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瀾之家全面解析(1)

一個做面料的紡織企業,如何成長為男裝龍頭企業?

海瀾集團開始是江陰第三毛紡廠,後更名三毛集團。由於上海也有個三毛,不得已變更為海瀾集團。取海闊天空波瀾壯美之意。

公司成立的男裝品牌帥毛,也隨之變更為海瀾之家。

海瀾之家剛開始,也是訂貨制。加盟商補貨非常繁瑣。先再報單,核算金額,匯款,查帳,配貨,發貨。等貨到店裡,銷售的最佳時機已然過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瀾之家開始收貨品保證金,公司根據門店ERP顯示的銷售情況自行安排補貨。門店把當日銷售額中,加盟商利潤分成存入加盟商帳戶,剩下的作為公司商品成本匯入公司帳戶。每天一結算,每月一對帳。

這種模式徹底解決了補貨的難題,而且帶來了另一個好處。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體型有差異。南方門店在季末剩下的都是大碼;北方門店季末剩下的都是小碼。而且南北方上貨週期也不一樣。門店與門店之間暢銷的貨品款式顏色也不一樣。需要根據各個門店的實際情況,進行商品調劑,把商品調到最適合的門店,把庫存的死貨盤活。以往的訂貨制,加盟商買斷貨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商品調劑;本該熱賣的店裡缺貨,而貨品卻在別人手裡變成甩不掉的庫存。

鋪貨製成功解決了補貨問題和調劑問題。

貨在門店,如何根據公司的商品規劃進行陳列和銷售?加盟商有無門店管理經驗?能否嚴格執行連鎖品牌的標準化?

辦法只有一個:加盟商委託公司管理門店。這種模式有人稱為託管模式,也有人稱為聯營模式。代理模式中,公司直營店委託當地品牌代理公司代為管理的,叫託管。公司直營店和百貨公司聯營的,叫聯營。所以,海瀾之家的加盟模式稱為直營化加盟,更為確切。

公司管理門店的方法很簡單:店員工資由公司核算和代發。

員工是誰發工資聽誰的。

抓住了店裡的員工,也就全面地掌控了門店。

貨是公司配發,店是公司管理;虧損了怎麼辦?

早期有些虧損門店的加盟商,到公司鬧著討說法,要撤店。

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陳富榮,拍著胸口給加盟商承諾:再堅持堅持,如果銷售一直不好,我自掏腰包補償你的損失。

海瀾集團的老闆,豈會讓總經理掏腰包?

於是公司和加盟商的對賭協議,落到白紙黑字紅公章。這個協議,外界稱之為保底協議。其實內容是貨真價實的對賭協議。如果門店五年總收益超過約定值,則公司要額外收取加盟商的管理費用;如果五年總收益未達到約定值,則由公司補齊。

(如今這些政策都已廢除。並不是政策不好,而是不適應品牌現階段的發展)

這個對賭協議給公司帶來豐厚的回報:首先,加盟商心裡託底,敢投資!其次,新門店剛開始有培育期,許多品牌一看門店開出來虧損就想著關店。實際,大部分門店會在第三年實現盈利。五年綜合起來,虧損的不到1%,公司是既掙了面子,也掙了票子。

為了配合這種模式,公司組建了:CI設計部,工程部,拓展部,市場部,商品開發部,商品調配部,結算中心,倉儲物流部;當然還有內控中心,財務部,總經辦等公司行政部門。隨著業務量的增加,一類部門下面又成立了許多二類部門:空間設計部,工程驗收組,商場拓展部,職店部,稽查部,督察部等等。

這些部門的成立,讓員工的工作更加簡單有效。公司不需要中層以下員工一專多能,甚至沒有能力的員工,經過短期培訓也能勝任自己的崗位。每個部門的員工,就像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每天重複做一項工作。

優點是標準化管理,效率高,執行力強。由於職能細化,海瀾之家的員工跳槽到別的服裝品牌都很難生存。模式不同,懂的太少。

缺點只有一個:費錢!

品牌推廣方面的策略:電視廣告;多店效應

在移動互聯網之前的時代,電視廣告是品牌提高知名度最佳的路徑。印小天十年如一日的尬舞,配上:男人的衣櫃,海瀾之家。成為兩代人的記憶。

海瀾之家認為,電視廣告畢竟一天只能放幾條,而且顧客不一定看得到。而門店,可以365天24小時立在城市中心,每一個經過的人都可以看見。只要門店夠多,門頭夠大,裝修漂亮,形象一致;不哪怕不是品牌,顧客也認為是品牌。

因此,門店開發的策略:店鋪規格硬性要求;店鋪位置嚴格審核;大城市發多店,小城市開大店;省會城市重點發展。

把門店拓展部提升到市場運營部同等級別;拓展員綜合獎金遠高於營業主管。開店虧損不追究選址責任。

一切歸於品牌公司老闆的格局。

明天講一下海瀾之家的生死轉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