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三國演義》?

用戶108153650051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原作者是明末清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背景時代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以及三家歸晉,講的是這段時間發生的英雄豪傑的故事。但請注意,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並不是真的歷史。

我可以用一百句話來證明看過《三國演義》,但在這裡就講十句話吧。



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場白,無論是書中,還是在影視作品中,這句話都是出現在開頭,只要看到這句話,基本上就能想到《三國演義》。其實這句話意思是:

滾滾長江水向東流,多少英雄像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散了。



2、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也比較多,意思是天下的形勢,分得久了就有合併的趨勢,合得久了就有分裂的趨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3、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是當年許劭對曹操的評價。在東漢末年,流行對人物的品評,由當時的著名的文人學士,對當時社會上的人物就道德、才能方面作一個評價,相當於現在的人物點評,如果這個人被評價較高的話,那麼他做官就能保證了。



當時的曹操剛剛出來做官,因此也要找名士許劭要個評價,但剛開始許劭不願意說,也許曹操用了其它辦法,許劭終於開口了,給曹操評了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到這個評價,非常高興,哈哈大笑。說實話,這個對曹操的評價真是犀利,一語中的。

4、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逃出京城董卓的追殺後,投奔好友呂伯奢家,然後呂伯奢外出買酒,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家人要謀害自已,於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呂伯奢也一起殺掉。



完了之後,曹操就說出了這句著名的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思是寧願讓我曹操有負天下人,而不能讓天下人有負我曹操,這深刻的顯示了曹操的奸雄本質。

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人中最歷害的就是呂布,馬中最歷害的就是赤兔馬。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呂布的,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被刻畫為天下第一勇猛的武將,無論是三英戰呂布,還是曹營五將戰呂布,都顯示出呂布的勇猛。



6、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這是曹操與劉備在青梅煮酒時,對劉備說的話。曹操將當時一無所有的劉備視為英雄,卻不把袁紹放在眼中,說明劉備確實是個英雄,也說明英雄的標準不是看你有多少地盤,也不是看你有多少人馬,而是看你有多大雄心壯志,能成多大的事,曹操的眼光顯然沒錯。

而劉備最後也成為曹操一生的對手,並且還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



7、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可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他在臨死前就說了這句話:既然生了周瑜,為什麼又來了諸葛亮?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處處與諸葛亮鬥智鬥勇,但總是輸給諸葛亮,《三國演義》把周瑜刻畫成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因為鬥不過諸葛亮,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真是可惜了周瑜!



8、周郎妙計安天下, 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就是周瑜,郎在當時是帥哥的意思,周瑜的妙計就是在赤壁之戰中,以火攻大敗曹操83萬大軍,擊敗了曹操,阻止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可謂一計安定天下。

可惜周瑜在諸葛亮的鬥智過程中,自以為穩操勝劵,想乘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之際,殺了劉備,結果被諸葛亮以計謀輕鬆化解,不僅沒有扣住劉備,而且孫權的妹妹也順利嫁給劉備,周瑜的追兵也被諸葛亮預先埋伏好的軍隊擊敗,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9、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是孫策臨死前,向孫權交待的話,讓孫權接班後,遇到內部政事可以問張昭來處理,遇到外部的戰事可以請教周瑜來處理。

10、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是曹操對孫權的稱讚,孫仲謀就是孫權,曹操在在戰場上看到孫權的表現非常英勇,因此不由自主的稱讚起孫權,要知道曹操可比孫權大27歲,完全是孫權的父輩,而後來那一句話是說劉表的兒子,像豬和狗一樣,這裡不是曹操罵人,而是曹操覺得劉表的兒子與孫權相比的話能力平庸。

好了,就說十句,各位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熟讀三國一百遍,識盡人間真假面。

亂世休論德與道,滿紙皆是利與權。

——觀《三國演義》有感

首先,我是一個死硬派的三國迷,我的抽屜裡擺滿了市面上能買到的所有三國遊戲,我還是忠實的三國殺玩家,平常跟三國有關的周邊產品,我都會有意識的收集。小時候吃乾脆面送三國武將卡,為此我可以一個月只吃方便麵,100張武將卡我收集了98張,只差關興、曹洪。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讀了二十五遍,你問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那是因為我聽說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想試試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於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三國演義》翻來覆去的狂讀。但我最終還是沒有讀到“百遍”,只讀了二十五遍。雖然讀了這麼多遍,我卻一點都沒有感覺厭煩,甚至每一次翻開《三國演義》,我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的對白,舌戰群儒時,諸葛亮的對白,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從書中扯出營銷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養生學、形而上學、生理健康學等“狗拉羊腸子(新疆俗語)”的廢話來,但已經和《三國演義》無關了。作為讀者,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

