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間小菜“激胡豆”,小食材家常味

激胡豆,外地人看到這個菜名可能有點摸不著頭腦。

它是一道名副其實的川味家常小菜,從名字、做法到風味都很有四川特色,以前在民間很流行,家戶人家常作之食,男女老少各取所需,或下酒,或下稀飯,或當零食吃耍。

四川民間小菜“激胡豆”,小食材家常味

激胡豆

激胡豆的“激”是指做法,與平常說的“漬”有相似之處,都是用調好味的湯汁浸泡原料使之入味,但光這樣解釋還少了些韻味。打個比方,就像立秋後下河洗澡,人體從高溫猛地沒入清涼,全身一緊,一股顫意自下而上直衝腦頂,雞皮疙瘩躍然膚面,這便是遭“激到了”的感受(又稱“驚到了”),所以這裡的“激”還多了層溫差的意思。

這道菜原料易得,操作簡單,川味純正。胡豆早年為川中普遍農作,俯首即拾,脫水後即成幹胡豆,是此菜的唯一主料。

整個過程一炒一激兩步搞定。淨幹胡豆下鍋,不放油幹炒,注意控制火候,火過大則易糊,過小則會缺失焦香,炒至胡豆表皮乾脆呈黃褐色,中間略帶深褐暈斑即可。炒好之後立馬、迅速、搞緊倒入盛裝味汁的器皿中一“激”,蓋好蓋子悶兩個鐘頭,待胡豆回軟入味後便可食用。

四川民間小菜“激胡豆”,小食材家常味

另版激胡豆

激的時間和滋汁用水量需掌握好,時間過長水量過大,成品則水鮓鮓的,拉稀擺帶不利索;時間過短水量過小,則不容易過心,裡頭太硬,老年人吃起來,稍不注意就有“一望無牙”的危險。

以上便為激胡豆的操作步驟,簡單易得,是它盛行於民間的原因。同樣,正因為它的家常小菜性質,調味隨意性很強,一百個家庭就有一百種激胡豆的味道,皆源於那碗濃縮了川味精華的味汁。

味汁要提前在胡豆出鍋前備好,常用的調味方式是用鹽、醬油、醋、紅糖、姜米子、蒜米子、蔥花加開水調散晾冷,有的不用其中某樣或某幾樣而另加品種,比如有的要加一把切碎的藿香葉或薄荷葉,有的要加生菜油,有的要加老鹽水(泡菜水),有的則會加入紅油海椒或幹海椒面、泡海椒茸、野山椒、生青椒、花椒麵,有的不用紅糖而用白糖,有的甚至還會用到辣豆瓣、八角、木香等品,不一而足。最後呈現出來的口味千姿百態,魚香、怪味、糖醋、麻辣,總之屋頭的人咋個喜歡就咋個做,地地道道的家常味。

四川民間小菜“激胡豆”,小食材家常味

冷菜激胡豆

上面說的是家庭做法,館派的做法又有些不一樣。估計是由於時間關係或點菜率的原因,館廚把民間激胡豆做了一些改造,炒之前先將幹胡豆用溫水浸泡,炒得差不多時直接在鍋中下蒜米、鹽、醬油等料略炒,再倒入冷開水一“激”,旋即蓋上鍋蓋用小火燜,最後在盤中撒上蔥花即成。還有的師傅直接是用油炸,將胡豆炸酥後激味,類似涼拌酥胡豆的做法。

當然,這些是從餐飲經營的角度,為了適應用餐需求對民間菜品做出的改動,自然異於家庭激胡豆的特有風味。依此法,還可制激碗豆、激花仁、激腰果之類。

胡豆即蠶豆,胡豆是川人的叫法。晉人陸翽的《鄴中記》有記︰“石虎諱胡,改胡豆為國豆...今則蜀人專呼蠶豆為胡豆。”宋人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記》提到:“佛豆,豆粒甚大而堅...以鹽漬食之,小兒所嗜。”川人讀“佛”和“胡”是一個音(fu),二者實為一物。至於命名蠶豆的原因,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作了解釋:豆英狀如老蠶,故名。

四川民間小菜“激胡豆”,小食材家常味

胡豆即蠶豆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