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实践价值和艺术研究!

一、黄公望何许人也?

黄公望,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黄公望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其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局部

二、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富春山居图》是一副怎样的画作?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笔墨苍简清润,体现了黄公望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其作山水画所倡导的去邪、甜、俗、赖的高标画风在此画中做出了完美诠释!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局部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三、《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因何“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明朝期间《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图》在人世流传到此时,由于沈周、董其昌的极度推崇,已变成了人间宝物。

《富春山居图》在吴家流传了三代后,传到了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他把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视作珍宝,每天茶饭不思地观赏临摹。吴洪裕还不惜花巨资专门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叫作“云起楼”,把楼中珍藏《富春山居图》的那间房子取名为“富春轩”。

明亡清兴之际,清军南侵,为躲避战乱,吴洪裕也不得不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他舍弃家中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珍宝和收藏品,随身带了这幅《 富春山居图》和另外的一幅《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临死前,实在舍不得这两幅书画,竟决定仿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陵寝,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烧掉,为他殉葬。于是,吴洪裕在弥留之际被抬到了院子里,他先是让家人点火烧掉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就在《富春山居图》也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围观的家人中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下来了,大火却在画作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这幅画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画作起首一段已被烧掉,其余幸存的地方也布满了火烧的痕迹。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装裱后命名为《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了画首。因为这幅画当年曾被无用禅师拥有,这段画幅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如今《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四、《富春山居图》笔法用笔特色:

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富春江山居图》描绘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随着画卷的展开,继而平波沙渚,远山隐约,接着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笔墨纷披,苍茫简远。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五、《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

凡数十峰,数百数,极富状态,变化无穷。

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山和水都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六、 后世画家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

后世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词:

“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七、黄公望创作时的仙风道骨之神韵。

黄公望长期浪迹山川,观烟云变化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得之于心,运之于笔,随时写生。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江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基础与来源,加上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八、《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足可为其一生绘画成就的最高代表,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一方面使书、画两者以线条艺术配合呼应,形成相映生辉之笔;另一方面又以诗的文学意境强化画面的诗情画意,是文人画把诗文艺术融入绘画艺术,画家把自然形象与诗文精神融合为一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