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之於世界電影而言,已經過去的2019年無疑是個豐收的大年。

在這一年裡,在線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又推出了包括《婚姻故事》、《教宗的承繼》、《愛爾蘭人》等多部重量級劇情電影,頗彰顯了一種"殺入大熒幕"的姿態。

同年,韓國導演奉俊昊則推出了《殺人回憶》、《雪國列車》後的個人作品《寄生蟲》,這部影片一經推出便被坎城影展評審團的一致看好,最終在一眾大師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了金棕櫚獎,並在之後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更是拿下了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等在內的"大滿貫",其鼎沸的話題性和社會影響力堪稱是世界年度電影。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而昆汀・塔倫提諾在這一年裡則以一部《從前,有個好萊塢》作為自己給好萊塢的一封情書,在違反敘事常規同時,還玩出了富有個人特色的新花樣,更重新解構歷史,寄託了導演對於好萊塢過去的那個黃金時代的致敬與關懷。

另外在這一年裡還有從上映前到上映後花邊新聞始終不斷,最終拿下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票房突破十億美金、叫好又叫座卻也反應兩極的《小丑》,在馬丁·斯克賓塞引發的針對"超英電影算不算電影"的爭論後重新界定了大眾和藝術的邊界。

最後在過去的2019年還有著這樣的一部電影,其導演為先前執導著名的《007》系列大片的山姆·曼德斯,即便在好片如雲的奧斯卡上它也憑藉著自己獨特的拍攝風格與敘事收穫了不少喜愛,並最終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同時也斬獲了金球獎的最佳戲劇類影片與最佳導演等獎項,它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影片——《1917》。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這是一部適合所有人的戰爭電影

眾所周知電影作為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在它門下有著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故事。而作為電影類型的一支,戰爭片雖然不致於像科幻片那麼小眾,但一直以來它都是以較為嚴肅的面目出現在觀眾的面前的,更別提殘酷的戰爭所必不可少的暴力元素,因此這類影片的受眾群體一般都比較固定, 尤其是女性對此都不太感興趣。

但今天我們提到的這部《1917》則顯然是其中無比特別的存在,作為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電影作品,導演山姆·曼德斯卻用了一種頗為不同的手法將它演繹了出來,除去一鏡到底的噱頭之外,相較於刺激的動作場面或軍事層面的刻畫,《1917》更常將描寫重心放在主角的移動過程、人物與人物(環境)之間的交互動態,以及角色置於場景空間之下的整體氛圍營造上。

比起傳統戰爭片,《1917》更像是戰事為基底的公路電影——以歐陸西線戰場作為旅途,透過一系列冒險完成限時任務,最終促成主角個人心靈方面的轉化與沉澱。

"這或許是一部與《敦刻爾克》比肩的一部戰爭電影",我想這個評價《1917》非常值得。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首先來說下拍攝的首發,身兼導演、編劇兩個角色的山姆·曼德斯在這部影片裡沒有為了凸顯戰爭的宏大而使用鳥瞰式的宏觀視角,而是將主要的鏡頭放到了被歷史大事件的車輪席捲向前的"一個人"身上,使得《1917》有效避免落入傳統戰爭電影著重於刻畫感官刺激場面的桎梏,而是更圍觀地映照出身在戰地的人物如何歷經磨難、向著目標邁進,一如導演李安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所做出的的嘗試。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1917》中有著最特別且難能可貴的部分,那就是這部影片並不意在塑造任何的英雄形象,也不歌頌戰爭,甚至於不打算譴責歷史的錯誤或撫摸傷痕,而是如紀錄片一樣的去記錄,將所有的故事都收入鏡頭當頭,把評論的權力交到了熒幕前觀眾的手中。

在這樣的風格下,那些戰爭中的角色都無比鮮活地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無論是身負重任的主角布雷克還是那些永遠留在了戰爭中的士兵。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特別的故事",這就是這部影片所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正因此在觀影時讓我禁不住想到了在電影《天空之眼》中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對一個士兵說,他不懂得戰爭的代價。"要知道,戰爭的代價不是統計數據中的數字,也不是經濟上的損失,而是一個個鮮活的、被人牽掛的生命。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而即便說相較於一般的戰爭類型電影《1917》顯然有著過於濃厚的藝術色彩,但仍然這部影片並不會讓那些對於電影中的戰爭刻畫抱有期待的觀眾失望。雖然缺乏了宏觀視角的壯觀,但《1917》卻將一個真實的一戰時期的戰爭場面還原,軍備、戰壕、地道、飛機、防禦工事等都無比考究,而這一切經由拼命奔跑的主角一處處地呈現於鏡頭當中,很大程度上為我們還原出了戰爭的真實模樣。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一鏡到底"與事無鉅細的攝影表現

另外作為本屆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兩項大獎的得主,那麼自然也要聊聊《1917》中的攝影表現了。

首先為了真實的展現戰爭與士兵的狀態,《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絕大多數時候以實時攝影的超長鏡頭處理演出,同樣使用了這樣的拍攝手法的還有攝影大師艾曼紐・盧貝斯基的作品《鳥人》。

