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

用户108153650051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原作者是明末清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背景时代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以及三家归晋,讲的是这段时间发生的英雄豪杰的故事。但请注意,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并不是真的历史。

我可以用一百句话来证明看过《三国演义》,但在这里就讲十句话吧。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场白,无论是书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这句话都是出现在开头,只要看到这句话,基本上就能想到《三国演义》。其实这句话意思是:

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多少英雄像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散了。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也比较多,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分得久了就有合并的趋势,合得久了就有分裂的趋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是当年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在东汉末年,流行对人物的品评,由当时的著名的文人学士,对当时社会上的人物就道德、才能方面作一个评价,相当于现在的人物点评,如果这个人被评价较高的话,那么他做官就能保证了。



当时的曹操刚刚出来做官,因此也要找名士许劭要个评价,但刚开始许劭不愿意说,也许曹操用了其它办法,许劭终于开口了,给曹操评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到这个评价,非常高兴,哈哈大笑。说实话,这个对曹操的评价真是犀利,一语中的。

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逃出京城董卓的追杀后,投奔好友吕伯奢家,然后吕伯奢外出买酒,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人要谋害自已,于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也一起杀掉。



完了之后,曹操就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愿让我曹操有负天下人,而不能让天下人有负我曹操,这深刻的显示了曹操的奸雄本质。

5、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人中最历害的就是吕布,马中最历害的就是赤兔马。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吕布的,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被刻画为天下第一勇猛的武将,无论是三英战吕布,还是曹营五将战吕布,都显示出吕布的勇猛。



6、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这是曹操与刘备在青梅煮酒时,对刘备说的话。曹操将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视为英雄,却不把袁绍放在眼中,说明刘备确实是个英雄,也说明英雄的标准不是看你有多少地盘,也不是看你有多少人马,而是看你有多大雄心壮志,能成多大的事,曹操的眼光显然没错。

而刘备最后也成为曹操一生的对手,并且还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



7、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可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他在临死前就说了这句话: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来了诸葛亮?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处处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但总是输给诸葛亮,《三国演义》把周瑜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因为斗不过诸葛亮,而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真是可惜了周瑜!



8、周郎妙计安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就是周瑜,郎在当时是帅哥的意思,周瑜的妙计就是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大败曹操83万大军,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可谓一计安定天下。

可惜周瑜在诸葛亮的斗智过程中,自以为稳操胜劵,想乘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之际,杀了刘备,结果被诸葛亮以计谋轻松化解,不仅没有扣住刘备,而且孙权的妹妹也顺利嫁给刘备,周瑜的追兵也被诸葛亮预先埋伏好的军队击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9、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是孙策临死前,向孙权交待的话,让孙权接班后,遇到内部政事可以问张昭来处理,遇到外部的战事可以请教周瑜来处理。

10、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是曹操对孙权的称赞,孙仲谋就是孙权,曹操在在战场上看到孙权的表现非常英勇,因此不由自主的称赞起孙权,要知道曹操可比孙权大27岁,完全是孙权的父辈,而后来那一句话是说刘表的儿子,像猪和狗一样,这里不是曹操骂人,而是曹操觉得刘表的儿子与孙权相比的话能力平庸。

好了,就说十句,各位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熟读三国一百遍,识尽人间真假面。

乱世休论德与道,满纸皆是利与权。

——观《三国演义》有感

首先,我是一个死硬派的三国迷,我的抽屉里摆满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三国游戏,我还是忠实的三国杀玩家,平常跟三国有关的周边产品,我都会有意识的收集。小时候吃干脆面送三国武将卡,为此我可以一个月只吃方便面,100张武将卡我收集了98张,只差关兴、曹洪。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读了二十五遍,你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听说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试试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的狂读。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读到“百遍”,只读了二十五遍。虽然读了这么多遍,我却一点都没有感觉厌烦,甚至每一次翻开《三国演义》,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对白,舌战群儒时,诸葛亮的对白,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从书中扯出营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养生学、形而上学、生理健康学等“狗拉羊肠子(新疆俗语)”的废话来,但已经和《三国演义》无关了。作为读者,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

咱们读三国图个什么?不就图个风云际会吗?用不着任何方法,因为只有你肯读,你就会爱上它。

求关注🙈


泰翊达医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的这句经典名言曾经让儿时的我们充满着不适甚至厌恶,但是长大以后我们却发现其实曹操才是真正的智者。刘备是一个理想时代的我们,一直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奋斗和拼搏。但是曹操则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厚黑学和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更多的会让步给利益,我们必须要先掌握面包和牛奶,才会有未来诗和远方的田园。

谁敢与我一战!

这句话出自五虎大将张飞之口,当年张飞单人单骑,在长坂坡前已一人面对20万曹军大吼一声“谁敢与我一战?”在三国演义里面若要论勇气和胆量当属张飞第一,他就好像平头哥一班,不管对手有多么强大,但是始终敢于亮剑。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拼搏和奋斗,不管自己的对手是何等的强大,依旧会为了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就好像当年刘备只凭着兄弟三人,就敢扬言去攻打董卓,这就是志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恩义,诸葛亮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先是天下三分,再到后来的蜀汉建国,诸葛亮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后来刘备不听劝告将蜀汉的精锐尽数葬送在了夷陵之战中,他又孤身一人挑起了蜀汉的大旗。虽九死一生,但始终仍不悔改,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面,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信仰和理想。就好像诸葛亮一般,为了报答当年的三顾茅庐,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奉献给了蜀汉,一直到临死之前还在大呼“北伐、北伐”。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骂王朗的经典台词,但是这句话却是真正的高度的总结了三国演义的精髓。三国演义里面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演,特别是三位国家的君主:刘备、孙权和曹操。刘备假装正义收获天下民心,曹操梦中杀人假装自己无所不能,孙权更是表面君子以求换得大臣同心。三国表面上看是一部英雄史,但实际上扒开来看就是一部厚黑史,所有的英雄情怀最终给权谋斗争让步。唯一的一个阳谋的代表诸葛亮也最终输给了阴谋大师司马懿,最后一股清流也被淹没在了黑暗之中。





