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历史上的多多


引言

“天京事变” 平息后,翼王石达开于1856年11月底回天京(今南京)主持政务。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老臣,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内讧加同室操戈,一大批军政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惨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金田首义的六王中,只剩天王、翼王二人在苦苦支撑危局。

自相残杀引发信仰危机

天京内讧引发的信仰危机,使天国内部的分崩离散之心与日俱增。曾经凝聚、激励太平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支柱,也随着天国高层间不择手段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而遭受极大的动摇。天王洪秀全煞费苦心塑造的“天父皇上帝”这一西洋镜被戳穿,土洋结合的拜上帝教理论也随之破产了。天国内部自上而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拜上帝教”产生了质疑,同时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太平军基层官兵中也弥漫着一股巨大的失望情绪,有人嘲歌一曲道:“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起包袱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翼王主政,筚路蓝缕,意图挽回人心,重振士气

石达开是天国高层中最才干卓著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人品也相对正直,他屡建功勋,处事公正,甚少私心,因此深受天国军民的敬重与拥戴。他回天京主政后,大家欢呼雀跃,皆尊其为“义王”,把重振天国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石达开确实有能力 ,他很快就以自己的实干回报了天国军民的期望。在短短半年间,天京秩序迅速恢复,军民人心渐趋稳定,萎靡与失望情绪一扫而光,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天京变乱”造成的疮口在逐渐愈合,初步平定了动乱的颓局。在翼王的指挥下,太平军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更令人鼓舞,不仅收复了许多失地,而且还再次溯江西上,兵锋已逼近武昌。

石达开的威望让天王感到隐隐不安,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杨秀清

随着石达开权势、功绩、威望的与日俱增,洪秀全不仅不高兴,心里反而感到惴惴不安,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杨秀清,这也成了洪天王心中挥之难去的一块心病。毕竟天京之变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尤其是想起杨秀清擅权揽政以及对自己的凌辱,想起那一幕幕血流成河的人间惨剧,他仍然心有余悸。洪秀全考虑最多的不是什么乘势北攻中原,直捣京师,取得全国胜利 。他内心考虑最多的问题竟是,如何削弱石达开的影响力与崇高威望。

洪秀全表面对石达开异常信任与倚重,暗地里却给他设置重重障碍,封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目的是牵制、掣肘石达开。

洪仁发、洪仁达都是又蠢又贪、无德无能之人,别说治国安邦之才了,就是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箩筐。但他俩是洪天王的手足、最信得过的人,每日所做之事无非就是秉承天王的旨意,处心积虑架空翼王,削夺其兵权,使其不能过问军事,还严密监视他,不准其离开天京一步。石达开本无意争权夺利,他这样做都是为挽回“天京之变”的不利影响、重振天国,但却饱受猜忌,形同软禁,几乎失去了人身自由。

广大天国官吏、将士对洪秀全的做法非常不满,对昏庸贪鄙的安、福二王更是十分蔑视。《太平天国史纲》记载,每当安、福二王在会议上议论朝政时务,听者寥寥,且都昏昏欲睡。而到石达开发言时,听者云集,且全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与二王形成了鲜明对比。安、福二王遭到冷遇,又气又妒,对石达开更加排挤、攻讦、打击,且有除之而后快的苗头。

石达开与洪氏兄弟的矛盾已摆上桌面,并日趋尖锐,难以调和,如果双方的矛盾再次升级,那么第二次天京事变就很可能会重演。

愤然出走

在如此险恶的处境下,石达开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但他的选择并不多,无非就是:委曲求全,用忠贞消除天王对自己的疑忌,换取天王的信任;效仿杨秀清,来他个取而代之,自己做天王;解甲归田,做个无忧无虑的富家翁;最狠的一招是釜底抽薪,率部离开天京,在外单独发展。

石达开心乱如麻。他本想力挽狂澜,辅佐天王,重振天朝,不想遭天王猜疑、排挤,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半途而废。思来想去,反复权衡,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天京,去远方征战这条不归路。石达开这样做并非全为自己考虑,在他看来,这样是为了避免与洪氏兄弟相争、火并再起的唯一可行方案。

1857年5月下旬,主政天京仅半年的石达开找机会离开了天京。6月上旬,回到了安庆大本营。

离开天京的路上,石达开沿途散发传单,张贴布告。在文告中,他诉说自己之所以要离开天京,出师远征,是因为备受压抑,深有苦衷,同时还表达自己立誓扫灭清妖,复兴华夏的壮志,还表达了他效忠天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决心。许多太平军将士读后非常感动,纷纷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自愿随其远征者人数众多。

