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孩子“搞破坏”!那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愉悦感

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特别喜欢“搞破坏”,会毫不留情的把家里抽屉,柜子,从里到外全部拖出来,东西满地都是。你一边收拾还没有熊孩子一边“搞破坏”快。会让你十分伤神,劳累。其实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举个大家应该都经历过的例子:宝宝总是三番五次的把搭好的积木推倒,乐此不疲。这是“破坏”吗?肯定是破坏,但是破坏背后有什么?好奇心、求知欲、愉悦感。

不要害怕孩子“搞破坏”!那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愉悦感

破坏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建设,这是孩子的特点。先破坏再建设的原因是什么?能力有限。破坏是他能做的,而建设是他做不到的。现阶段,他能推且能从推的经验中获得成就感,物体都会伴随着他的动作产生变化!

不要害怕孩子“搞破坏”!那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愉悦感

孩子的能力是伴随着父母的坚持,耐心不断的互动陪玩而发展的。宝宝首先在重复的动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模仿成人的动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玩法。比如他发现积木可以竖过来放,也能横过来放,发现还有半圆形的积木。在反复推倒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因果关系,什么是牢固的、稳的。如果三角形大的一面在上,尖的一面在下,一定会倒。这都是在感知物体和之间的关系,积木的大小、手眼的协调、形状、空间关系等等。

不要害怕孩子“搞破坏”!那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愉悦感

有些父母会耐不住性子,不断的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形状。这样教孩子到底好不好?其实如果在孩子玩的过程中渗透知识:宝贝,你给我拿个三角的积木呀......这样就很自然。不以认识形状和颜色为目的,而是以陪玩为目的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压力和负担的,因此他会非常主动、自主和愉悦。不用担心这过程中没有学习,即使成人不说话,孩子也在看、在感觉,在探索、在尝试,他会不断观察大人在干什么,然后去模仿。

应知就是指,大热应该了解孩子早期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孩子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此时此刻他最愿意做的方式是什么。这些你掌握了,就可以去改进亲子陪伴的关系和质量,同时也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

不要害怕孩子“搞破坏”!那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愉悦感

虽然你不是老师,但家庭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责任人。所以一定要了解、要掌握这些理念原则,这样日常生活中,你才知道应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以及怎样去陪伴你的孩子。

再举个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很容易犯的错误,2岁左右孩子进入反抗阶段,这个时候他是自我为中心的,所有情况下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

有些父母想让孩子做怎么的时候,经常问他:宝宝要不要,宝宝好不好。然后他回答你的一定是:不要!不好!你就撞在枪口上了。第一反抗期到来,家长一定是问,宝宝喝牛奶还是喝水?然后他会选择其中之一。有的家长说,宝宝我们吃饭吧,好吗?如果孩子说不呢?所以这其实是没得选的假问题,孩子必须吃饭。应该直接说宝宝吃饭了,宝宝睡觉了就可以了。

蒙台梭利在她的研究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归纳了9大敏感期:

感官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阅读的敏感期,书写的敏感期,文化的敏感期。

这些敏感期几乎都在0-3周岁,即使有的是3-6岁,也是在0-3的时候建立起基础的。这些敏感期发展好的话,也许能成为你孩子未来踏上社会的竞争力。

秩序的敏感期:孩子需要有秩序的环境去帮助他认识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有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力也因而逐步构建。

秩序,读了小学中学以后,尤其是到了要高考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对孩子说,为什么读书那么不专心?成绩为什么那么不好?0-3岁的秩序敏感期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家长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遵循孩子的作息生活时间,哪怕你在上班,也要让带孩子的人按着这个时间走。哪怕有再多的社交,也不能在家里“闹腾”,让孩子的睡觉受到影响。孩子有他自己的秩序,一旦打乱,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他的内在秩序关系就不明朗,一定会影响其心智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