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如果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示范的榜样。

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那么爸爸妈妈自己就先不要去做;希望孩子怎么样,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先从自身做起。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身教重于言传,并不是要摒弃言传,与其苦心婆心地唠叨,不如做出个榜样给孩子看吧!

【物归原处的习惯】

用完的东西、玩完的玩具,什么地方拿的,都要送回到什么地方去,想必这是每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小朋友有的好习惯。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放弃电视来看书】

许多爸妈从小也是伴着电视长大的,没有电视感觉很无聊,看电视直接影响到学习和休息,因此非常不希望孩子也有这个坏习惯。让孩子放弃电视来看书,至少在三岁前都这样。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树立不挑食榜样】

每每吃饭之时,爸爸妈妈都要苦口婆心地说,“小朋友不能挑食,挑食不是好孩子,不挑食的小朋友身体才棒棒;与其这么辛苦地唠叨,不如爸爸妈妈先做出榜样吧!摆上餐桌的饭菜都要吃,不喜欢吃可以少吃;而且对于每种食物、每样菜品,不可以挑三拣四、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挑出或剩下不喜欢的食物。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从尊重孩子做起】

如果想要孩子是个尊重他人的小朋友,那么爸爸妈妈就先从尊重孩子做起吧!只有孩子受到尊重了,那么小朋友才会有样学样地去尊重他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不将妈妈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在外人面前给足孩子面子等等。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说到做到不撒谎】

相信普天下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说话不算话或撒谎的小朋友,其实很简单,从自我做起,给小朋友树立个好榜样吧!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原则应该是:

1.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如果明知做不到,就不要说;

2.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实现;

3.如果忘记或确实无法按时实现的事情,一定要向孩子说清原因,并且道歉;

4.自己先做到不撒谎(尤其是孩子在场之时),善意的谎言也不行。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礼貌待人及用语】

与其教孩子要使用礼貌用语,不如爸爸妈妈先做出样子给孩子看。路遇友人,与其让孩子说“叫阿姨”,不如妈妈与阿姨先打招呼;受到他人的帮助,与其让孩子说“谢谢”,不如妈妈主动先说“谢谢”......小朋友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学习的,而且当爸爸或妈妈做不到之时,也将会受到小朋友的“惩罚”。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为自己错误道歉】

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的,爸爸妈妈在小朋友面前也不例外。如果想让小朋友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对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及时道歉,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先以身作则。

爸爸冤枉了孩子,要先说“对不起”;妈妈因为耐心耗尽而对孩子发脾气了,也要向小朋友道歉,并且解释事情的原委。这样一来,父母对于孩子的批评,小朋友才会认真接受、虚心认错。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耐心听孩子说话】

妈妈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抱怨小朋友越大越不懂事了,大人说话他们都是充耳不闻,或者中途打断不再愿意听下去,对于这样的抱怨,妈妈一般都会反问朋友一句,“那您每次耐心听完孩子说话了吗”?

也许小朋友们所讲述的很多事情,对于妈妈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妈妈们根本没有耐心继续听完;孰不知,久而久之,在小朋友们心目中,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概念,“你都不愿意听我说话,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对于孩子正确的做法则是,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管自己多忙,一旦小朋友想告诉妈妈什么,妈妈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蹲下或坐下,耐心地听孩子说完,并且给孩子一个答复或认可。

【得到帮助要感谢】

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小朋友,从小做起的一个表现则是,凡事得到了帮助,一定要说“谢谢”。光凭言传,孩子是学不会的,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之间受到了相互的帮助,要对彼此说“谢谢”;

孩子帮了爸爸或妈妈,拿东西或扔垃圾之类的简单之事,爸爸和妈妈也是要向哈子说“谢谢”。谢谢”和“请”不离口,在小朋友的概念中就形成了一种惯性,这就是应该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的经验分享,宝爸宝妈看过来!


最后语:爸爸妈妈是哈子的首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孩子谈话、教导、或吩咐之时,是一种教育;但小朋友对于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也是很在意的,因此爸爸妈妈自身的行为在教育方面,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爸爸妈妈怎么穿衣、怎么与他人谈话、怎么谈论别人、怎么表示开心与不快…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具有很深远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