石达开到底拉走了多少人马?资料记载并不统一。 有说6、7万的, 有说20万的,还有说40万的。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石达开带走的大都是太平军的精兵强将,也是天国最精锐的力量。这对本已遭受内乱重创的天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也难怪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李秀成在被俘后总结“天朝十误”中,将石达开“把合朝文武将兵带去”闹分裂,列为最重大的失误。

屡次拒绝洪秀全的邀约,拒不发兵救援被清军围攻的天国重镇

石达开离京出走,带走了太平军作战经验最丰富、最英勇善战的一批老战士,也为清军大举反扑提供了极好的契机。1857年6、7月间,溧水、句容相继被清军攻陷,镇江被围困,天京岌岌可危。

洪秀全大为惊恐,他采纳李秀成建议,削去安、福二王爵位,并派人连夜给石达开送去“义王”金牌,连同救急表章,一同送到安庆,苦求石达开派两千援兵火速救援镇江。石达开心已冷透,不为所动,拒不发兵增援。

后来,镇江告急,天京重被清军新构的江南、江北大营包围。彼时石达开已率大军开至江西抚州,他不仅数次断然拒绝洪秀全的邀请,而且率军向更南的浙江、福建等省开去,离天京越来越远。

石达开声称效忠天国,却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令追随他的将士深感失望

石达开远离天京,在分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个人恩怨得失,使石达开耿耿于怀,无法摒弃前嫌,从而以大局为重,与洪天王言归于好,并肩对敌。他一再拒绝洪对他的认错、挽留与求援,一意孤行,绝不回头,令跟随他一起出征的将士深感失望。尤其是太平军后起之秀陈玉成在湖北与清军浴血厮杀,连连受挫时,驻扎安徽的石达开坐视不救,眼看湖北的大片土地被清军攻占,陈玉成败死,却丝毫没有惋惜之意。

石达开的分裂举动与所作所为,伤害了部分天国将士的感情。很多人由最先同情被逼出走的他,转而同情苦撑天京危局的洪秀全了。

威风不再,屡屡失利,只得率残部退守四川......

石达开率军辗转浙江、福建两省后,于1859年春天又来到湖北南部,接着进入湖南境内。彼时的清军因得到列强的帮助,实力大增,而昔日威风八面的石达开,也早已气势不再了。他率大军围攻一个小小的宝庆(今湖南邵阳)城,竟久攻不克,只得怏怏率军撤围,再挥师南下,进入广西境内。

彼时的广西省城是桂林。7年前太平军北上时没有攻克桂林,这一次石达开派石振吉、陶金汤各率两支大军围攻桂林,不仅再次受挫,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下场。

连战连败,死伤惨重,使一些太平军将士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石达开的旧部吉文元、朱衣点等人寻机带出数万人马,离开石达开,千里迢迢返回天京,重新投到天王麾下,受到了洪天王的欢迎与褒赞。

一向态度强硬的石达开,面对屡战屡败、众叛亲离的严峻现实,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选择有失误。但回天京已不可能,归隐山林更不现实,清廷缉拿他的悬赏越来越高,已无处躲藏。自石达开离开天京在外单独作战以来,清廷便把他视为主要威胁,曾国藩更是派遣湘军精锐跟随在太平军身后,紧追不舍,极力剿杀。

在进退无路之际,他想到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四川。

在广西招了数万兵马后,他立即率军北上湖南,再经贵州、云南入川。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进入四川......这注定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断头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石达开出走后,陆陆续续有许多将士又半途回归了天京。

这些将士回归天京的时间、理由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跟着石达开出走的部队分为三类

众将追随石达开的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骨干力量。

石达开的基本力量,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童容海。

他们多是三江两湖人士,在两湖、安徽等地投的太平军,追随翼王西征屡立战功,与天京方面一直关系不甚紧密。

这些人,可以算是是翼王的“铁杆粉丝”。

在石祥桢、黄玉琨死去,石镇吉单干的情况下,这些人成了石达开部的“基础力量”。

2、同盟者。

这些人与石达开过去关系并不算紧密。只不过,天京事变血雨腥风,他们在天京的处境十分危险。故石达开出走时,他们也一起支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杨辅清兄弟。

他们原本是东王所部。杨韦事变时,他只是因为在外而幸免遇难。当时,正惶惶不可终日。遂在翼王出走后,共同作战。

3、迷茫者。

据李秀成后来讲述:石达来出走时,许多人不明就里,看着别人跟着石达开走了,自己也稀里糊涂跟着一起走了。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花旗军。

