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殺李白,杜甫公開支持李白,寫出千古名篇

李白跟杜甫,是中國古代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兩個人的友情,也是古代詩人間最為動人的友情。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756),李白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結果永王在與肅宗爭奪帝位的過程失敗了,李白受牽連,最終被流放夜郎。

當時,就有人認為,李白是謀逆大罪,應該誅殺。杜甫知道後,寫下了《不見》一詩,公開支持李白。

有人想殺李白,杜甫公開支持李白,寫出千古名篇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第一句“不久李生久”,李生就是李白,杜甫和李白自從天寶四年(745)在兗州(今山東兗州)分手後,就一直沒有再相遇過,距寫《不見》詩時,已經十五年之久。

佯狂真可哀。杜甫真是李白的知已,他知道李白的狂放不羈是裝出來的,他知道李白內心充滿著不平之意。

有人想殺李白,杜甫公開支持李白,寫出千古名篇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受永王李璘牽連的李白,被肅宗集團視為“亂臣賊子”,欲殺之而後快,在這樣的政治形勢,杜甫能表現出對李白的同情,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獨憐才”,憐的不僅是李白的詩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這一聯的是對李白人生境遇的絕妙概括。

李白詩才敏捷,一生寫了千首好詩,然而卻命運多舛,一生飄零,唯酒相伴。古來才命兩相妨,杜甫自己也是如此,因此他能深刻體會李白的痛苦,對李白的人生遭遇抱以深深的同情。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匡山,是指四川北部的大匡山,李白年少時曾在這裡讀書。

最後一聯,杜甫殷切盼望,李白能免去流放之罪,終有一天能葉落歸根,回到大匡山。此時杜甫在成都,李白若回大匡山,兩人便近了。

有人想殺李白,杜甫公開支持李白,寫出千古名篇

杜甫的這首《不見》,句句直陳對李白人生際遇的同情,對李白遭受到不公對待的不滿。

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曾在敵軍中任過偽職的王維,也才被出降職處分,而李白卻被流放夜郎,說明王朝內部的鬥爭,往往更為激烈,更為敏感。而杜甫,卻不懼政治壓力,敢於寫詩支持李白,既表現了兩個偉大詩人之間高尚的友情,也表現出了杜甫偉大的人格魅力。杜甫能成為“詩聖”,也跟他能時時展現出偉大的人格光芒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