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對“動心忍性”有何更加獨特的見解?

君子—厚德


起心動念,就是慾望想要索取某件物品,讓內心感到滿足,心情愉悅,事實就是總想讓物質生活填充自己的內心空虛。無止無休循環的。時間久了會活得很累,永遠沒有滿足感,只有信念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修行人,起心動念都是錯,世間萬物唯心造,精神生活大於物質生活的時候才能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有也開心,沒有也不氣餒,順其自然。不動心,也就沒必要去忍,忍則無忍是一種境界,超凡脫俗,動心忍性就不會存在,無慾無求的境界


張瑞往


《孟子與騰文公·告子》動心忍性

南懷謹說:“壞的脾氣、習慣,統統改過來這是動心忍性”。我們如果細細觀察,我們總是被自己支配著,我們晚上想好早上去鍛鍊,但計劃總落空,細想起來都是我們自己已經形成了各種藉口,每個藉口都按時按點的到來!我們反而總是被支配。人想要改變自己必須突破心理的種種固有的念頭!改變不了自己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總是被自己念頭欺騙,自己總能給自己找到好的藉口,讓自己聽話的理由,孟子動心忍性,是告誡我們,我們需要看破我們心裡念頭,我們是否能忍的過!俗語說:“看得破,忍不過!”也是很好的詮釋了動心忍性。

《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行深也是很好了詮釋動心忍性,我們堅持一項鍛鍊,或小孩練舞蹈,前期會有身體疼痛,心理上也會產生厭煩,此時就是動心,如果我們堅持下去,不理會我們身體的變化,或心理上藉口理由!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行深,這也就是忍性!堅持成功,取得了成就!我們在去觀察我們內心,此時我們五蘊皆空,只有快樂!小孩喜歡上舞蹈,也沒有之前任何心理或身體不適感!動心忍性,行深照見五蘊皆空!都是豐富的科學經驗,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心理都會起變化,我們記住行深,專一做下去,就能做到動心忍性!不被自己內心產生念頭欺騙。

苦其心志,成就的人都經歷了,百般挫折,都是在練我們動心忍性的能力!在歷史中我們都讀過各種人物成長過程中心酸歷程,現代也有很多!在經歷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堅韌不拔,永不放棄,都是和自己內心鬥爭,都是不和自己妥協,我們遇到難事就內心產生各種情緒,放棄。我們就形成了一道自己的溝坎,自己就很難去跨越!佛經中,人的心理結使就形成了,自己總是在面對同樣境地自己總是被形成心理結使所左右!

最後動心忍性,是闡述我們內心在做事業和日常中變化的一種科學揭示,也是對我們做事業一種啟發,告誡我們如何去改變自己壞脾氣,行為!改變自己才能去改變我們的命運,才能做事業有所成就!




趣入書院


“動心忍性”《孟子》心德分享: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否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回顧一下整段經典,在單獨摘出“動心忍性”來說說見解:

第一,孟子講的這句話,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因為孟子是聖人,聖人有一顆聖賢之心,聖心講出來的話只能是有聖賢之心的人才能連接明瞭。

第二,孟子是借用文字.借用理在講道,簡單點說借用生活環境不同,遭遇不同,人性經歷不同,說講透人性,但不停留在人性上面,不住念在看透人性。

當自己獨自在家關門即是深山老林獨處時!當遇到開門人情世故的點點滴滴,你讀的書?你明的理?是否還能發揮作用(也可以說是陰陽,陰與陽化掉,陽與陰化掉,陰陽合一即是太極,能駕馭陰陽太極者便得了“道”) ,為什麼會這樣問? 因為讀萬卷書,也是思維層面的知道,不在世事中,不在人情事故中是無法讓你的功夫上身,最後成了懂的很多道理看過很多書也是無用,無用是指對生活的幫助,對身邊的人喚醒或指點。 得等等說的再多也就講了一句話要化與生活,中國文化就是化人化心化盡成空然後無中生有,才能生生不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動心忍性”就是通過人生處處的磨鍊來修煉自己的心性,經歷過了就能通達明瞭。

再,遇到任何物、事、人都不會起心,動心。當遇到任何物、事、人不起心,不動心你就守(忍是守的意思)住了本性,這個本性才是本來的自己,也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那個“本”。

佛家叫“自性”。儒家叫“仁者”。道家叫“真人”。基督叫“上帝”。穆斯林叫“真主”。萬法歸一講的都是一回事只是對接了不同需求的人,在不同需求人的世界裡顯了不同的相。




博古易鑑今


這一句話出自戰國時孟子《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心忍性,意思是讓心裡驚動,隱忍心性。說的就是一個人,不管在平淡處,還是身處逆境時,都需要忍耐、堅持不懈。

