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农信机构如何答好“经营”这道题?

面对疫情“大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直面挑战、发力破局、实现突破?这是摆在87万农信人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

  业内一直在探讨和关注的农信机构经营压力难题也随之增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顿感“压力山大”。

  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线下流量几乎“休克”,线下网点客户新增停滞,存款以及中间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在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实在在受到了一次集体“检阅”。

  面对疫情“大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直面挑战、发力破局、实现突破?这是摆在87万农信人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

疫情大考,农信机构如何答好“经营”这道题?

  突发:疫情“聚光灯”下的农信压力

  记者电话连线中部重灾区某农商银行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有50余个营业网点,从2020年春节至今,仅有5个网点开业。“开业的这几家网点也是以完成防疫资金拨付、外汇办理等紧急任务为主。”这位负责人谈起线下业务的停滞直言不讳。

  东部某发达地区规模500亿元左右的农商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出于防疫需要,一直到2月24日,我们65个网点还有近10个网点没有开门营业,疫情严重的时候所有的网点都停业了。目前大部分网点断断续续或交替轮换开门营业,营业时间也较正常情况有缩短,绝大多数网点处于应急值守状态。”

  这是全国农信机构今年春节以来的经营常态。在原复工日第一次延期后,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通知要求2月3日全面复工,但除防疫资金拨付等紧急业务24小时待命、开通绿色通道办理外,其余业务向线上办公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信机构网点营业也处于关门和应急值守状态。

  疫情压力之下,农信机构经营发展困难重重、压力倍增。资产质量下滑、中间业务收入锐减、净息差降低、不良贷款增加,银行业艰难图存、面临阵痛。

  回首过去的数年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值得忧虑的是,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大超过预期,但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不如预期。金融市场总体上竞争趋于激烈,伴随着经济转型,金融市场环境与金融业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市场界限被打破,各类机构跨界跨业发展的趋势凸显。大型银行服务逐渐下沉,渠道向县域延伸;村镇银行等微型银行逐渐扩大覆盖面;互联网金融不断向传统金融业渗透……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处于“夹心层”,发展的战略空间受到多方挤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挑战。一直在喊“狼来了”,谁也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转型、资产不良等种种问题,在这个非常时期集中爆发。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2020年,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犹存,本次疫情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下滑节奏。“未来商业银行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依然较重,尤其是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领域短期内更需重点加以关注。”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分析:“一季度,现在数据上可能还表现不出疫情的影响,但会影响到二季度的资产扩张,增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零售贷款,上半年增长可能会放缓,因为资产扩张增速下降,净息差收窄的幅度也会增加,对资产收益率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银行支持疫情严重区域,会主动下调个贷利率,所以零售贷款的资产收益率会下行。另外,非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也会比较大,因为这次疫情对一些具体业务影响较大,比如对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卡、结算清算类业务等都有波及。

  危机面前,抗风险能力最差的是处在经济链条末端的中小微企业或从事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中小商家。记者关注到,全国大多数地区小微企业停产停工、损失严重,由于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下,有为数不少的小微企业难以支撑。以县域经济为服务主阵地的农商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疫情或许对整个银行业全年的资产质量影响相对有限,但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影响必然较大。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和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凸显。

  

疫情大考,农信机构如何答好“经营”这道题?

  困境:面临经营风险“连阴雨”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时间和影响面较大,加之我国经济处于持续下行周期,疫情将会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信用卡客户造成较大冲击,整体上会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挑战。

  曾刚强调,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负债成本持续增加,农信机构存贷利差不断收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同业业务等严加限制,对于农信机构而言,资产端有限,收益率下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难题一:业务发展压力加大。往年的一季度是金融机构“开门红”“春天行动”等业务营销活动的黄金时间段,银行通常会加大营销力度、做大业务量。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农信机构的“开门红”“春天行动”、春节营销、旺季营销等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存贷款不复历年春节旺季势头。前述东部地区农商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2020年,该行存贷款额都下降了。贷款揽储困难,无法近距离营销,新理财产品无法推介;贷款方面,因受疫情影响企业没有收益,一些中小微民营企业主索性将原本用作流动资金的款项拿来提前偿还了贷款。尽管目前企业在积极复产复工之中,但由于上下游产业链总体复工不足,导致企业产能有限,对贷款的需求总量不大。中部某重灾区的农商银行虽然开业网点占到综述的8成以上,但上门的客户也是寥寥无几。

  总体来讲,此次疫情对不同地区的银行影响差异非常大,银行分化很明显。曾刚分析说:此次疫情对所有银行都会产生一次性的冲击。但是,东部等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弹性还是比较大,像浙江这些地方现在开工速度很快,损失在争分夺秒地被挽回。记者调查发现,浙江、江苏等地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入复工复产中,根据返岗情况,逐步安排网点对外营业,“成熟一家、营业一家”,至记者发稿为止,农商银行绝大多数网点开始正常营业。某农商银行负责人表示:“疫情影响很大,但可以追回来。”

  而经济不发达地区恢复相对慢,对银行的冲击可能会更大,不良率、资本金、风控等等都会承压。

  难题二:信用风险压力加大。受新型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区域的民营企业及相关行业,如湖北、河南、浙江等区域以及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影视娱乐等行业的民营企业风险暴露有所增加,相关行业停工停业,造成企业、员工的现金流压力,对偿债能力造成影响,这些风险短期内都有可能推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信用风险加剧。

