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之于世界电影而言,已经过去的2019年无疑是个丰收的大年。

在这一年里,在线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又推出了包括《婚姻故事》、《教宗的承继》、《爱尔兰人》等多部重量级剧情电影,颇彰显了一种"杀入大荧幕"的姿态。

同年,韩国导演奉俊昊则推出了《杀人回忆》、《雪国列车》后的个人作品《寄生虫》,这部影片一经推出便被坎城影展评审团的一致看好,最终在一众大师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了金棕榈奖,并在之后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更是拿下了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等在内的"大满贯",其鼎沸的话题性和社会影响力堪称是世界年度电影。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而昆汀・塔伦提诺在这一年里则以一部《从前,有个好莱坞》作为自己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在违反叙事常规同时,还玩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新花样,更重新解构历史,寄托了导演对于好莱坞过去的那个黄金时代的致敬与关怀。

另外在这一年里还有从上映前到上映后花边新闻始终不断,最终拿下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票房突破十亿美金、叫好又叫座却也反应两极的《小丑》,在马丁·斯克宾塞引发的针对"超英电影算不算电影"的争论后重新界定了大众和艺术的边界。

最后在过去的2019年还有着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导演为先前执导著名的《007》系列大片的山姆·曼德斯,即便在好片如云的奥斯卡上它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与叙事收获了不少喜爱,并最终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奖项,同时也斩获了金球奖的最佳戏剧类影片与最佳导演等奖项,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影片——《1917》。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战争电影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在它门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故事。而作为电影类型的一支,战争片虽然不致于像科幻片那么小众,但一直以来它都是以较为严肃的面目出现在观众的面前的,更别提残酷的战争所必不可少的暴力元素,因此这类影片的受众群体一般都比较固定, 尤其是女性对此都不太感兴趣。

但今天我们提到的这部《1917》则显然是其中无比特别的存在,作为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导演山姆·曼德斯却用了一种颇为不同的手法将它演绎了出来,除去一镜到底的噱头之外,相较于刺激的动作场面或军事层面的刻画,《1917》更常将描写重心放在主角的移动过程、人物与人物(环境)之间的交互动态,以及角色置于场景空间之下的整体氛围营造上。

比起传统战争片,《1917》更像是战事为基底的公路电影——以欧陆西线战场作为旅途,透过一系列冒险完成限时任务,最终促成主角个人心灵方面的转化与沉淀。

"这或许是一部与《敦刻尔克》比肩的一部战争电影",我想这个评价《1917》非常值得。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首先来说下拍摄的首发,身兼导演、编剧两个角色的山姆·曼德斯在这部影片里没有为了凸显战争的宏大而使用鸟瞰式的宏观视角,而是将主要的镜头放到了被历史大事件的车轮席卷向前的"一个人"身上,使得《1917》有效避免落入传统战争电影着重于刻画感官刺激场面的桎梏,而是更围观地映照出身在战地的人物如何历经磨难、向着目标迈进,一如导演李安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所做出的的尝试。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1917》中有着最特别且难能可贵的部分,那就是这部影片并不意在塑造任何的英雄形象,也不歌颂战争,甚至于不打算谴责历史的错误或抚摸伤痕,而是如纪录片一样的去记录,将所有的故事都收入镜头当头,把评论的权力交到了荧幕前观众的手中。

在这样的风格下,那些战争中的角色都无比鲜活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无论是身负重任的主角布雷克还是那些永远留在了战争中的士兵。

"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特别的故事",这就是这部影片所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正因此在观影时让我禁不住想到了在电影《天空之眼》中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得战争的代价。"要知道,战争的代价不是统计数据中的数字,也不是经济上的损失,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被人牵挂的生命。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而即便说相较于一般的战争类型电影《1917》显然有着过于浓厚的艺术色彩,但仍然这部影片并不会让那些对于电影中的战争刻画抱有期待的观众失望。虽然缺乏了宏观视角的壮观,但《1917》却将一个真实的一战时期的战争场面还原,军备、战壕、地道、飞机、防御工事等都无比考究,而这一切经由拼命奔跑的主角一处处地呈现于镜头当中,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还原出了战争的真实模样。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一镜到底"与事无巨细的摄影表现

另外作为本届奥斯卡最佳摄影与最佳视觉两项大奖的得主,那么自然也要聊聊《1917》中的摄影表现了。

首先为了真实的展现战争与士兵的状态,《1917》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绝大多数时候以实时摄影的超长镜头处理演出,同样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的还有摄影大师艾曼纽・卢贝斯基的作品《鸟人》。