而通過這樣的拍攝方式,客服了地貌環境的多樣性、瞬息萬變的自然光問題,最終完成了從白天到黑夜,再到黎明,兩天一夜的事件刻畫,全長兩小時的電影以近似於"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戶外動態長鏡頭方面,由於戰爭場景的複雜性,《1917》的拍攝有著非常多的困難需要克服和處理,比如說如何讓攝像機穩定跟拍主角,並通過擠滿了士兵的狹窄壕溝、又比如說如何讓設備與主角一起從鐵絲網的間隙中穿過,僅僅用神乎其技來稱讚似乎對於這部影片都顯得有些蒼白。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而影片中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攝像大師狄金斯掌鏡技巧堪稱通神,但在拍攝中他卻有意地將攝影機位採用與人物等高的水平視角運動的方式進行拍攝,使得實際觀賞起來令人感覺樸實自然,少有刻意為之的炫技感,最終與故事一起組成了這部電影的美。

長鏡頭有效地為觀眾提供了身歷其境的沉浸式感受,彷佛此時時空倒回到了一百年前,而我們則在跟著布雷克和史考菲的腳步,深入兩軍壕溝之間的無人地帶進行戰地巡禮。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精確而剋制的情感表達

在劇情上,一如攝影方面講究精巧而自然,本片在情感表達上也力求寫實剋制,避免過度的情緒渲染。

比如在布雷克準下士遭到德國飛行員刺殺、史考菲被迫孤身一人繼續餘下的任務行程;或在史考菲完成任務後找到布雷克的哥哥、將布雷克遺物交付出去。其實這些完全可以作為情感爆發的時刻,士兵們相擁為逝去的手足而泣,同時也收穫電影院中觀眾的熱淚,但這部影片卻刻意地刪減去了這些煽情的鏡頭。

沒有撕心裂肺的哀求、控訴或任何過激反應,身處關鍵任務、前線戰場,作為成熟士兵的他們,沒有餘地為至親生離死別好好哀悼,但也正是那份強忍悲傷卻又幾欲潰堤的真情流露,使得影片故事顯得更加令人動容。

特別是演員理查德・麥登演出的布雷克哥哥,雖然登場僅短短兩分鐘卻達到極其真實深刻的情緒演繹。從接獲弟弟死訊後強作鎮定卻禁不住的震驚顫抖、語調神情嘗試收斂但仍掩藏不住的悽愴,都反映出他作為前線基層軍官的堅忍矜持,以及布雷克兄弟是如何手足情深。在本片極其複雜又高度壓力的長鏡頭處理下,仍能得到如此含蓄但深情的人情刻畫,導演的調度引導和演員各自精彩的表現,都值得高度肯定。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總的來說整部電影的節奏就著場面的規劃,大抵是以"松-緊-松-緊"的節奏組成的,每經過或緊張或兇險的情節後,就會接上一段較為舒緩的演出,讓觀眾可以暫時將懸著心放下來,提供觀賞時喘口氣的空間。如此對敘事節奏有意識地跌宕安排,足以讓觀眾在兩個小時的觀影時間後依然不會感到疲累。作為嚴肅的戰爭題材影片,通過這樣的緩和,《1917》成功地提高了普通觀眾對於影片的接受程度,具備高度美感的場景與史詩氣質的交響配樂相輔相成,聲畫合一,賞心悅目的視聽體驗,成就了《1917》形式上出眾的美學價值。

審美眼光下的西線戰場

最後必須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影片中所呈現出的戰場場面,有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本經典小說《西線無戰事》,通過這本小說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戰爭的殘酷性。

而得益於一鏡到底的攝影,《1917》則利用了全片所有的場景對象也必須經過有意識的精密安排,在電影中展示出了砍伐傾倒後依然芳香的櫻桃樹林、在曳光彈或照明彈曝照下詭秘壯觀的廢村牆垛、河畔與離亂浮屍相照應的櫻桃花雨,以及那片和衝鋒殺戮的戰場並不相襯、一望無際的豐美草原。甚至於包括那擠滿士兵的壕溝,和看似散亂棄置著防禦工事、彈殼與戰廢品的無人區,都產生堪稱詩意的美感。相比較於小說,《1917》呈現出了有關於一戰的另外一種畫面。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另外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聚焦在歐陸戰場,並未怎麼波及到亞洲地區的關係,對於這場戰爭我們一直都知之甚少,甚至於於二戰的各種改編作品數量,有關一戰內容也顯得非常有限,這也成了《1917》電影可貴的地方。

最後還要多嘴一句,影片中導演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了1917年,此時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還有這1年半的時間,由於雖然說最終倖存的主角歷經千難萬險完成了任務而可以稍事休息,但雖然說電影的故事結束了,現實中的我們卻知道戰爭遠遠沒有結束,如此也讓人不由得擔心起了主角未來的命運,憎恨戰爭的永無止境,這也算是影片中所隱藏的反戰思考吧。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