就像這篇文章開頭所舉示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先鍛鍊其心性,磨練其意志。

周之姜尚,半生微寒,殺豬宰羊,做過屠夫,也開過小酒館賣過酒,古稀之年,依然一無是處,窮困潦倒。但他依然隱忍堅持,厚積薄發,習天文,曉地理,通謀略,一心治國安邦。直至垂釣於渭水之濱,引願者上鉤。輔武王伐紂,立西周大業,分封於齊地。

漢末諸葛,一介布衣,隱於隆中,躬耕隴畝,喜好《梁甫吟》,待玄德三顧茅廬,隆中一對,三分天下已定。“臥龍、鳳雛得之一能安天下”。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也是其懷有包藏宇宙之心,雄才大略之志,歸功於寄居草廬,厚積薄發,心懷天下。

明代吳承恩,不惑之年才勉強補上歲貢生,近乎知天命之年,才做了個小小的縣丞。然而因人誣告,沒多久他便辭官而去,拂袖而歸。人世滄桑,官場曲直,讓他飽經風霜,最終得以創做出了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近代齊白石,打小家境貧寒,家裡都是農人,當做木匠,學過雕花木工。近乎而立之年才開始畫畫。躲避戰亂,背井離鄉,直到六十多歲才出人頭地,終成一代藝術大師。

動心忍性,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經得起世事滄桑的人,才能擔得起大事業,做出大貢獻。

動心忍性,不僅僅只是個人修養,更是心胸、眼界、氣度,是理想和抱負!





冬夜螢火


人的天性貪圖享受的,物質上的富足往往會讓人的上進心磨滅,摧毀人積極進取的動力。知足常樂、安於現狀是大多數人的特徵,比較少人會主動去吃苦,居安思危在平凡人的生活中並不常見。

動心忍性往往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沒有人會主動放棄安穩的生活來,除非是被形勢所迫。勾踐臥薪嚐膽是被夫差打的差點滅國,秦國變法是被魏國、楚國侵佔土地,屢戰屢敗後才開始的。

物質的富裕讓生活條件美好,這是一件值得讚美的事。不過從心性上來說,逆境相比於安穩的生活,能夠最大程度的刺激人的成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逆境中時,會感受到很多的嘲諷、冷眼、痛苦和惡意,這一切沒法躲著,只能默默的忍受。你的心在汲取你的痛苦,並且嘗試著化解它,用來堅韌你的意志、改變你的心態,讓你的心堅強起來,從內而外的武裝自己。


覓青山


乍然看到“動心忍性”這四個字,我忽然想起自己以前記過的一句話:人生在世,如處荊棘之中,人不動,心不妄動,不動則無傷;如心動,則人妄動,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我們都知道孟子是儒家,而這句話其實是佛家說的,兩者有所區別,但並不妨礙將它們放到一起來分析。

首先說下孟子這篇文章中的“動心忍性”,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我覺得“動心”應該指得是在社會上經受磨練,只有接觸到新鮮駁雜的事物,“心”才能夠真正“動”起來。但“動心”並不是孟子所希望的,他真正的想法是通過“動心”這個過程,來達到“忍性”的程度。

我這樣理解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我注意到在孟子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動心忍性”前面其實還有兩個字——“所以”,我覺得這似乎印證了我的想法;二是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概念,古人經常所說的入世和出世,其實並不是純粹的,沒有人能夠越過“入世”這個環節,而一步達到“出世”這個層次的,概括來說其實也就是一句話——“若不入世,何來出世”。我覺得這個觀念也和“動心忍性”有些不謀而合。

談完了儒家的“動心忍性”,我再說一下我第一段所引用的佛家的那句話。它和“動心忍性”的區別是它不希望“動心”,而僅僅是達到“忍性”就好了。而且概括來說,它似乎也符合佛家的某些思想:人來到世上其實是為了受磨難的,倘若超脫這一切,自然能夠結束這一苦果。

以上僅為我個人的想法,若有不當之處,還望諒解。


第九條命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譯為: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句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偶然回眸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 自序》)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奇正國學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只有經歷過了,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普通人愛看的是美好的事物,比如鮮花和美女,這是人性。看過了就上了心頭,有的人還迷戀到改變人生和命運。美和醜本沒有區別,區別的是人心❤️

凡成大事者都會經歷很多磨難,人不是菩薩,但需有動心之念,更有忍性之能,對其事業和家庭必有增益之功。



樸道太極


孟子曰:“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動心:你經歷的有沒有觸動你的心靈,引發你的反思。

忍性:忍通做堅韌,有沒有堅韌你的個性、堅定你的意志、圓滿你的性情。

孟子的哲學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深刻的解析的人性和社會的關係,知德合一,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

即使在現在,動心忍性,也可以引導著我們,啟發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