而通过这样的拍摄方式,客服了地貌环境的多样性、瞬息万变的自然光问题,最终完成了从白天到黑夜,再到黎明,两天一夜的事件刻画,全长两小时的电影以近似于"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户外动态长镜头方面,由于战争场景的复杂性,《1917》的拍摄有着非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和处理,比如说如何让摄像机稳定跟拍主角,并通过挤满了士兵的狭窄壕沟、又比如说如何让设备与主角一起从铁丝网的间隙中穿过,仅仅用神乎其技来称赞似乎对于这部影片都显得有些苍白。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而影片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摄像大师狄金斯掌镜技巧堪称通神,但在拍摄中他却有意地将摄影机位采用与人物等高的水平视角运动的方式进行拍摄,使得实际观赏起来令人感觉朴实自然,少有刻意为之的炫技感,最终与故事一起组成了这部电影的美。

长镜头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了身历其境的沉浸式感受,彷佛此时时空倒回到了一百年前,而我们则在跟着布雷克和史考菲的脚步,深入两军壕沟之间的无人地带进行战地巡礼。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精确而克制的情感表达

在剧情上,一如摄影方面讲究精巧而自然,本片在情感表达上也力求写实克制,避免过度的情绪渲染。

比如在布雷克准下士遭到德国飞行员刺杀、史考菲被迫孤身一人继续余下的任务行程;或在史考菲完成任务后找到布雷克的哥哥、将布雷克遗物交付出去。其实这些完全可以作为情感爆发的时刻,士兵们相拥为逝去的手足而泣,同时也收获电影院中观众的热泪,但这部影片却刻意地删减去了这些煽情的镜头。

没有撕心裂肺的哀求、控诉或任何过激反应,身处关键任务、前线战场,作为成熟士兵的他们,没有余地为至亲生离死别好好哀悼,但也正是那份强忍悲伤却又几欲溃堤的真情流露,使得影片故事显得更加令人动容。

特别是演员理查德・麦登演出的布雷克哥哥,虽然登场仅短短两分钟却达到极其真实深刻的情绪演绎。从接获弟弟死讯后强作镇定却禁不住的震惊颤抖、语调神情尝试收敛但仍掩藏不住的凄怆,都反映出他作为前线基层军官的坚忍矜持,以及布雷克兄弟是如何手足情深。在本片极其复杂又高度压力的长镜头处理下,仍能得到如此含蓄但深情的人情刻画,导演的调度引导和演员各自精彩的表现,都值得高度肯定。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总的来说整部电影的节奏就着场面的规划,大抵是以"松-紧-松-紧"的节奏组成的,每经过或紧张或凶险的情节后,就会接上一段较为舒缓的演出,让观众可以暂时将悬着心放下来,提供观赏时喘口气的空间。如此对叙事节奏有意识地跌宕安排,足以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间后依然不会感到疲累。作为严肃的战争题材影片,通过这样的缓和,《1917》成功地提高了普通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具备高度美感的场景与史诗气质的交响配乐相辅相成,声画合一,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成就了《1917》形式上出众的美学价值。

审美眼光下的西线战场

最后必须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战场场面,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本经典小说《西线无战事》,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

而得益于一镜到底的摄影,《1917》则利用了全片所有的场景对象也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精密安排,在电影中展示出了砍伐倾倒后依然芳香的樱桃树林、在曳光弹或照明弹曝照下诡秘壮观的废村墙垛、河畔与离乱浮尸相照应的樱桃花雨,以及那片和冲锋杀戮的战场并不相衬、一望无际的丰美草原。甚至于包括那挤满士兵的壕沟,和看似散乱弃置着防御工事、弹壳与战废品的无人区,都产生堪称诗意的美感。相比较于小说,《1917》呈现出了有关于一战的另外一种画面。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另外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聚焦在欧陆战场,并未怎么波及到亚洲地区的关系,对于这场战争我们一直都知之甚少,甚至于于二战的各种改编作品数量,有关一战内容也显得非常有限,这也成了《1917》电影可贵的地方。

最后还要多嘴一句,影片中导演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了1917年,此时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还有这1年半的时间,由于虽然说最终幸存的主角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任务而可以稍事休息,但虽然说电影的故事结束了,现实中的我们却知道战争远远没有结束,如此也让人不由得担心起了主角未来的命运,憎恨战争的永无止境,这也算是影片中所隐藏的反战思考吧。

“请回答”《1917》: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