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俄语、希腊语要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不是称为宋朝?

江东汪郎


大家对俄罗斯再熟悉不过了。几个标签: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占领清朝地盘最多的国家,和咱们国家这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说纠缠不清。实际上,俄罗斯和咱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朝代非常的相似,这个朝代就是辽朝。

有人可能会说:俄罗斯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八竿子也打不着,怎么会相似?先说一件事,俄罗斯与辽朝的关系这辈子可能都分不开了。有熟悉俄语的朋友,应该知道俄语对咱们国家的称呼,发音就是“契丹”。换言之,在古代的俄罗斯人看来,“契丹”就是咱们国家。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辽朝以南的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疆域太小,影响力不大,无法对欧洲的俄罗斯造成什么影响。辽朝是个足能与宋朝相抗衡的大国,又位于咱们北部,距离俄罗斯近,俄罗斯能受到辽朝的影响。

俄罗斯与辽朝的相似之处,首先说面积。俄罗斯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横跨欧洲和亚洲,面积为世界各国之最。俄罗斯是个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国家。俄罗斯最西部与俄罗斯最东部的距离,长度竟达约9000公里。俄罗斯从最东到最西,横跨了11个时区。当俄罗斯最东部的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俄罗斯最西部圣彼得堡的人们早就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了。

辽朝面积也不小,达到489万平方公里。更巧合的是,辽朝也是一个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国家。

辽朝成立于公元91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公元926年灭渤海国,公元936年得到石敬瑭所献的幽云十六州。辽朝最强盛时,疆域最南以天津,河北霸州、徐水,山西应县一线与北宋为界。然后,辽朝与西夏以黄河,今甘肃与外蒙的分界线为界。

辽朝疆域最东,包括现被俄罗斯控制的外东北以及库页岛,以东朝鲜半岛的东北角。辽朝疆域最北,约包括现在的外蒙古全,最西到了哈萨克斯坦的东北部。

俄罗斯横跨欧洲和亚洲,而亚洲部分的面积约有1276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及远东),但本质上,俄罗斯还是一个欧洲国家。即使是住在日本声称为其所有的那四个岛上的俄罗斯人,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欧洲人,而不会说自己是亚洲人。

俄罗斯面积大,但人口少,现在只有1.44亿人,而且人口增长一直不高。而这1.44亿人,大多数都住在面积只有约400万平方公里的欧洲部分。比如俄罗斯从清朝割走的10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只有约700万俄罗斯人居住。库页岛面积7.6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约50万。

综合来看,俄罗斯人口是西多东少。而辽朝恰好相反,是东多西少。关于辽朝人口到底有多少,学术界始终没有统一的数字,但有一种观点认为辽朝人口最盛时,约有900万人。

图-俄罗斯人

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话,那么,辽朝这900万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东部的西京道(山西大同及附近地区),南京道(北京、天津及附近地区)、中京道(蒙、冀、辽三省交界地区)、东京道(辽东)地区。尤其是汉地幽云十六州,这里人口非常稠密,是辽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上这些地区之外的东部地区,人口自然不如这些地方多,但要比西部多不少。辽朝的西部,是广阔的蒙古高原,这里水草丰盛,但自古以来人口就不多。现在的蒙古国,人口也就317万人,而首都乌兰巴托(旧称库伦)人口就达143.5万人。辽朝时的蒙古高原是肯定不可能有300万人的。

俄罗斯和契丹还有很多巧合。俄罗斯海岸线漫长,但是,战略地位不是太高的北冰洋海岸线太长。而俄罗斯最看重的芬兰湾(圣彼得堡)和黑海,都是大西洋的附属海,距离大西洋“本水”非常的遥远。比如俄罗斯船只从圣彼得堡去大西洋,需要出芬兰湾,波罗的海,经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再经过英国与挪威之间的北海才能达到。而这一路上沿岸的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瑞典、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的关系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对俄罗斯是咬牙切齿的痛恨。英国更不用说了,全力配合美国围堵俄罗斯。也就是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相对缓和一些。