他们原本就是一支独立的起义部队。太平天国发展壮大后,一起加入了太平天国。

由于他们加入时间不长,且一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所以,他们对石达开、洪秀全都没有太多的感觉。

这些部队,他们追随石达开的理由不尽相同,自然,他们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他们离开翼王的原因,也就不尽相同了。

不圆满的合作:同盟者离开

石达开部第一次较大的分裂,是杨辅清兄弟的离开。

1858年,杨辅清经营闽北相对顺利,石达开正准备移军会合时,洪秀全重设五军主将制,以杨辅清为中军主将。于是,杨辅清放弃了清军久攻不下的松溪、政和等城,回师江西。

看起来,杨辅清的回归,主要在于洪秀全的拉拢。

我认为: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石达开不负主要责任,但石达开原本可以让合作有一个更圆满的句号。

1、杨辅清的分手,几乎是必然。

在杨韦事变中,洪秀全自己甩锅甩得比较干净,责任都推给了韦昌辉。因此,杨辅清与洪秀全并没有深仇大恨。杨辅清追随石达开,只是出于恐惧。

杨辅清的基本诉求:人身安全。高级诉求:恢复东殿名誉。

他的基础诉求洪秀全已经满足,高级诉求也只有洪秀全可以满足。

如此:杨辅清回归,几乎是必然。

2、合作本应有更好的结果。

杨辅清在闽北已经打开了一个根据地。他已经在那里坚持了4个月。

而把根据地能更好交接给石达开,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对石达开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是根据地。如果得到闽北,无论是再图浙江,还是回师江西,都极为有利。

对杨辅清来说,尽管他贵为中军主将,但其实际实力、地位都不如陈玉成、李秀成。他回归后,长期在景德镇一代活动,如有石达开在闽北互相支持,对他有利得多!

可是,最后的分手,并不愉快。

杨辅清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就这么放弃了,而石达开也失去了经营一块根据地的机会。

其实,如果杨、石之间信任度更高,他们本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实现“双赢”。

可惜,双方在半年多的合作中,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即使是在浦城交接中,都发生了火拼!

我们不可能奢望所有的合作都能长期持续下去。但只有建立足够的互信关系,合作才可能以足够圆满的方式结束。

糊涂的分手:花旗军离开

在石达开准备进入广西时,又有若干部队“分手”了。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花旗军”。

可以说:这支武装,加入的时候稀里糊涂,离开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

他们当初,稀里糊涂跟着石达开出走了。

在石达开准备进入广西时,他们分手了。

分手后,他们更是稀里糊涂!他们致信英法联军的“洋兄弟”,要他们看在同拜上帝的份上,一起干了大清!

结果,毫无悬念,很快就被大清击败,几经辗转,投入李秀成帐下。

这些单纯、朴实的起义军将士,他们只知道要反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在政治上十分“幼稚“。

他们的诉求,就是找到明确的指导。

这支原属天地会的武装,他们加入太平天国后,很快就建立了坚定的“拜上帝教”信仰,可见,这支武装的可塑性非常强。

可是:翼王自己在政治纲领、发展方向上都模棱两可,花旗军自然也就稀里糊涂了。

“迷茫者”常常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是团队中最大的“潜力股”。可是,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迷茫”,最后的结局常常只能是稀里糊涂的。

灰心丧气:骨干的离开

石达开部最大的一次分裂,就是著名的“万里归朝”。

石达开的基本力量: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童容海等人,集体出走。石达开身边一度“兵不满万”。

可以说,这些人,对翼王是最为忠诚的了。

他们在出走前,曾直接建议石达开整肃部队,回归天朝。被石达开拒绝后,还坚持了一段时间,实在看不到前途才出走。

这些“三江两湖”人士跟着翼王在偏僻的庆远待了一年,其忠诚度可见一斑。

他们的诉求很明确:前途!

可是,石达开在广西期间,只是消极驻扎在庆远,既不发动、配合反清力量,也没有主动拓展,甚至有“归隐山林”之意!

最后,太平军战斗力严重下滑,甚至出现万人规模的太平军武装被民团击败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吉庆元等人当然看不到前途,当然要离开啦!