咱們讀三國圖個什麼?不就圖個風雲際會嗎?用不著任何方法,因為只有你肯讀,你就會愛上它。

求關注🙈


泰翊達醫盟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的這句經典名言曾經讓兒時的我們充滿著不適甚至厭惡,但是長大以後我們卻發現其實曹操才是真正的智者。劉備是一個理想時代的我們,一直為了心中的理想去奮鬥和拼搏。但是曹操則在現實的基礎上融入了厚黑學和人生哲理,在現實生活中理想更多的會讓步給利益,我們必須要先掌握麵包和牛奶,才會有未來詩和遠方的田園。

誰敢與我一戰!

這句話出自五虎大將張飛之口,當年張飛單人單騎,在長坂坡前已一人面對20萬曹軍大吼一聲“誰敢與我一戰?”在三國演義裡面若要論勇氣和膽量當屬張飛第一,他就好像平頭哥一班,不管對手有多麼強大,但是始終敢於亮劍。年輕人就是要敢於拼搏和奮鬥,不管自己的對手是何等的強大,依舊會為了這個目標不懈的努力。就好像當年劉備只憑著兄弟三人,就敢揚言去攻打董卓,這就是志氣!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恩義,諸葛亮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蜀漢。先是天下三分,再到後來的蜀漢建國,諸葛亮可謂是耗盡了心血。後來劉備不聽勸告將蜀漢的精銳盡數葬送在了夷陵之戰中,他又孤身一人挑起了蜀漢的大旗。雖九死一生,但始終仍不悔改,最終累死在五丈原。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信仰和理想。就好像諸葛亮一般,為了報答當年的三顧茅廬,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奉獻給了蜀漢,一直到臨死之前還在大呼“北伐、北伐”。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罵王朗的經典臺詞,但是這句話卻是真正的高度的總結了三國演義的精髓。三國演義裡面其實每一個人都在演,特別是三位國家的君主:劉備、孫權和曹操。劉備假裝正義收穫天下民心,曹操夢中殺人假裝自己無所不能,孫權更是表面君子以求換得大臣同心。三國表面上看是一部英雄史,但實際上扒開來看就是一部厚黑史,所有的英雄情懷最終給權謀鬥爭讓步。唯一的一個陽謀的代表諸葛亮也最終輸給了陰謀大師司馬懿,最後一股清流也被淹沒在了黑暗之中。





V587累


既生瑜,何生亮。

最近在寫作歷史紀實小說《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閱的資料越多,就感覺有一個問題越有意思。那就是漢末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泉湧井噴的偉大時代。對當時的見證者和當事者來說,可能是個悲催的體驗,但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理應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她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和無盡的財富。

01

既生瑜,何生亮

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得孫權和群僚的尊重。

《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形象,而有意貶低周瑜,於是就虛構了這句婦孺皆知的話。

在這裡,我不去評價周瑜,諸葛亮以及老羅如何,我只想說說這句話。

一是拿這句話來套用三國時期所有旗鼓相當的對手;

二是可以用此話,也就是依照這個觀點,去看待歷史其他時期的競爭對手。

因為這麼看歷史故事,你會發現很有意思。

02

既生亮,何生懿

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君臣始有隆中對。

諸葛亮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

之後,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六出祁山,都是無功而返。

失空斬這出戏,如果不是老羅杜撰,而是真實發生,恐怕司馬懿會殺入空城,就沒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出啦。

好在是唱戲說故事,大家聽個熱鬧就行了。

真實的歷史,亦如“既生瑜,何生亮”的杜撰一樣,諸葛亮沒那麼高明,司馬懿也沒那麼不堪。

既然是六出祁山不能成功,就說明諸葛亮遇到了強硬的挑戰。

諸葛司馬棋逢對手。

於是,我哀嘆:既生亮,何生懿?