图-俄罗斯人

如果俄罗斯船只从黑海进入大西洋,需要经过土耳其完全控制的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然后经过希腊的爱琴海海域,向西横穿整个地中海,再经过英国有足够能力“闹出点动静”的直布罗陀海峡,可谓险关重重。

在一千多年前,海上活动还不像现在这么重要,但辽朝的海岸线全也在附属海,也就是日本海。辽朝的船只要出入太平洋,必须经过日本列岛间的各个海峡。

图-蒙古国

另外,辽朝与南方的大国北宋之间有一个缓冲国,就是割据山西中部的北汉。辽朝对北汉虽也是经常搜刮,但在战略上也是全力保护。只不过,宋太宗赵光义讨伐北伐的意志极为坚决,于公元979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灭掉北汉。俄罗斯与中国之间也有一个缓冲国,因太有名,就不作过多介绍了。


地图帝


为什么历史上的俄语、希腊语要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不是称为宋朝?首先纠正问题里的两个错误哈。希腊语里将“中国”称为“Kina”,它是大家熟悉的China的一个变体,所以跟“契丹”是没有关系的。而俄语等斯拉夫语言则不光是古代这样叫,是直到现代还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且在中世纪,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曾把中国称为契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契丹”如何成了中国的名字?

客观地说,在西方语言里,China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契丹(关于China(支那)这个名字出现的渊源及其含义演变,桃花石杂谈以前专文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现代的主流观点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秦”的音译,最早出现在梵语之中,在公元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了西方的语言里。

而契丹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可就要晚的多了。用“Kitay”(契丹)或者类似的词来指代中国,是伴随着公元10世纪契丹人崛起,建立辽朝而出现的。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这个词从中世纪到近代前期,其影响力甚至一度超越了China,成为了欧洲人指代中国用的最多的词。

鼎盛时期的辽朝疆域

首先这个词的来源当然是契丹的族名。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从今天西伯利亚太平洋沿岸到中亚的广大区域,其中包括中原地区的传统领土幽云十六州地区。因此在公元1000年前后中亚地区一些用突厥语族语言写成的摩尼教文献里,就开始出现了“契丹”这个名字。但在许多突厥语族语言的文献里,“契丹”这个词结尾的鼻音n被转化成了y。

鼎盛时期的西辽疆域

而在辽朝被金朝灭亡之后,契丹这个词在中亚地区却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强化。因为辽朝灭亡之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迁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西辽王朝鼎盛时期成为了中亚各民族的共主。而耶律大石本人在契丹人里属于汉化程度最高的人,他是辽朝唯一一个通过汉文科举考中进士的人,所以他建立的西辽王朝虽然地处中亚,却一直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有很高的汉化程度。因此在西辽时期,西辽皇室始终是以中原皇帝的身份对中亚各族进行统治的。所以在中亚地区,西辽皇帝有时也被称为“秦国汗”,在这时,“契丹”在很多中亚民族,乃至西亚的伊斯兰教地区开始成为了“中国”的名字。当时在伊斯兰教世界,曾有许多学者写过世界上有五个伟大的君主,即阿拉伯、中国、东罗马、印度和突厥,而在他们的眼里,当时代表中国的就是西辽的皇帝,也就是契丹的皇帝。

用“契丹”代表中国的那几百年

而“契丹”这个词,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欧洲,在许多的欧洲语言里,也都出现了用“契丹”指代中国的情况。比如在英语、法语和德语里,契丹被写成Cathay,而在西班牙语里契丹则被写成了Catai。而让契丹这个词在欧洲语言里名声大噪的人则是马可·波罗。

