達。

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快速切換情緒表達的三種方法

從否定性錯覺快速切換到肯定性錯覺的有效方法,有語言、想象和肢體語言三種。

1)語言

在感性腦感到不愉快的時候,向它發出肯定性的語言,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可以說:感謝上帝為我創造了我應該逾越的這道障礙。

這種帶有感恩的正能量的語言,能夠製造出肯定性的錯覺。

2)想象

工作當中,我們往往在遇到一個小失誤的時候,就會很不高興,直接影響後續的發揮。

想象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轉化這種否定性錯誤。

例如,訓練高爾夫球選手在擊球的瞬間,想象著入洞的畫面。

在比賽前,向大腦輸入肯定性的畫面,即使在比賽中發生了小小的失誤,也能堅信肯定性錯覺。

3)肢體語言

在感性腦感覺不到愉快的時候,設置一個用來切換情緒的動作,很有效果。

例如,瀟灑地甩甩頭,或者打一個響指,告訴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

通過身體的某個動作,幫助大腦從否定性錯覺切換到肯定性錯覺。

我想這就是身心互動,身心合一的具體表現。

從自我否定的錯覺中走出來,讓肯定性錯覺主宰大腦,真正享受人生也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歡迎【關注】@成長的心聲。專注解答焦慮、恐懼、困惑、糾結等等心理問題。希望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共同探討。歡迎【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