否則,國家不會如此混亂,黎民不至於如此艱難。

既然是為了國家社稷,為了黎民百姓,為何不妥協,做一個“此間樂,不思蜀”的劉阿斗呢?而非要去爭個你死我活呢?

03

既生操,何生備

正如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我認為三國時期所有人都是給曹操和劉備打醬油的,包括江東孫吳。

要不是孫吳幫著打醬油,魏蜀這盤菜,炒出來也沒啥味道。既不好吃,也不好看。

我沒有正統的儒家思想,也不忠於啥劉家漢室,只認為天下不一定非有德者居之,起碼得是有能者。

我希望曹操能成功,但我很佩服劉備。

劉備的確是一代梟雄,的確了不起。

04

既生何,何生卓?

既生卓,何生允?

既生羽,何生布?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歷史不會只是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

更不會是一馬平川,所向披靡。而往往是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關二爺尚且如此,誰又不是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困境中崛起,屢敗屢戰,剩者為王。

官渡大戰,袁紹一蹶不振,憂鬱而死;

赤壁大戰,曹操敗走華容道,呵呵大笑。

這才是曹操,這才是英雄。

值得玩味,這才是讀史的樂趣!


豹眼看歷史


丞相為何大笑?


歷史都付笑談中


知錯,改錯,不認錯,有人知道是誰不


過河丨卒子


一句話證名看過三國。

。。關羽逝2|9年曹操逝22O年彝陵戰役221年劉備逝223年。


老龔166916589


東漢末年,孫,劉,曹三個人鬥地主,整惱了,你砍我殺,最後誰也沒活成,讓一個跟班兒的姓“司馬”的老傢伙,把錢佔為己有,重新支好桌子,當了莊家…


六福雅士


說來慚愧,我沒有怎麼看過三國演義,只知道一些大概的內容。

記得裡面有的故事:劉備為瞞過曹操的猜忌,讓曹操認為他沒有什麼野心。劉備在家裡面種菜,辦做被雷驚嚇到……


浪花幾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楊慎《臨江仙》

諸葛亮和魯肅一樣均為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但獨軍事上都是軟肋。不過,孔明我以為至多是在一線作戰上可能欠缺一些,但是其智謀和治軍上是不弱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司馬懿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被迫退軍後,巡視其營壘評價道:天下奇才也!所以,我們不要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政治和軍事都是互為表裡的。

司馬懿在軍事上,擅長防守,但是也有謀略。不過,他的理想和目標與諸葛亮完全相反,他是根本沒想著忠於大漢和曹魏政權的,他的幾十年的韜光養晦和拒諸葛於隴西,實際上是在不停的積累政治資本和等待時機。

終於,西風壓倒東風,這哥倆雖在歷次交戰中勢均力敵,但是歷史的大勢,還是大勢啊!在一步步的導向曹魏,確切的講,是在導向司馬家族。

三國這個時代看似不過是東漢末年政治腐朽,群雄逐鹿中原的時期,但是其中的玄機卻深藏不露,這可能也是曹操雖實力最強,但到死仍沒有稱帝的原因。

從大歷史觀來看魏晉這個歷史時期的話,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三次嚴重的大分裂時期的中間這一次(五胡亂華)的前奏,曹丕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劉備則緊隨其後,但都失敗了。最終三家歸晉,這就是大勢。

諸葛亮沒有能預見到這一點,或者說他可能也預見到了這一點。但是時勢下的華夏大地已經暗流湧動,諸葛亮無力抗衡,所以只能為戰而戰,以戰養戰,苟延蜀漢國祚,亦不過是在為司馬氏做嫁衣罷了。

那麼司馬氏就笑到了最後嗎?也沒有。

西晉不過存續了幾十年,此後“五胡亂華”再無什麼君臣大義、華夏正朔。直至隋文帝統一天下,才真正開始了諸葛亮、荀彧甚至是曹操所期望的天下大治。但這是諸葛亮死後,三百餘年後的事了。

所以,這麼說吧,有帝王之志的人生不逢時,想建功立業的人時勢不允。所以,天下能三分實際是必然,而司馬代曹所謂的“一統天下”實際上也就是個過渡罷了。

所以,沒有誰比誰更勝一籌,到底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還是難以真正左右時勢的。

但是,不管你是崇尚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還是欽佩司馬懿的老謀深算,都終將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滄海一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