给忠诚者前途,是领导人的义务。领导者自己都有“ 归隐山林”之意了,忠诚的追随者们又何以自处呢?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与各种各样,因不同原因、诉求而走一起的人合作。只有理解他们的诉求,才可能与他们共赢共利的合作下去。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部下将领回归天京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石达开主动派回。第二个原因是回归天京的将领觉得跟着石达开没前途。

一、石达开出走的背景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和一大批广西老兵,在内讧中被杀,太平天国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天王洪秀全不得不启用了石达开,石达开主政后,很快安定了政治和军事,但是却引起天王洪秀全的猜忌。

他已经不相信任何异姓王了,于是任命自己两个无能的哥哥当王,牵制石达开,为避免内讧,也为了避祸,石达开离开天京,前往安庆。

二、石达开派回一些将领

1857年,太平天国天京危急,洪秀全急招石达开回京,石达开自己拒绝回去,却派回了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

三、石达开举棋不定,没有战略方向,处处失败,很多将领离开他回归天京

石达开后来准备援助江西,失败。

进军浙江,准备开辟闽浙根据地,失败。

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进攻湖南,准备入川,于是就来到了大渡河边,全军覆没。

在东西南北的转战中,石达开连连受挫,屡屡战败,手下将领们看到跟着石达开没有前途,离心离德,先后离开。


陈健4396


在太平天国拿下了南京城后,洪秀全跟他的手下们已经完全背离了自己起义的初衷,开始的内部,四分五裂的作死之路。洪秀全给韦昌辉写了一封密信,让他从江西战场赶回天津。这时候原本对杨秀清非常不满的秦瑞刚准备和韦昌辉一起合作青军策干掉杨秀清,但是杨秀军一向就非常嚣张,实力也非常强悍,根本没有想到说韦昌辉这些人会对自己动手,也没有任何的防备之心,所以韦昌辉的其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计划,发挥的作用,杨秀清最终被乱刀砍死,但是自己干掉了杨秀清之后,让韦昌辉的野心愈发膨胀,开始大肆屠杀完全有造反的趋势。洪秀全只能下令处死他。

这件事情应该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拐点,洪秀全一下子折损了两员大将,两个天王的相继死去,让整个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就只剩下了洪秀全跟石达开。但是这次血的教训让洪秀全变得愈加多疑,石达开也慢慢的丧失了洪秀全对他的信任,他不再相信任何的天网,为了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固,就封了自己两个亲兄弟当网,分化了石达开手中的权力。大概自己也明白,洪秀全对他是有所提防的,影响着与其被洪秀全不声不响的给处理掉,那还不如自己带着自己的军队直接一走了之就算了。

不得不说石达开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他在牺牲时取得了非常多的胜利,并且位列太平天国四大天王之一,在军队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很多将士对他也是相当认可的,愿意为他鞍前马后两肋插刀,他在离开洪秀全之后,先是来到了安庆安庆当地的驻军,愿意跟随直达开离开,等到他走的时候,石达开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只不过后来他们又离开了石达开回到了天津,不过可能有些人就奇怪,那么既然他们刚开始愿意跟着石达开离开,为什么到后来又要抛弃石达开而去呢?这当中的原因是比较多面的。

原本石达开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天王,但是长时间的混战让他开始萌生了退隐的想法,曾经一枪的雄心壮志已经被彻底磨灭,但是斯达康在离开天津之后不断的在作战,当时逃到广西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物资能够支撑军队的存在,所以他的部下就劝他回去跟洪秀全认错,最起码这些兄弟不至于白死,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可是石达开不听,他知道回到天南京城也一样,没有什么好下场,加上他对于一些不听他话的将领,在作战当中遇到的危险,并不积极救援,他就含着很多不一样的心,于是就有几个首领带着队伍离开了。

我们现在在看待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感觉非常的搞笑,他就是非常典型的流寇作战,在作战的7年时间内,史达开从来没有占领过任何的城市,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根据地,自己手上的几十万大军就基本上就是跟土匪出动一样,他的军队士兵基本上是在需要作战时就地招募,而这些人可能以前是逃兵土匪等人物,在加入他的军队之后,又没有受到像样的军备补充以及合理的训练,就直接开上战场。而这些人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将士们远离家乡,肯定都非常想念亲人,那么你最起码要在物质上给人家更好的享受,否则谁要跟着你拼命呢。是石达开充耳不闻,压根无视手下的这些需求,这也就难怪别人会离开他。

最重要的一点是跟着石达开混是没有前途的,首先他现在已经得罪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另外他们的存在也会一直被清朝军队所围剿,相当于要两面作战,但是其他该的作战能力完全是小儿科的水平,无论是统筹还是策划都表现的非常低下,并没有多大的指挥能力,作战当中也是靠着士兵的勇气和作战经验往前冲,在很多场看似必胜无疑的战役中,他都输了,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让部下们非常失望,那些享有一点作为有一点成绩的士兵自然不愿意跟着这样一位没有能力没有野心的将领。

