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1984年版的《吉林市郊区文物志》,吉林省最著名的青铜时代遗址,在龙潭区江北乡(原大屯公社),有两处。分别为长蛇山遗址和猴石山遗址。它们所在位置与地貌特征,文物志这样介绍:

长蛇山遗址:“位于吉林市郊大屯公社哈达大队,是一个由花岗岩构成的、南北相连的两座小山组成,海拔230米。山的东南面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距山500米许有松花江支流——牤牛河自东向西流过。山的西面与起伏连绵的山峦相接,南山头因多年采石已被削去大半。北山头保存很好,山坡上可见七级阶梯状台地,每级宽约20-22米,台地上面分布着30-40座房址……”

猴石山遗址:“位于吉林市郊大屯公社孤家子大队北二公里许,主峰海拔260米,相对高度将近百米。东北为连绵的山岗,与长蛇山相距约二公里。山下东南为开阔平地,牤牛河由东向西曲折流过,经猴石山嘴注入从南向北流去的松花江。西面紧临松花江,北面为起伏绵延的漫岗。在猴石山东、西、南、北各坡均有数级台地,在东南坡最多级数有九级。每级台地上面都有多少不等的居住址环形坑。在居住区东北面半公里许的山坡上,埋藏着数百座石棺墓,此处为墓葬区。该遗址总面积约45,0000平方米,是吉林地区较大的西团山文化遗址,1961年被列入吉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猴石山、长蛇山与牤牛河入松花江口奇观 潘桂霞摄影


三年前(2017年)的夏天,笔者与吉林省松花江研究会文史专委会特别对这两处遗址进行踏查。第一次走进时间是6月3日,星期六。天气预报:晴,局部有雷阵雨。踏查人员一行七人,由研究会会长尹郁山先生带领。

此次踏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我们走进的不仅仅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古遗址,还有这块土地难以想象的美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记录如下——

西团山文化对今天的吉林人——包括踏查小组成员而言,仍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这一文化对社会现实而言,似乎亦只有考古学意义,与今天的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虽然这一文化在考古学意义上,从半个多世纪以前被发现、命名以来,遗迹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但基本仍只有研究价值,难有现实意义。

真切地走进西团山文化主人曾经生活的现场,最深刻的感受是,那些当今被称为“遗址”的地方,是西团山文化主人生息的故土,也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追溯一方土地的历史与昨天,如果无视往昔主人的存在,这块土地的历史无疑是断裂和不完全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和了解这座城市“从哪里来”,亦无从叩问正生活其间的“我们是谁”。

我们的踏查才刚刚开始,提出或思考这些问题,还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随着西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这一文化在松花江流域的流布范围越来越清楚,其存在时间也越来越明确,在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比较中,关于其来源以及受他种文化包括中原文化可能有的影响,亦是始终被关注的问题。

1996年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使曾经备感模糊、充满争议的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史精确化。之后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夏商周以前更模糊的甚至一直被视为传说的黄帝、炎帝及尧、舜、禹的存在,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面貌及生活图景,也获得越来越真切地揭示。西团山文化的历史主人生活的年代,现代考古已得出结论——正值商末周初至战国末期及西汉初年。他们和上古三代的商周及中原其他历史时期是否有联系?可能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是踏查队员备感好奇的。

走进猴石山与长蛇山前,带队的尹郁山先生就提示我们,此次踏查最需关注的,不是墓葬,而是西团山文化主人的居住址和居住环境,及遗址遗物显示的生产生活方式。他特意带来1980年的《考古》杂志第2期,上有《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和《吉林长蛇山遗址发掘》两文,文中对两遗址的发掘情况有较详的记载。

此次踏查虽目标明确,但到达目标的路如何走充满不确定性。20年前,尹先生参加猴石山考古发掘,常走的是华丹路。但20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变化很大。利用导航仪,我们沿着越山路、雾凇大路,转入珲春北街后过秀水大桥,来到了牤牛河边。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从牤牛河入松花江的对岸俯瞰猴石山 潘桂霞摄影


牤牛河亦是松花江一级支流。来到这条河的岸边,一长列如拔地而起的绿色山冈雄奇地静卧在对面的平原上,不用询问,我们马上明白,那就是猴石山,只能是猴石山。它的西部最雄伟的山嘴位置,如昂首的雄狮,其下原本曲曲弯弯的松花江,行此山下陡转南北走向,而由东向西奔流的牤牛河,亦在此汇入松花江。此山嘴,即为曾经的吉林旧八景之一——“猴石凌云”所在。此山能在万般景致中获此荣名,并非仅仅因其上曾有一只酷肖的猴石,其“凌云”之势,亦离不开两水相汇的背景。如今此山居高凌云的猴石虽已不在,但千古风情万千气象仍令人无法小视,尤其当我们知道它还是西团山文化具有代表性遗址,如此近切地眺望,心里已充满期许。

