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很多年里,人们对居委干部的印象都停留于两大“神器”:红袖章、大喇叭。尤其是在窗户大开的夏季,每天晚上,社区里都会响起熟悉的循环播放:“居民朋友们,请关好门窗,注意安全……”此刻,两大神器完美合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佩戴红袖章拎着大喇叭巡逻的场景,这个夏夜就是不完整的。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改变人们对居委干部的传统认知。大喇叭和红袖章没有退役,同时,他们的口中冒出了“小程序”“扫一扫”“网上抢菜”等新鲜词汇,推出了人均间隔一米以上的“北欧式排队”,还成为了既能在墙上挂图作战又能用下拉菜单做图表的“大表姐”……疫情大考当前,悄悄在改变的,不是老情歌里“月亮的脸”,而是居委干部打怪升级的硬核本领。现在,如果谁对居委干部的印象还继续停留在传统神器上,对不起,out的不是居委干部,而是你自己了。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一个半月以来,在对杨浦区社区防控一线的采访中,我亲身目睹了居委工作人员的技能如何像开了外挂一样脱胎换骨,一步步实现了从青铜到王者的逆袭。

在疫情刚发生时,大家还有点没缓过神来,主要靠的都是传统的社区工作法:人海战术。每个社区里,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全面动员,人盯人、人防人,打电话、扫楼组、发微信,居委大妈的“灵魂拷问”从“你是什么垃圾”升级为直抵心灵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第一阶段的后半期,一些“三驾马车”力量比较强也比较有意识的小区已经开始总结工作法,例如殷行社区工三(2)居委的“一贴二问三走访”、工农新村片居委“排摸查询提问五步曲”、民星路600弄居民区党总支的“六个起来”。不过,这其中虽然也应用了微信群等新方式,这些工作法中的核心仍然是贴传单、跑楼道、喊喇叭、搞卫生、发动居民人盯人的传统打法。

2月初,防控形势不断升级,再加上第一批口罩预约登记开始了,光靠铺上人力显然不够用了,我在实地采访和浏览新闻时获得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就在口罩预约首日的那个中午以后,很多居委都发现传统打法过时,必须要上新技能了——

当天上午,能开展线上预约的社区还凤毛麟角,几乎都是拥有年轻干部或者得到年轻业主支援的新社区,例如小区名字霸气外露的长海路街道盛世御龙湾和新江湾城街道九龙仓居委,就率先给自己烧出了“线上预约”的小锅菜。

然而,可能是受到新闻报道的启发,在短短一两天时间里,有能力开展线上预约的社区已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两三天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甚至实现了街道全覆盖,几乎所有街道居民全程只要跑一次药房,就都能买到口罩。之前已有基础的九龙仓居委干部则又继续升级,搞定了微信支付,一手给业主“投喂”口罩,一手拿出微信“二维码收款”。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再后来,到了第二批第三批口罩预约登记的时候,人们喜闻乐见地看到,线上预约已经成为主流了。

当然,把网络学得溜,还不仅仅是这届居委干部的本事,他们还能因地制宜画图作战。在全市各区,都出现了一批“作战高手”,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楼组地图,几类人员用颜色区分显示,清清爽爽,丝毫不乱。什么叫“精细化治理”?挂图作战就是最形象生动的名词解释。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将小区每户人家的‘动态’全部标注的“三色作战图”。王凯 摄

最紧迫的任务一完成,腾挪出手的居委大妈们立刻又发挥“人头熟”特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快递在小区门口堆积成山?盘它!去附近超市借货架,把快递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四平路五角场一小区门口的“无接触式存放点”的货架。杨建正 摄

居家隔离观察人员没菜吃?发动爱心志愿者送上门,还不要钱,都是捐的!

居家隔离观察家庭的生活垃圾没法倒?不用再像最初那样穿着雨衣上门代倒了,联系专业消毒企业上门回收,顺带便还给消个毒,让邻里邻居踏踏实实继续家里蹲……

这样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中国式大妈”,我们喜欢!

一场疫情,让上海居委会阿姨“打怪”升级了

居委会与居民协力搭起了全街道的第一个防控关卡。孙中钦 摄

最近,各行各业陆续开始有节奏地复工复产,居委干部又“被迫”升级了。网络直播间里“云开会”,钉钉客户端上看数字防疫地图,还有AI外呼机器人帮忙打电话……这还是居委会大妈吗?简直比小学生更“钉钉”,比小年轻更“李佳琦”啊!

这样与时俱进战斗力爆表的居委干部,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好邻居,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领跑者。我们更喜欢!(孙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