就是不管上述这些原因哪一点最重要,究其一点来说,就是因为这些离开的士兵感觉跟着石达开一起走,拿不到他们想要的利益,那么既然达不到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就只能够离开石达开。


小芊芊爱历史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联合秦日纲一起血洗了东王府,整个天京一片混乱。此时,远在江西战场的石达开惊闻巨变,放过了被围困在南昌的曾国藩,连夜赶回天天京勤王。在石达开的号召之下,嗜杀成性的韦昌辉最终被洪秀全下令处死。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洪秀全再也不相信任何外人,他大力提拔自己两位兄弟为王,同时洪秀全看到石达开很得军心,于是他对石达开是处处排挤。石达开自然不甘受辱,率领自己的部队离开了南京。

凭借着自己的赫赫军功,石达开在太平军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许多将士听说石达开出走之后,都纷纷前来投靠,一时之间,军队竟达几十万人之众。

但令人疑惑的是,之后石达开部队越走越少,许多将领在半路上就开溜,带着自己的人马重新返回了天京,这又是为何呢?

  1. 首先,石达开有勇无谋,没办法独当一面,难成大事。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有杨秀清在后方运筹帷幄。如今杨秀清被杀,石达开独自面对凶险的战场,自然是吃不消。在这一路上,石达开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哪怕是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依然还是被对手击败,有时候甚至连民兵都打不过(如宝庆会战等)。所以说,将士们跟着石达开基本是没有出路的。

  2. 其次,石达开毫无目的地打游击战,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从石达开出走到灭亡的这几年时间里,他带着几十万大军四处流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战略方向,有时候甚至连后勤补给都跟不上。要知道,太平军大多出身农民,唯一的愿望就是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如今跟着石达开这样长途奔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大家自然就不干了。

  3. 而且,石达开没能为部下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连个称号都不能给。石达开虽然出走天京,但他打得依然还是太平天国的旗号,还自封为将军,但是石达开本人却无法给部下带来任何好处。以前在天京好歹还能被洪秀全封个王高兴高兴,但是现在跟石达开玩命,风餐露宿,却什么也得不到,还不如回天京过几天舒服的日子。

  4. 最后,石达开四处乱窜的同时,也不肯联合其他部队一起抗敌,令人心寒。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败之后,石达开已经退隐山林的心思了,只是带着十几万人,确实难以抉择。此时,将士们都劝石达开回归天京,但是石达开却消极对待,既不去联系散落在各地的太平军部队,甚至连手下石镇吉对抗清军之时也不支援,坐视其战败身亡。石达开的这种消极态度,令将士们十分心寒。所以等到石达开走到广西境内时,几位部将竟然带着十几万人千里迢迢赶回天京,再也不愿意跟随石达开了。

总而言之,跟着石达开干活十分辛苦,而且要钱没钱,还整天被人喊打喊杀,将士们得不到实惠,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跟随他了。

可以说,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转折点,石达开的出走更是让太平天国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


逍遥侃历史


导语:石达开负气出走以后,一直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却离开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他率军一路流窜,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最终石达开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想要归隐山林。石达开部下的将领们对他彻底失望了,再加上天王洪秀全一再派人对石达开所部的将领们进行拉拢、许诺加官进爵,因此,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大多在半途中抛弃了石达开,返回天京。

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在半途中抛弃了他,返回了太平天国主战场。其主要原因是:

1.石达开政治上极不成熟。

石达开负气离开天京,无论洪秀全如何恳求,也绝不回去;这意味着石达开已经与洪秀全彻底决裂了。可是,石达开却公然宣称自己永远忠于太平天国,绝不背叛。既然石达开这样说,那么,人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石达开依然是忠于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永远不会背叛洪秀全呢?这样一来,石达开的部下将士们就会在心里面理所当然地认为洪秀全依然是我们的最高领袖!

而且,石达开没有另立旗号,独树一帜,他就无法名正言顺地给部下将士们加官进爵,鼓励他们努力奋斗。

2.石达开一路流窜,屡战屡败,始终没有能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石达开决意要离开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另往他处,去开辟根据地。

石达开率部进军江西、浙江、福建,后来又进军湖南,一度退回广西,最后又远征四川。这一路下来,石达开在行军作战中仿佛丢掉了以往战神的灵魂,再也没有往昔的神勇了。

石达开流窜数省,处处失利,一败再败。尤其是1859年的宝庆之战,石达开数十万大军不但未能攻取宝庆城,反而被几万清军打得狼狈逃窜,尸横遍野。以致到后来,就连最不入流的地方团练,都敢逮住石达开所部痛扁一番。而石达开则总是抱头鼠窜。

