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針會令癌細胞擴散嗎?

會兒27705631


腫瘤上扎針,就是現在所謂的穿刺,其目的是為了取得腫瘤組織明確良惡性,獲得組織相關免疫信息等,為腫瘤治療提供有效信息。

那麼扎針真的會引起癌細胞擴散嗎,目前的研究提示發生針道轉移可能性微乎其微。

腫瘤的轉移模式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轉移,血性轉移以及種植轉移。穿刺的針道轉移可以種植轉移,也可以是癌細胞入血導致轉移。其實該轉移的發生需要滿足一下條件:1.取出已穿刺針時,癌細胞脫落粘附局部組織、或正好刺破局部血管;2.掉落或停滯於的組織器官微環境適於癌細胞生長;3.免疫逃逸發生。因此三者均需滿足的條件,才有可能發生轉移。國外的大型研究發現,頭頸部腫瘤經細針穿刺後發生針道種植的幾率為0.012%(5/41468),因此發生種植轉移的幾率相當低。而目前能夠進行CT\\B超引導下穿刺的技術多在三級醫院開展,設備條件好,操作專家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次,現在的穿刺針也很人性化,針芯外層有保護套管避免了其與周圍正常組織的接觸降低癌細胞附著於周圍正常組織的風險,並且針徑較小對局部組織、血管損害小。即使以上條件均滿足,我們也不該小看人體免疫力,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如NK細胞,巨噬細胞等一直起著監視、清除作用,其次特異性免疫如抗體,T細胞也擔負著清除癌細胞的重任。只有脫落的癌細胞數量非常多,超出機體清除力度才有可能引起不良後果。

那麼腫瘤發生轉移,究竟還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1.宿主因素:例如前面提高的免疫力,人類健康的重要防線,當免疫力低下或缺陷時則容易發生轉移。患有一些基礎疾病,例如糖尿病,如果血糖居高不下,既是誘發腫瘤的高危因素,同時又可以導致細胞外環境改變,使癌細胞易於活動轉移到其他部位。如果長期臥床、血小板增多,血液瘀滯、粘度增加,便於腫瘤粘附也增加轉移的風險。

2.腫瘤自身因素:例如組織類型與轉移途徑也有關係,實體瘤多是淋巴道轉移,肉瘤則以血行轉移為主;腫瘤大、生長快者容易轉移,分化差、浸潤深者容易發生轉移,例如一項包含967例胃癌術後回顧分析發現,腫瘤侵及淺肌層,淋巴結轉移率41.9%,侵及深肌層者淋巴結轉移58.7%,累及漿膜層者為74.1%。其次一些基因如Ras,CD44促進癌細胞轉移,而nm23則抑制腫瘤。

3.外界因素,例如不恰當的理療、按摩,粗暴的體格檢查擠壓腫瘤等都可以促進腫瘤細胞脫落,增加轉移風險。

因此,穿刺對於有需要的患者而言,利大於弊,我們不應恐懼潛在的風險阻斷自己治療長征之路。


胡洋


在腫瘤上“扎針”、穿刺會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這是很多病人、家人所顧忌的事情,本來腫瘤在那靜止不動,若穿刺惹發腫瘤、或穿刺針道落下些癌細胞,是不是就划不來了?擔心不能說沒有任何道理,但發生的可能性極小。有兩項比較大的臨床回顧性研究表明,癌細胞針道種植的可能性小於萬分之五,穿刺針改進後(套管)這種幾率應該更低。


發現腫瘤後不論血液、影像檢查都是形似、或神似,並不能確定其本質,怎麼辦?病理活檢,許多用的就是穿刺,比如肺腫瘤、乳腺腫瘤、甲狀腺腫瘤等等。病理診斷可以明確腫瘤來源、類型、惡性度分級、基因分型等對治療指導和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比如病理免疫組化判斷腫瘤原發還是轉移?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性表達高低預後有很大差別等等。

目前所用的穿刺針基本上都是套管針,穿刺組織的枕芯完成腫瘤組織的切取後,立刻“縮”到套管針內,這樣獲取的腫瘤組織就不會與針道組織接觸,而且穿刺多用“槍”,過程很短,在時間上也減少落下癌細胞的幾率。


病人穿刺之後,大多很快就要手術、化療、放療等抗腫瘤治療,比如穿刺針道多選擇在手術切除範圍以內,若不手術假使有癌細胞落下,化療、靶向治療也會對其有一定的作用,還有人體免疫系統也不是吃閒飯的,把傷害降到最低。

有些病人腫瘤穿刺後就發生了擴散轉移,什麼原因?不論穿刺與否,癌細胞之間鬆散結構、腫瘤自身新生血管的原因使腫瘤具有侵襲、擴散的能力,在穿刺前、或穿刺後都有可能發生轉移,與穿刺沒關係,不存在惹發腫瘤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癌症治療沒有病理診斷是沒有辦法去進行的,其它檢查不能代替,即就是很貴的PET-CT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最為標準,其中穿刺是最常用的手段,不能擔心穿刺引起腫瘤擴散而放棄檢查。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扎針和癌細胞擴散是兩回事,不扎針癌細胞照樣會擴散。癌症病人好好養病,不要太多想法。保持一顆好的心態對自己的病,堅持治療會出現奇蹟的,要相信自己一定有好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