后人绘制的《马可·波罗游记》世界观地图,如果光看《马可·波罗游记》,就会认为中国北面是契丹国,南面是蛮子国

因为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可并不是说自己去了China,而是说自己去了契丹,所以在欧洲,自马可·波罗之后,始终都认为那个被马可·波罗描绘的像天堂一样的国家是契丹,而不是China。但《马可·波罗游记》却也给欧洲带去了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误会。因为在《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年代,南宋还没有灭亡,所以《马可·波罗游记》里,一直把中国南方称为“蛮子国”(Mangi),这导致欧洲在后来的几百年里一直认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个叫契丹国,一个叫蛮子国。

而后来这个“蛮子国”的概念又跟从印度和阿拉伯等海路传到了欧洲的China联系在了一起,导致欧洲人在几百年里都坚信,契丹和China是两个国家。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人凭耳闻加想像绘制的世界地图里,在代表中国的区域都长期画有两个不同的国家,即契丹和蛮子或者契丹和China。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之大其实是远远超过了现代普通人的想像的。

哥伦布的《马可·波罗游记》,上面的笔记是他亲笔所写

比如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就是《马可·波罗游记》的铁杆粉丝,航行的时候还总带着一本,不时翻阅。而我们现代说他航行的目标是希望能航行到中国或者印度,但其实在他的观念里,自己航行的最终目标是要到达“契丹”。所以在到达美洲之后,因为他自己也感觉美洲和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不一样,所以他曾多次对别人说自己到达的土地是蛮子国,而蛮子国和契丹国接壤,因此他也坚信自己很快就能到达契丹。

China与契丹是什么关系?这是个问题!

所以一直到公元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真正来到了中国之后,这种误解都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公元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第一次抵达中国的土地,到达珠江口时,他们都按照当时流行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称呼,将中国称为了China。但在当时,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欧洲人根本没有把China当成契丹。而其实在他们的观念里,“契丹”才是那个他们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知晓的中国。

一份1570年欧洲人出版的地图,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东南沿海地区被称为China,中国内陆地区都被称为Cataio,也就是契丹

当然促成他们这种误解的原因,除了他们对中国的政治与地理不了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曾记载,契丹有大量基督教徒的存在,但他们在China却连一个基督教徒都找不到,所以他们认为这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个国家。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因为马可·波罗未必亲自到过中国,所以他对中国的描述很多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徒,而有些伊斯兰教徒在中国看见中国的信仰不是伊斯兰教,而且有些祭祀活动和他们也一知半解的基督教仪式有点像,所以以讹传讹,使《马可·波罗游记》里有了中国基督教徒很多的记载。另外在元朝时,有一些蒙古部落也信仰基督教,还有大量来自东欧的色目人在中国生活,可能也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基督教徒数量很多的原因。

而欧洲人搞明白China和契丹是指同一个国家则也费了许多周折。首先意识到自己从海路来到的China可能就是契丹的欧洲人是中欧历史上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公元1582年从澳门抵达中国,然后开始由南向北游历中国各地。最初他也仍然认为自己到的只是China,只要一直向北走,总会走到契丹。但越往北走,他就越感到不对,并开始怀疑契丹和China是不是只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当时他还非常认真的通过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支持自己的“假说”:一是长江横贯China,而这和马可·波罗说的契丹一样,二是马可·波罗说契丹就在北方草原的南面,而据他听说China和北方草原之间并不存在其它国家。三是在China从来没人听说过Cathay(契丹)这个“北方邻国”。

而他的这种疑惑在他于公元1598年到达北京之后终于得到了证实。在这他在客栈里遇到了一群可能是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商人,他们非常肯定地告诉利玛窦,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大契丹”(Great Cathay)。这才使利玛窦确信,China就是契丹,只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然后与他同行的其它一些传教士立马通过信件把这个“特大新闻”传递给当时在印度果阿的葡萄牙亚洲殖民地总部。