出走之后,屡战屡败,没有根据地,部队无法整顿休整,困苦疲敝;以致军心动摇,将士们都对石达开大失所望。

3.屡败之下,石达开心灰意冷,意欲归隐山林。

在出走天京之时,石达开自视过高,对自己的军政才能极为自负。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另辟根据地,自建一番基业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的骨感。一路上遭受到的无数挫败,使得石达开几乎崩溃了。

无法接受的现实,无情地摆在石达开的面前。他动摇了,彷徨了;他的自信彻底丧失了,他的斗志也在失败中丢失了。

于是,石达开心灰意冷,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他不但这样想了,而且还经常对身边的将士们说出自己归隐的想法。

本来将士们就对石达开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军心已经动摇,他还在将士们面前经常说出如此丧气的想法,能不让将士们对其愤恨异常吗!

4.洪秀全一直都在积极引诱拉拢石达开的将士们。

自从石达开负气出走后,洪秀全一直没有忘记这支部队。洪秀全虽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他却有一套很老练的权术手腕。

洪秀全首先以王爵的高位拉拢了在福建站稳了脚跟、准备接应石达开的杨辅清,使杨辅清忘记了杀兄大仇,还顺带离开福建、坑了石达开一把。这以后,洪秀全对石达开这一系人马是百般拉拢,使尽了招数。凡是从石达开阵营中脱离、返回太平天国的将士,一律加官进爵,百般优待。因此,石达开的将领们抛弃石达开的时候,毫无后顾之忧。

结语: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抛弃石达开、返回天京,主要原因是石达开自己不争气,一直流窜作战,还屡战屡败,让部下将士们看不到希望,都感觉跟着石达开走,前途极其渺茫;于是,大家一合计,还是回天京吧,那才是咱的家啊。


品茗读史


1、石达开十分固执,不愿意再回到天京

石达开在长期混战自己却不断失败四处逃生的现实面前已经被磨灭了雄心壮志,从前野心勃勃的翼王已经不再,他甚至萌生了归隐的想法,只是眼前的形式限制了他的想法。在宝庆之战后,石达开处境十分艰难,逃亡到了广西,但却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军队。他的部下便开始劝他回到天京,向洪秀全认罪,然后便可以不再忍受如此的处境。但是石达开拒不听劝,更令部下寒心的是,石达开在部下苦战时,拒绝支援他,使他被敌军杀死;不仅如此,石达开也不愿意去联络其他义军。石达开的种种作为,让他的威信逐渐减少,所以,几个首领便带兵离开回归天京了。

2.石达开的作战方式使大家无法接受从而出走

石达开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便一直采取流寇作战的方式,一直奔波。作战七年,他从未占领城市,从未有一个像样的根据地,一直让自己的几十万大军像流寇一样一样在外作战。他的军队全都是在作战时就地招募,都是来自安徽、浙江、江西的兵匪向他投成然后加入军队。军队将士全都苦于没有稳定的军备补充和像样的训练场所,叫苦不迭,但石达开却充耳不闻,让大家都无法接受。将士们都远离家乡,十分想念妻儿,意志依然动摇,再加上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看到有更好的条件,对于自己的表的忠心都无所谓,所以全都叛离石达开,不愿意再随着他吃苦。

3.跟着石达开根本没有前途

石达开的作战能力在从前的同伴杨秀清面前,根本就是小儿科。他的策划和统筹能力非常低下,没有什么指挥能力,只是靠着勇气和作战经验猛冲直撞。在衢州会战、宝庆会战、庆远攻山寨这些战役中,石达开的无能暴露无遗,有时候竟然连地方武装都无法独立解决。其实兵家输乃常事,但是这些战役都是在其余人觉得必胜,有十足的把握和优势的情况下输掉的,因此石达开作为一个将领也是非常让部下失望的,有一些有追求、想在战场做出成绩的士兵和将士当然不愿意跟着一个没有担当、没有野心的将领。

4、石达开与天京藕断丝连,十分优柔寡断

石达开虽说时负气出走,带走了自己的军队,但是他却从未与天京彻底闹翻,反而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名号四处做战。这样做,让将士们都束手束脚,也让石达开在做决定时瞻前顾后。他未与天京闹翻,就不能封王。要知道太平天国后期虽然遍地是王爷,但是这样一个名头总会让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十分有优越感。石达开无法封王,也就无法承诺给将士更多的好处,自然也就无法再留住他们的心。