  赵亚蕊分析说,2020年,在融资环境和调控仍偏紧的情况下,受疫情影响,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进一步受阻,交易活动持续转淡,房地产企业短期内受影响严重,且行业结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中小型房企的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另外,此次疫情会使得信用卡还款能力削弱,可能抬升部分银行信用卡资产不良率。如何应对贷款坏账率的上升,将是银行业要共同面临的问题。

  难题三:疫后营业的防控压力加大。由于农信机构员工多、网点多,防疫物资相对比较紧缺。客户中外来务工人员及老年人占比高,防疫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疫情潜在风险相对较大,这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恢复营业仍有一些压力。

  近两年来,农信机构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中上下求索,但在贷款结构、客户构成、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模式上仍存在欠缺。而此次疫情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业各类机构的结构分化,国有银行和优质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健态势,部分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且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较高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如果在经营模式、风险控制、资金投向上有缺陷,疫情之后则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风控压力。

  

疫情大考,农信机构如何答好“经营”这道题?

  求解:“五大思路”苦练内功促提升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通过调整区域融资政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措施,提升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

  实际上,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近年来已经开始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自我调整发展模式,开展业务转型,转变增长方式,在疫情延续的特殊时期,诸多探索和措施值得期许并加以坚持。

  思路一:强化目标管理。统一思想,攻艰克难,强化全年发展目标,确保延续前期业务发展势头。曾刚建议,要通过客户信息调查、非现场回访等形式,评估疫情对企业经营、家庭等各方面影响,“一户一策”地开展差异化救助。其中对于行业影响较大但暂未逾期的客户,如批发零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可以采取还本转期续贷、阶段性调整贷款利率、调整还款方式、贷款展期等阶段性扶持措施,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自救。对于疫情影响严重且已经造成贷款逾期的,尽量通过利息减免、征信保护等救助措施,帮助客户走出困境。

  对于农商银行来说,除了直接的公益捐赠和为疫情防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之外,今后的重点应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帮扶本区域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既是稳定本地区金融秩序、促进产业恢复的需要,也是农商银行培育客户的长远需要。在线娱乐、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医疗科研等一些新兴行业正在崛起,农商银行应抓住这些行业在疫情中受益的机会,加大对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力度,拓展新领域新客户。

  思路二:合理评估信用风险。适当提高经营和风险容忍度。曾刚建议,农商银行应结合自身行业、客户、区域特点对疫情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和分析,做好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预算部门合理制定年度经营计划,适当调低一、二季度经营考核指标,并在授信额度、风险资产占用、抵质押条件、逾期贷款等方面提高容忍度,合理配置全年资源投入力度,保持全年指标总体平稳。

  小微企业是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而且救助资金和扶持政策较难覆盖到长尾的小微企业。农商银行在当地根植多年,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应加大数据整理和分析力度,通过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整理和精准“画像”,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客户。在疫情延续的非常时期,小微民营企业更需要来自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了解客户的难处、困境和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与小微企业和“三农”共进退,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

  思路三: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开发线上产品和渠道,让线上和线下业务互相补位、并肩发展,提升客户体验。此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金融科技实力较强的银行在经营中的压力远远小于金融科技实力弱的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推动业务线上化,积极构建线上数字化银行,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化渠道在线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加强在互联网教育、线上场景化服务业的布局。在金融科技支持方面,应充分利用后台数据,提高审批效率,简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往复,并重点应对银行线上服务相关的清算、托管、估值等技术性问题。

  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已实现线上个人小额贷款自动审批,借助远程身份识别,解决了传统风控成本和效益不匹配的痛点。农行湖北分行利用微信、学习强国平台app视频会议,创新形式多次召开线上贷审会,截至2月15日,为湖北省抗击疫情相关企业提供授信金额122.41亿元,用信金额43.96亿元。四川农信将客户引导、分流至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以及加大城乡网点自助银行服务区、便民金融服务点、乡村金融综合站点管理,千方百计满足广大客户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今年1月以来,四川农信手机银行交易量实现同比增长21%,其中,贷款、存款业务分别是去年月均的3倍、2.75倍。事实证明,重视金融科技、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应该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思路四:积极多渠道补充资金。疫情对银行的冲击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压力。曾刚表示,从政策层面上看,需要继续为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扩大永续债、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规模。各家银行也应充分利用监管支持资本补充的政策空间和市场宽松空间,及早规划资本补充需求,适时启动优先股的发行流程,同时要处理好资本充足性和成本的平衡,进一步强化内源性资本积累,优化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

  思路五:重视不良资产处置。目前看来,部分评级和财务实力整体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的信用会加剧恶化,各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区域性企业融资困境和市场风险,提前预警和应对包括房地产、餐饮等的信贷风险。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和预防个别企业利用疫情进行的恶意逃废债行为。

  疫情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常态,疫情也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成长的契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与“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深练内功、强健体魄,以百倍的决心、信心战胜疫情,以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的热心、恒心静待花开。我们相信,万众一心,共同努力,终将迎来华夏神州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