V587累


既生瑜,何生亮。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阅的资料越多,就感觉有一个问题越有意思。那就是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英雄泉涌井喷的伟大时代。对当时的见证者和当事者来说,可能是个悲催的体验,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理应感谢这个时代,因为她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和无尽的财富。

01

既生瑜,何生亮

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得孙权和群僚的尊重。

《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形象,而有意贬低周瑜,于是就虚构了这句妇孺皆知的话。

在这里,我不去评价周瑜,诸葛亮以及老罗如何,我只想说说这句话。

一是拿这句话来套用三国时期所有旗鼓相当的对手;

二是可以用此话,也就是依照这个观点,去看待历史其他时期的竞争对手。

因为这么看历史故事,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02

既生亮,何生懿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君臣始有隆中对。

诸葛亮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

之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

失空斩这出戏,如果不是老罗杜撰,而是真实发生,恐怕司马懿会杀入空城,就没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出啦。

好在是唱戏说故事,大家听个热闹就行了。

真实的历史,亦如“既生瑜,何生亮”的杜撰一样,诸葛亮没那么高明,司马懿也没那么不堪。

既然是六出祁山不能成功,就说明诸葛亮遇到了强硬的挑战。

诸葛司马棋逢对手。

于是,我哀叹:既生亮,何生懿?

否则,国家不会如此混乱,黎民不至于如此艰难。

既然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为何不妥协,做一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呢?而非要去争个你死我活呢?

03

既生操,何生备

正如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认为三国时期所有人都是给曹操和刘备打酱油的,包括江东孙吴。

要不是孙吴帮着打酱油,魏蜀这盘菜,炒出来也没啥味道。既不好吃,也不好看。

我没有正统的儒家思想,也不忠于啥刘家汉室,只认为天下不一定非有德者居之,起码得是有能者。

我希望曹操能成功,但我很佩服刘备。

刘备的确是一代枭雄,的确了不起。

04

既生何,何生卓?

既生卓,何生允?

既生羽,何生布?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历史不会只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更不会是一马平川,所向披靡。而往往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关二爷尚且如此,谁又不是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困境中崛起,屡败屡战,剩者为王。

官渡大战,袁绍一蹶不振,忧郁而死;

赤壁大战,曹操败走华容道,呵呵大笑。

这才是曹操,这才是英雄。

值得玩味,这才是读史的乐趣!


豹眼看历史


丞相为何大笑?


历史都付笑谈中


知错,改错,不认错,有人知道是谁不


过河丨卒子


一句话证名看过三国。

。。关羽逝2|9年曹操逝22O年彝陵战役221年刘备逝223年。


老龚166916589


东汉末年,孙,刘,曹三个人斗地主,整恼了,你砍我杀,最后谁也没活成,让一个跟班儿的姓“司马”的老家伙,把钱占为己有,重新支好桌子,当了庄家…


六福雅士


说来惭愧,我没有怎么看过三国演义,只知道一些大概的内容。

记得里面有的故事:刘备为瞒过曹操的猜忌,让曹操认为他没有什么野心。刘备在家里面种菜,办做被雷惊吓到……


浪花几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

诸葛亮和鲁肃一样均为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但独军事上都是软肋。不过,孔明我以为至多是在一线作战上可能欠缺一些,但是其智谋和治军上是不弱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司马懿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被迫退军后,巡视其营垒评价道:天下奇才也!所以,我们不要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政治和军事都是互为表里的。

司马懿在军事上,擅长防守,但是也有谋略。不过,他的理想和目标与诸葛亮完全相反,他是根本没想着忠于大汉和曹魏政权的,他的几十年的韬光养晦和拒诸葛于陇西,实际上是在不停的积累政治资本和等待时机。

终于,西风压倒东风,这哥俩虽在历次交战中势均力敌,但是历史的大势,还是大势啊!在一步步的导向曹魏,确切的讲,是在导向司马家族。

三国这个时代看似不过是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群雄逐鹿中原的时期,但是其中的玄机却深藏不露,这可能也是曹操虽实力最强,但到死仍没有称帝的原因。

从大历史观来看魏晋这个历史时期的话,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三次严重的大分裂时期的中间这一次(五胡乱华)的前奏,曹丕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刘备则紧随其后,但都失败了。最终三家归晋,这就是大势。

诸葛亮没有能预见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可能也预见到了这一点。但是时势下的华夏大地已经暗流涌动,诸葛亮无力抗衡,所以只能为战而战,以战养战,苟延蜀汉国祚,亦不过是在为司马氏做嫁衣罢了。

那么司马氏就笑到了最后吗?也没有。

西晋不过存续了几十年,此后“五胡乱华”再无什么君臣大义、华夏正朔。直至隋文帝统一天下,才真正开始了诸葛亮、荀彧甚至是曹操所期望的天下大治。但这是诸葛亮死后,三百余年后的事了。

所以,这么说吧,有帝王之志的人生不逢时,想建功立业的人时势不允。所以,天下能三分实际是必然,而司马代曹所谓的“一统天下”实际上也就是个过渡罢了。

所以,没有谁比谁更胜一筹,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英雄还是难以真正左右时势的。

但是,不管你是崇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还是钦佩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都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沧海一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