御前带刀侍卫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运动之一,它沉重了打击了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初期太平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永安建制封王、定都南京、西征、北伐等等天平军可谓是捷报频传,但随着中后期天京内讧,石达开负气带兵出走,太平天国也由盛转衰,石达开出走后,很多将领半途又返回了天京,这又是什么原因,以笔者看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石达开出走天京经过

  • 天京事变

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领导人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东王节制其他各王,却骄奢专横,引发其他各王的不满,东王杨秀清更变本加厉,甚至要求天王洪秀全封其万岁,要与天王平起平坐,天王密谋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京惩办杨秀清,韦昌辉接令后回京屠杀了杨秀清、家眷以及部下三万余人,在天京实行恐怖统治,翼王责备北王杀戮过多,北王对其动了杀心,石达开得到消息提前出走,石达开府上两万余人被北王杀死,石达开率部回京与天王合击将韦昌辉击垮,最终永安建制封王只剩翼王石达开,天京事变结束。

  • 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京主政,回京后他外整军事,内收人心,军民稳定,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也渐渐扭转过来,天王见石达开深得民心,心生疑忌,担心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派自己的两个哥哥安王、福王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对天王的堕落本就不满,加之处处受洪氏家族百般刁难,于是愤然离开南京,前往安庆。

二、石达开出走是私心,分裂太平天国

石达开出走除了对洪氏家族感到不满外,还带有个人因素在里面,他出走前做了三件事可以看出他是有私心的,其一,草拟布告,宣布解散天国正统政权,愿意随他去的前往安庆,其二,拉拢将领,散布亲奉密诏拉拢太平军精锐,除了支援南京的李秀成、陈玉成等部未离开,其他大部随他而去,这对太平天国力量简直是釜底抽薪,其三,试探性的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并更改国号、年号,这些做法反映了石达开是精心准备过的,其目的也是出于自己私心,想分裂太平天国。这样的作法部分将领后期知道后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重回南京。

三、战术失误,败仗太多,将领对石达开失去信心。

石达开带领部队负气出走后失去了初期用兵神算的光环,神奇不在,初期的石达开一直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破永安、挽救西征败局,大败曾国藩湘军,可以说有石达开在敌军都闻之胆寒,而带兵出走后战术失误,败仗太多,导致军心涣散。

其一,前往江西解救被困临安、吉安的老部下,因没有水师,失败。

其二,进军江浙、福建,欲开辟闽浙根据地,因内外矛盾,失败。

其三,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湘军重兵围困,孤军奋战,失败。

其四,西进入川,欲建立四川根据地,在大渡河陷入绝境,失败。

败仗太多,军心就会动摇,随着败仗越来越多,将领们也就对石达开失去了信心,不少将领选择重回南京,弃石达开而去。

四、石达开出走未制定明确的目标,前途渺茫,将领对石达开失去希望。

石达开出走后并未制定明确的目标,到底是回广西,还是去闽浙,还是去四川,在哪里建立根据地,这都没有答案,其次石达开是否建立新的王朝还是继续归南京管制,石达开也未做明确说明,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将领们对于这种漂泊日子感到沮丧,对于前途更是茫然,随着战场失利越来越多,最终将领们也对石达开失去了希望,弃他而去返回南京。

综上所述:石达开确实是太平天国中具有文韬武略的将领之一,但是随着后期负气出走,石达开在战场上失利不断,对于下属部将也未给出清晰的目标,加上个人私心因素,导致了很多将领弃他而去,重回天京。


坐看云起时1218


石达开在军队中还是很有威信的,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许多将士都愿意为他两肋插刀。石达开出走天京后,军队人数一度达到了十余万人。然而,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很多高级将领又重新回归了天京,比如杨辅清、朱点衣,而石达开则在大渡河兵败身死。分析石达开手下将领半途回师天京,主要基于几个方面:

其一、石达开流寇式作战方式没有稳定后方,人心不稳。石达开从太平天国出走后,便一直采取流寇作战的方式,一直奔波,从未有一个像样的根据地。军队将士都苦于没有稳定的军备补充和像样的休整场所,叫苦不迭。另外,将士们远离家乡,十分想念妻儿,意志开始动摇。

  其二、跟着石达开已没有前途。石达开部进入广西开始便陷入了绝境。军事上不断惨败,石镇吉部和赖裕新部的折损,广西团练和官军的不断围剿,内部矛盾越来越多,甚至有将领直接带部“起义”反正,这些事让朱点衣等大将意识到——跟随翼王就是死路一条,应该早作绸缪。