然而,牤牛河也不容我们忽视。此岸距对面的猴石山不过几百米,但连通两岸的便桥不见了,不知是被上涨的牤牛河水冲坏了还是淹没了。猴石山遗址虽近在眼前,却无法直接到达,无奈折返到原华丹啤酒厂绕行。

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山下,然而,我们走进的并不是猴石山,而是长蛇山遗址。

长蛇山与猴石山一东一西分踞牤牛河北岸的平原上。长蛇山遗址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哈达村,它是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山系,是吉林市北郊和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山之南约500米许牤牛河自东向西流过,山之北侧是起伏不绝的山峦,南面为开阔的冲积平原,山的西面与起伏连绵的山地相接。此山由花岗岩构成的南北相连的两座小山组成,海拔230米。我们首先走进的,当是长蛇山两小山间的山凹。顺此山凹并不算缓的山坡,我们在荆棵荒草间边走边向着心中的“猴石”所在的山顶搜寻。

此前尹先生已向我们介绍,两遗址性质相同,应属两个父系氏族。在西团山文化已发掘的诸遗址中,此处以建在台地上的居址最为突出。猴石山遗址台地多达九级,长蛇山遗址台地达七级。其上的房屋多半地穴式,早期居址沿山坡凿穴为屋。

此时正值草树疯长的夏季,山上小路都被荒草覆盖,满山除了茂密的草树,山体上不仅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遗迹难觅,就是现代人可能留下的痕迹也被遮蔽了。我们顺着草丛中若隐若现的有人走过的痕迹试探前行,转过一坡又一坡,不仅看不到人工台地的样貌,一处处绿草杂乱的山坡也是大同小异,仿佛自古洪荒,想象不出曾有人类在此生活长达千年。当我们寻寻觅觅终于到达一侧为陡崖的山顶时,透过荆榛杂树的缝隙,居高临下,视野无限开阔,远山近水和城市尽收眼底,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们误以为脚下险峻处正是猴石已去的石砬子。

在山上,尹先生走走停停,忆起许多当年参加考古的人和事。但一晃也已快20年没来这里了,直到下山返回,也未发现我们此次走进的不是猴石山遗址,而是长蛇山。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踏查队员在长蛇遗址保护碑前

从长蛇山两山间下来,我们重新上车,意欲前往长蛇山。车没驶出多远,路一侧现出高高的拦网,尹先生叫停,说长蛇山遗址到了。我们跟随他从拦网的缺口处进去,于没人高的蒿草间,赫然露出了文物单位特有的标志——保护碑。尹先生拨开遮掩石碑的杂草,碑的正面刻有“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蛇山原始文化遗址 吉林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三公布 吉林市人民政府立”。这位老文物保护工作者,围着这块碑,久久观瞧、不停地抚摸,不无感叹地说,这块碑还是他任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处长时主持立的。

碑的另一侧是对长蛇山遗址内涵的介绍,原文如下:“长蛇山遗址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遗址。距今大约二三千年,已进入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父系氏族社会。一九五七、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曾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状态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所作发表于1980年第2期《考古》杂志上的《吉林长蛇遗址的发掘》,翔实记述了对长蛇山遗址的发掘和遗址、墓葬及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的情况。在结语中,关于其房址这样概述和评介道:遗址中发现的15座房子,有的修造复杂,石墙之外还筑有辅助小墙,室内出土物也较丰富(有的达51件);有的建筑比较简陋,遗物也少,这一现象也同样反映在墓葬中。

6月3日踏查后,当我们结合考古报告,发现此行走进的不是猴石山,我们对猴石山更加充满好奇,计划重新走进猴石山。为此,7月12日我们特别邀请松花江研究会摄影专委会会长潘桂霞同往,希望她用航拍机拍下猴石山在松花江与牤牛河畔的整体面貌。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潘桂霞航拍猴石山、长蛇山与牤牛河