专程来中国考证了契丹就是China的本托·德·古伊斯

但在印度的其它传教士却打死也不相信利玛窦他们的这种说法,其原因上面已经提到了。而他们为了验证利玛窦他们的说法,专门派了一个名叫本托·德·古伊斯的人从陆路前往契丹,以确认契丹到底是不是China。结果古伊斯一路从阿富汗翻越了中亚的巴达克山,在公元1605年抵达了今天新疆的喀什。在喀什,他遇到了一群刚从北京带着货物回来的商人,结果这群商人告诉他的话和利玛窦他们在北京客栈里听到的话竟然一模一样,所以现代有学者认为,有可能古伊斯遇到的那群商人和利玛窦在北京遇到的是同一群商人。古伊斯最终来到了甘肃的肃州,但在等待明朝官方批准其前往北京期间生病死了。不过他的随行人员最终把他们也证实契丹就是China的消息传了回去。

一张公元1610年的地图,还是硬在China北面挤出了一个契丹

但利玛窦和古伊斯的发现还是没能立即改变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知,在公元17世纪初欧洲出版的许多地图上,都仍然绘制有和China不同的“契丹国”,而它的地点有的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有的则是紧挨着长城。而直到公元1650年代之后,China就是“契丹”的结论才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接受,用“契丹”称呼中国才逐渐在西欧语言里消失了。但Cathay这个词在现代英语等欧洲语言里仍然存在,通常都是在一些诗歌里代指中国。


而最后我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很多斯拉夫语言里还把中国叫“契丹”。其实刚才桃花石杂谈已经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契丹”是从中亚乃至北亚陆路传到欧洲的称呼,而斯拉夫民族兴起较晚,又生活在欧亚草原周边,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就是来自这唯一途径。他们从未从海路到过中国,所以他们的概念里并没有从海路传来的China这个概念,因此没有过西欧人曾经的困惑和澄清过程。在他们眼里,中国从一开始就是“契丹”,所以没有更改称呼,澄清混淆的需要,改称呼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混淆,所以他们直到现代还在沿用“契丹”这个对中国的称呼。


桃花石杂谈


维基百科的“契丹”词条下面有这么一个解释: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欧洲人深感金帐汗国的强大,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中原政权的代名词。

至于蒙古人为什么把中国北方称作契丹,则是因为当年辽国的影响力了。当年辽国横跨整个中国北方,作为统治者凌驾北方各民族之上,对蒙古人影响很大;而后来,俄罗斯曾有两百多年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因此“契丹”这个称呼就在斯拉夫语国家里面流传开了。再有,当年辽国灭亡之后,它的宗室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占据了西域,成为中亚霸主,西辽在面对中亚、西亚各民族时,总是以正统自居,自称中国,导致中亚西亚各突厥语国家也把“契丹”当作了中国的称呼。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现在仍有十多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itai”;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Khatay”。

至于希腊语,查了一下,其对中国的称呼并不是“契丹”,而是“Κίνα”,与英文“China”同源,同样来自于古梵文中的“Cīna”。按考证,这个“Cīna”应该是“秦”的音译,最早是印度人对我们的称呼,但它对应的汉字“支那”,因为近代日本人的缘故,现在已经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了;但它的衍生词“Cīnasthāna”(震旦,意思是伟大的支那国),依旧作为一个中性词使用,常见于佛经典籍之中。


耳食记


回答这个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当时的地图:


这是北宋时期


这是南宋

所以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所以对西域乃至西域以西已经完全隔绝,而契丹恰恰相反,不管是辽还是西辽都对西域有重要影响。

事实上,两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实际上主要对西方的经贸活动主要借助阿拉伯人完成,其海关贸易主要集中在泉州。



所以,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人与欧洲基本上没有直接接触。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阿拉伯完成。

自此,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已经完全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而且被阿拉伯人所垄断。

而同时期的契丹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异族,其汉化已经非常严重,一直以中国自居。就算是到了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也是怀念故土,以中国人自居。