  其三,1860年,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率部破了江南大营后,李秀成又带兵占领了富裕的苏州,并且对上海发起了进攻,这些消息传到广西后,朱点衣等人觉得天国有了“中兴”之相,他们对此感到振奋,对天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其四、石达开在长期混战中不断失败四处逃生的现实面前,已经被磨灭了雄心壮志,从前野心勃勃的翼王已经不再,他甚至萌生了归隐的想法,只是眼前的现实限制了他的想法。在宝庆之战后,石达开处境十分艰难,逃亡到了广西,但却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军队。部下开始劝他回到天京,与洪秀全修好,但是石达开拒不听劝,也不愿意主动去联络其他义军。

各种交错的因素,导致石达开威信逐渐减少,最终手下将领便自行带兵离开回归天京了。

  石达开的出走,对于太平天国是巨大的损失;杨辅清朱点衣等人的出走,对于石达开而言也是巨大的损失。或许,这就是命。


元字一号


跟你出走是情分,离你而去是本分。

石达开自“天京事变”后,率领本部大军出走,一路向西,打到哪里算哪里,能抢个县城就能吃个饱饭,如果被清军追得紧,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是常态,他这种流匪的游击模式一路流浪了几年,最后被清军赶到了大渡河,走投无路全军被围,自己无奈投降,后来被清军活剐了。

石达开落到如此的下场,与天京事变有很大的关系。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实权者,他的存在是太平天国的保证,此人虽然出身低下,却极具政治天赋和管理才能,太平天国能够发展成为割据政权,几乎都是他的功劳。

“跳大神”的洪秀全只是顶多算个秀才,只是由于宗教原因才被供为泥菩萨。实权者看不惯神棍,神棍也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心里有矛盾,就一定有斗争,更何况是政治方面的,那一定是你死我活。

神棍洪秀全利用了杨秀清与元老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私怨,联合了韦、秦除掉了东王杨秀清。杨秀清一死,天京彻底乱了,韦、秦二人在天京滥杀了两万多人,洪秀全把控不了局势,他没有那个能力,韦、秦两人也不怎么鸟他。

石达开听闻了天京事变,率军回京,帮助洪秀全稳定了天京局势,又除掉了韦、秦两位太平天国元老。

元老死得多,权力真空就越大,石达开立有稳定局势之功,又是当初金田起义的元老,军中威望又极高,按照道理,应该是他出来执掌权柄,可是洪秀全不乐意了,好不容易弄死了杨秀清,还赔上了韦昌辉和秦日纲,又要来个石达开,他最终还是个“跳大神”的。

洪秀全不乐意,就重用了自己的两个族兄弟为王,在朝中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不乐意了,老子好歹是一路打过来的,建功立业确立的地位,凭什么让几个前几天还在田里插秧的人来管老子,就因为他们姓“洪”?

石达开决定出走天京,不甩洪秀全这个神棍了,他一下就带走了几十万太平天国的军队,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石达开的嫡系,有原来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的部下。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有名的将领,名声很大,但是他有雄才无大略,处事冲动不计后果,他的出走其实是给洪秀全压力,自己根本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

石达开一路向前,走一路打一路,人数是越打越少,一部分是被清军剿灭,一部分是部下逃跑,主要是逃回了天京,重回太平天国。

究其原因,石达开的出走,没有给部下一个正确、清晰的目标,只是盲目的出走,这对军队的士气影响非常的大,好歹在太平天国还有句“均田地”的口号;石达开出走打的还是太平天国的旗号,却完全与太平天国没有任何联系,得不到任何后勤补给,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打拼。

石达开要打拼没有问题,关键是他还不敢自立山头,别说称帝了,连个王的名号都不变,这就给部下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觉,他们还是太平天国的人,却得不到太平天国的承认,翼王石达开已经被太平天国遗忘和抛弃。

军队对石达开的失望越来越深,不说升官发财了,就连个基本的温饱都混不到,连翼王自己都没有个目标,下面的人跟着就更是没有希望,于是很多的人渐渐的对石达开的出走产生了怀疑。

有了怀疑就有了分离,在部将杨辅清、朱点衣的带领下,成建制的石达开部署离开了他,重新回到了太平天国。

另外一方面,在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李秀成、陈玉成等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甚至把曾国藩的江南大营都端了,这些“回光返照”的利好消息又刺激了石达开的部署,更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没有出路。

综上原因来看,石达开的部分下属离开他重回太平天国,石达开有很大责任和原因,他只适合做个勇夫和战将,不适合当一个统帅,特别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统帅,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更没有笼络人心的手段,最终落个“千刀凌迟”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