猴石山遗址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孤家子村北1.5公里,主峰海拔287米,相对高度将近百米。东北为连绵的山冈,与长蛇山相距约2公里。两山之间有一历史悠久的自然屯,名“唐王屯”。两山南部至牤牛河间开阔的平原,今为唐王屯的田地,田地上种植着玉米。山北面起伏绵延的漫岗,为遗址所在。此山气象宏大,不知该从哪里走进。于是,我们选择访问唐王屯村民。出人意料,有关唐王屯亦有太多故事与传说,令人目不暇接,让我们倍感这块土地文化与历史内涵的深厚——从唐王征东到此的传说,到现在仍然出水的唐王井的存在;从清嘉庆时受封公侯的额勒登保,到皇帝钦批的其家族墓地选址猴石山的原因以及“辈辈封侯”的口传;说不清来历的“孟将军”在此建巨坟及被毁的往事……太多内容因与西团山文化没有直接关联,这次,我们没有深入挖掘。但唐王屯村民关世学,关于此山曾有两石猴——大石猴与小石猴的介绍,引起了我们关注。

寻找猴石山保护碑的路上,我们走进山下的一座道观,观里的人都知道保护碑所在。距道观不过几十米,在陡峭的山崖下,终于见到该遗址的保护碑。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此碑与长蛇山碑风格相同,看碑铭此遗址与长蛇山属同一批公布的省级保护单位。碑记如下:“猴石山遗址是一处氏族部落遗址,距今三千年左右,经过一九七六、一九七九、一九八零年的三次发掘,先后清理了若干房屋和窖穴,以及南坡的民族墓址,取得了大量铜、石、陶、骨料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装饰品。这一遗址对于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经济状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1980年《考古》第2期上的《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可知,在猴石山西坡、北坡和东坡均有数级台地,可见分布较密集的凹下的居址环形坑。遗址总面积18000平方米。居址建在人工修成的台地上,台地最多九级。1975年这次发掘的居址在猴石山东坡九级台地上数第二台地的南端,距此东北约4000米左右为墓葬区……

道观的郝道长告诉我们,猴石山整个山体南面呈半环形向着牤牛河敞开,一头一尾,两端山头石砬子上曾经各有一个石猴,它们遥遥相对,彼此呼应,别有风光。保护碑所在的这个石砬子,就是吉林八景的“猴石凌云”,当地又称为大猴石山;山尾的石砬子上亦有一石猴,因此叫小猴石山。山下有一条铁路从小猴石山穿过,小猴石山因此和山体断开,上面的石猴也早就没了。大猴石山上的那个石猴,也是因铁路从山头下经过,担心石头脱落发生事故,而被崩毁……

从摄于1942年的一张老照片,还可见“猴石凌云”的不凡气象。让我们极为好奇的是,当地村民流行一传说:此山两个石猴大有奥妙。一端的小石猴面向西北不动,而大石猴会不停地转动。此山与温德河畔望祭殿所在的小白山同在一条子午线上,分别踞守在吉林城的一北一南。当大石猴与小石猴面面相时,吉林就会出“侯爷”;当“大石猴”转到西南方向时,吉林就会出帝王。据此,同行的人猜测,当年确定在小白山建望祭殿,朝廷可能参照了猴石山的风水……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吉林八景之一猴石凌云,摄于1942年。皮福生供片


我们用手机搜索高德地图,果然看到,小白山与猴石山确分踞吉林市正南正北方向。当然所谓石猴转动与出帝王的传说自然不足为信,但我们从中发现,内中亦有不失科学依据的信息。中国古代各民族最早都有夜观天象以星定位、以星定时、以星定事的传统与习俗,其中北斗星最为关键。北斗七星从勺子头算起依次是贪狼星、巨门星、禄符星、文曲星、廉贞星、武曲星、破军星,此乃为天罡。而北斗上端是以紫薇星为中心的“小北斗”。“天罡”的大北斗与紫薇星处的“小北斗”也是相对旋转的。如果“小北斗”内的一顆星“玉皇星”突然出现,参照与整个北斗星相对旋转,得出所谓“帝王将相”出现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传说石猴转动,实际转动的不是石猴,而是北斗勺子转动与石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民间的某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两三千年前生息于猴石山的原始居民,他们选择这里为家园和安息之所,也一定不是偶然和盲目的,凌云的石猴未必不是他们观察天象以安排生产生活的参照。


长蛇山与猴石山遗址/牤牛河流域最久远的秘密

潘桂霞摄影作品

在道观院子里没有树木遮挡之处,潘桂霞升起了她的航拍机。在监视屏上,她马上感到对这座大山很熟悉。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这座山中,但实际对山本身并不陌生。在过去许多年里,这座雄踞江边的大山,每当雪后或雾凇天气,这里是她和影友们重要拍摄对象。她们的拍摄点往往是在松花江与牤牛河入江口的对面。每当日出或日落,从这个角度,眺望踞于冰封的松花江与牤牛河三角洲一带,为白雪覆盖的大平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峦,如梦如幻的奇丽景象,常让影友们流连忘返。她说,最让她没想到的是,此山不仅气象很美,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