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悲鸿的马,白石的虾,可染的牛,苦禅的鹰”被称为中国画坛“四绝”。作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和李可染的牛,早已由杯、碟、盆、盘及毛巾、挂历上的印制品传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李苦禅笔下的鹰似乎除了圈内人,没有多少人识其庐山真面目,更不知绝在何处?

李苦禅1899年1月出生于山东高唐县,原名英杰,字超三,后改名苦禅,自幼出身贫寒,喜爱绘画艺术,曾任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晚年常画巨幅通屏,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松鹰图》、《晴雪图》、《水禽图》等。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天峰雄鹰图》

这幅《天峰雄鹰图》为四尺整纸,是李苦禅画鹰的一幅代表作。在画法上,他先以浓墨点厾出鹰的背部,以笔尖所余淡墨勾出翅膀及羽片,用重墨画出鹰的双翅;然后笔蘸淡墨画出鹰的腹部及腿部羽毛,根据鹰的背部及腹部的动态,确定鹰的头部位置。其他画家画鹰都是先画头部再画背腹,这种作画程序正是苦老与众不同之处,有利于表现鹰高瞻远瞩的雄姿。苦老以篆书笔法苍劲地勾出鹰嘴及鹰眼,以嘴眼的位置决定头顶及颈部,使其恰到好处地与鹰背吻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为了表现鹰的凶猛,他在鹰的腹下勾出鹰爪及一块三角形的巨石,横涂竖抹皴擦出石的结构,几点浓墨苔点点出了石的沧桑,衬托出鹰的孤傲与坚毅;几笔淡花青既衬出石的体感,又表现出鹰身居奇峰绝顶的雄姿,最后题字钤印,一幅《天峰雄鹰图》就画完了。

整幅作品笔墨酣畅、设色古朴,形象生动、大气磅礴,令人叹服,实为一件难得的大写意佳作。

李苦禅笔下的大写意作品,的确与很多画家不同,无论是花卉还是雄鹰都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不仅传达了中国水墨画技法的精髓,更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大师在中国画传统上的创新精神。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荷花》

李苦禅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画大写意的一代大师?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中国画大家必须是一个艺术的创新者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其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朝代及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无数大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及艺术实践,为中国绘画史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一页。

唐代画家吴道子以儒、释、道人物造像为本,手摹心揣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表现技巧,其笔下的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誉为一代画圣。北宋华光寺和尚仲仁,从月光下的梅影中悟出墨梅画法,被称为“墨梅鼻祖”,并编著《华光梅谱》流传后世。宋代画家徐熙以汀江野草、水鸟渊鱼为描写对象,另辟蹊径创“落墨法”,开一代野逸画风。元代画家王冕在继承仲仁和尚墨梅画法的基础上,以野梅为对象,爱梅、种梅、画梅,与梅朝夕相伴,借物喻志,终成一代画梅圣手。明代画家徐渭,虽然命运多舛,仍以书画相伴,他将自己一生的苦难融入画中,下笔不拘一格,泼墨点染、无法见法,创泼墨大写意画法。清代的八大山人本为皇亲国戚,明亡后削发为僧,借书画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在徐渭的基础上变法抒怀,开创阔笔大写意画风……

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灿若星辰,李苦禅笔下的鹰,就是苦老总结前人大写意画法之后的又一创新变法的具体实践。《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道:“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尚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很多画家在创作中执着画法画理作画,而不知从法理中变化,苦老却不是这样,他不但识其具(熟知传统)而又不拘于此。“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的哲理,使其“一知其径,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於化。”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松鹰图》

李苦禅曾拜师齐白石门下,深得齐白石大写意画法之精髓。纵观他画鹰的全过程,其早年作品中鹰的嘴眼及造型仍然留有老师齐白石的痕迹。上面这幅画于1964年的《松鹰图》,其鹰眼仍然是圆形,嘴也呈尖勾形;而晚年的鹰就大不相同,鹰眼由圆形变为方形,鹰嘴则由尖勾形变为斧形,使鹰的整体形象更为凶悍,对突出鹰的精神特性起到了由外及内、即功于化的作用。

齐白石曾说:“李苦禅学吾却不似吾”,可见他十分赞赏李苦禅学画时求精求变的创新精神。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雄鹰》