西辽钱币

综上,希腊人俄罗斯人叫中国为契丹也没什么稀奇。


哈密瓜谈历史


为什么历史上的俄语、希腊语要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不是称为宋朝?其实答案很简单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展得很早,因此中华民族很早就和外面的世界有了交流,据说在公元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就有中国古蜀国丝绸的出土证据,而到了汉朝,由于中原王朝国力强大,武帝为了打击匈奴,以武装和官方的力量打通了河西走廊,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中亚,丝绸之路正式沟通,此后的中外贸易交流就更加的繁盛了

中国在古代的欧洲有着很多称谓,比如瓷器,丝绸,但是更多的人愿意称之为契丹,这也侧面说了当时辽国的影响力和强大

称中国为契丹的国家有俄罗斯,希腊,中古时期的英国以及一些穆斯林国家,“契丹”作为我国通名的首要原因,是通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华北首要各族(契丹、汉人、女真、渤海等)的通称,而从地理位置上,俄罗斯这些中西亚和东欧国家更靠近契丹而不是南方的宋朝,所以他们就认为契丹等于以前那个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其实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阴谋论之说。这个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我们习惯性的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统称为“洋人”,而对韩国人、日本人,甚至越南人就不会有这种误会,会称呼其具体的国名。

原因无他,唯熟悉而已,相反对于欧美,直到近代,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近半个世纪才逐渐清晰的了解。其实更早之前,中国对于除了自己以外国家都用一个称呼——“夷”,用来泛指外国或外国人。

夷,是一个象形文字,其意义就是一个用着弓箭的野蛮人,这也是古代中国对于周围国家的一致观感。于是在1852年,清政府与英国进行外交谈判时,就出现了误会,原来翻译将夷字译成了“barbarian”

所以,古代巴比伦塔的传说还是有些依据的,语言不通的确容易一言不合就开打!所以后来英国外交官就多次抗议中国用“夷”字来形容自己,并且列强自己发明了一个词——洋人。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清政府不得不妥协,在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第51条写着: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看完就很好理解俄语和希腊语,中国为何被称为——契丹,同样的,希腊和俄罗斯也都认为除了欧洲以外的国家都是蛮夷,都是不开化的野蛮民族。这个心理和古代中国是一样一样的。所以没必要非要上升到民族仇恨和阴谋论。

只能怪科技有限的古代,信息不透明,不同民族的人民互相不了解!



船夫聊名著


我想在多数的国家里,悠久以来更能代表中国的是秦——CHINE。后来的China也来自于这一称号。

其次,是唐。唐人街,是相当一部分国家对华人聚居区的称呼。

接下来就是问题所说的部分欧州国家的话语里,以契丹因来指称中国。主要是契丹——部分时间国号为辽——是宋辽时期中国北方的大国。其地域不仅达到长城以南,势力还涵盖到今天的蒙古高原,不仅对中亚,对东欧来说印象深刻,堪称对欧亚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与契丹一词的音,和秦一词的音相近,恐怕也不无关系。

至于宋,在同一时期,不仅与西域和中亚的联系被隔断,还一再退缩,居于南方,很难产生什么影响。

宋难以代表中国,从给各国的印记,和他们的反应来看,确实是如此。


雪天雪晴


历史上俄语、希腊语称为契丹,到现在俄罗斯还是把中国称为契丹。我就简单说我从书籍上所了解到的。

1124年夏,耶律大石负气辽天祚帝,带领200亲兵逃离辽国往西域,自立为王,1134年建立西辽。1141年率西辽军队在卡特万战役中击败十万中亚联军,使塞尔柱帝国的势力瞬间回到解放前,关键就是在这卡特万战役让西辽建立了霸主地位,使得契丹的名声传到了地中海一代和钦察草原,知道东方来了这么一个民族。后来这些地区的人称呼东方人习惯用契丹。


宁小杨


应为接触不到南宋人 看地理位置就差不多知道咋们大中华西边都是高山隔绝 海上基本封禁 外国人了解我们渠道只有北边的王朝代替我们的称呼 契丹人啊 蒙古人 又都被汉化 认为契丹就是中原


点滴幸福Go


是秦,不是契丹的音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