二、中国画大家应站在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

李苦禅的家乡高唐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他常常以家乡关公庙里的塑像、壁画,门楣上张贴的门神为学习对象,没有纸便用树枝在地上画,天长日久竟能背着将庙里的各式塑像人物画出来,并且画得栩栩如生,为他学习绘画打下了基础。升入中学以后,中学美术老师孙占梅指导他学习花鸟,从此他与中国传统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8年,他怀揣着父亲给的四块大洋,只身到北京学画,在北京画法研究会有幸受教于徐悲鸿。1922年,他正式考入“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为他日后画艺的精进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李苦禅认为中国画是以写意为主,但凡民族文化艺术都有其写意的要素蕴藏其中,因而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常说:“要想画好中国画,除了打好一切有关的基础之外,最好还得懂些京戏。中国写意画早已达到了追求气韵(神韵)的艺术境界,倘不知京戏,则很难体会到这种深邃的境界。”“京剧是写意的戏,写意之理当在其中。”

苦老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说明他对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视,他不但学习京剧,还学习音乐、武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并将其中的原理与自己的绘画创作结合起来。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同京剧演员马玉琪、萧润德切磋京剧表演

三、中国画大家必须加强自身的学养修为

在李苦禅看来,中国画是多方面艺术修养的结晶,要想把画画好,需要在画外下功夫,加强自身学养修为提高综合素质。苦老认为一个画家不能胸无点墨,单一的画画是小道,比画画更高的是书法;书法之上为诗文,再上一层是音乐;最高层次是圣人的哲理,也就是大道。为此,他读了大量的书论、画论,唐诗、宋词,易经、道德经、论语以及老庄学说,有时还拉拉京胡、练练拳术。

在绘画上,他认为大写意花鸟传统画法层次太少,只有一两个层次,画小品还可以,画大作品就显得不够了。所以他兼修山水、研究山水画的理论和技法,把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起来。

《盛夏图》是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作品,也是他山水和花鸟结合的代表作。他先用浓淡墨勾出近岸,施以淡淡的赭石,作为画中的第一个层次,然后用浓墨画出第二层次中的茨菇;第三层次为荷花与荷叶,荷叶他用淡墨阔笔点厾画出,荷花则先勾线后染以红色;第四层是整幅画的主体,一块巨石和三只水鸟;第五层是巨石后的荷花。整幅作品层次众多却平淡清新,内容丰富却朴实无华,给人一种空灵雄浑的艺术享受,再一次展示了苦老艺术学养、知识的深厚与广博。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盛夏图》

四、中国画大家应刻苦勤奋、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李苦禅在北京学画期间,因家境贫寒,他节衣缩食,甚至拾取他人丢弃的铅笔头及废弃的纸张练习素描速写,最艰难的时候,只能以粥度日。为了维持学业,他只能白天上课,晚上租人力车拉客挣钱。有一次拉客的时候遇到齐白石,他认为有损颜面撒腿就跑,齐白石将他拦住:“你跑什么?拉车挣钱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光明正大!”老师的一席话对他触动很大,使他明白勤奋是做人的美德,应该受到尊敬。

李苦禅在随齐白石学画的过程中,勤于思索另辟蹊径,他有意避开齐白石常画的题材和构图。他说:“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己的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也创不出来了。”所以他将题材集中在苍鹰、白鹭、寒鸦、黑鸡、鸬鹚等禽鸟的创作上。技巧上他除了学齐白石以外,还广撷博取、兼收并蓄,从古今中外的绘画大师作品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他说:“古人、外国人好的东西都可以学,路子要宽。青藤、八大、石涛要学,达芬奇、罗丹也要学,学人家的法子,画自己的思想稿子。”“创自家的造型,自家的笔墨。……鹰虽凶,但画上它是英雄,我们不光表现它矫健的体形,而且要突出它的气质,不能让它居于岩下或树下。它应该站在石顶树巅,才能体现它高瞻远瞩的个性。”

李苦禅为了将鹰画得与众不同,他利用在北平艺专打下的素描功底,为鹰画了大量的速写。他不但研究鹰的结构,观察其动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还将写生与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他的画论中他曾这样写道:“有不少人在速写上很有功力,却一辈子也画不到宣纸上去。为了留住速写感受,我往往在速写回来之后,立即进行笔墨练习,在宣纸上反复琢磨。久而久之,就能用笔墨深入地表现自己的速写体会。”

所以他笔下的鹰笔墨豪放、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构图奇特,别俱特色,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与齐白石

五、中国画大家必须具备三气,即正气、才气、文气

作为一个中国画大家,我认为须具备“三气”,即正气、才气、文气,李苦禅便是这“三气”之集大成者。在苦老从艺的生涯中,对他的学生从不先传授绘画技法,而是首先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立身。他说:

“当一个画家,首先要当爱国的人、爱人民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

李苦禅这样教导学生,其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出生于1899年,经历了中国革命最残酷的战斗岁月。1919年至1945年,他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奔走呼号,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斗争的经历使他进一步坚定了献身于民族艺术和教育事业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安排在中央美院任教,在这期间他热爱自己的学生,以教学为己任。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多学东西,他经常亲自示范,边教边画,所以他的学生几乎都有他的课图稿,少则两三幅,多则十来幅。对于校外求教的人从不拒绝,而一视同仁。一位校外学生在《纪念李苦禅大师》的文章中写道:“……苦老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十分愉快地接待了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青年,不但耐心地指教我的画,还给我写下了他的通讯地址,……那时我家境困难,苦老了解到我的家世后,非常同情,经常买些画册、字帖寄给我,还托人捎字画给我……”从这段感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人爱民、助人为乐的热忱之心。“爱国、爱民、助人为乐”便是我说的“正气”。人无正气其画便流于俗媚,成不了一代大家。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练武照

一代大家除了“正气”之外,还必须具备“才气”。正气属于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才气则是艺术家的秉性。画画之人如果没有才气,画必定空乏无味,只有其表而无其质。一代大家潘天寿在浙江第一师范学习时,其绘画上的才气让作为老师的李叔同惊叹,给他写了一段偈语:

“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吴昌硕有感潘天寿身上所隐藏的才气,又担心他天资聪颖、笔路险绝,易入危途,在赠诗中暗示:“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潘天寿谨记两位大师的教诲,发挥自己的才气和胆魄,终成一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家。邵梅臣在《画耕偶录·论画》中写道:“一望即了,画法所忌,花卉人物家最易犯此病,然所以不了者,其诀在趣味深长,精神完固,非细密之谓也。精神在学力,亦关天分,趣味则必须天分高者,始能摸索得着。”此文中所说的天分,便是画家所具有的才气。

李苦禅拜师齐白石,经常在画案前看老人运笔作画,茅塞顿开。有一次他画了一幅鱼鹰拿去请齐老指教,齐白石看后为他身上的才气所惊叹,遂耐心地指点于他,并在他的画上题字:“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表达了他对李苦禅身上绘画才气的赞誉和期盼!

中国画中的写意是一种境界,没有才气的画家,便无法通晓这种境界的真谛,徒得一个样式而已。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晴雪》

一个中国画大家有了正气、才气,还必须具备文气。邵梅臣在《画耕偶录·论画》中写道:“昔人论作书作画以脱火气为上乘,夫人处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所谓脱火气,非学问不能。”在这里邵梅臣所说的学问,指的便是作者的文化修养,即所具备的文气;其中的火气便是指作品中所呈现的粗俗气。李苦禅在教学中要求他的学生画画时:

“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其高尚耳。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充分说明,国画格调崇尚雅逸之气,雅逸之气便是一种文气。六朝时代,老庄学说盛行,一些文人、学士都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思想,他们寄情于山水幽竹之间,以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人格和思想,画中透出一种清新儒雅的文气,代表人物有宗炳和王微。到了宋代,华光和尚的梅花和文与可的墨竹,更是充满浓浓的文气,将绘画推至文人画的巅峰。

李苦禅为了将自己的绘画艺术修炼到不拘形迹、自然天机的雅逸之境,不惜刻苦钻研、博采众家。他说:“中国画艺术性很高,你看它不但形象美,连造型的笔法都很美,把书法艺术之美都融合进去了。……咱们的祖宗真是了不起,把实用性的写字变成了一门高超的艺术!”在他看来,要提高绘画的技艺,必须在书法上下功夫,他将书法作为每日必修课。倘若练字时恰逢开饭,他也坚持写完,苦老常说:“我写字时别催我吃饭,写不完是心病,吃不下去的。……吴道子画佛光,一笔一个大圆,不用圆规。后来画家画佛光、画月亮也是一笔圈成,又圆又活,没有笔上功夫、书法的功底干不了!”

苦老的这些论述充分地说明,他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看得无比重要。在他的眼中,绘画中的书法美便是一种文雅之美、学养之美。

李苦禅画鹰有何独到之处,他为何能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大图模式

李苦禅作品《松鹰图》

如果说齐白石的作品,实现了文人画从高雅向社会通俗的转换,那么李苦禅则又回归了文人画的内涵和气质,使其再度趋于高雅。这种高雅与民族传统之魂的阳刚之美相融合,这种融合来自于苦老雄健浑厚的笔墨与个性特质的自然流露,铸就了他成为中国画大写意画法的一代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