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所愛,該如何走出內心陰影?

疫情之下,焦慮和恐懼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有些人面對摯愛的突然離世,悲傷至極,很久走不出來,總會無端想念,回憶起在一起生活時的點點滴滴,彷彿過去的人生只是一場夢。


每一天公佈的死亡人數,看起來只是冰冷的數字而已,然而背後確是每一個家庭不得不面對的悲痛。


有患者感染病毒去世了,有奮鬥在一線的醫生護士或因感染或因勞累引發疾病去世了,也有堅持在抗疫前線的基層黨員幹部去世了。


死亡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根本沒有想過摯愛會離開。所以當死亡突然降臨,我們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沒有勇氣去承擔,更無法面對。


B站上一個短視頻,講述了一位韓國母親通過VR技術見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7歲女兒。極度思念女兒的母親在見到虛擬成像的女兒後,無可抑制地開始哭泣。


痛失所愛,該如何走出內心陰影?

見到女兒的那一刻


虛擬的女兒告訴媽媽:媽媽你以後不要再哭了,讓爸爸也不要再喝酒了。那一刻媽媽只能悲傷地用手捂住胸口。


在與女兒短暫相處時,媽媽向女兒表達了愛和承諾:媽媽愛你,以後也會更愛你,媽媽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等媽媽處理完了,無論你在哪裡,媽媽都會去找你的好嗎?


痛失所愛,該如何走出內心陰影?

心痛的媽媽試圖撫摸虛擬女兒


每個人終有一天會面臨死亡。《論死亡與臨終》裡談到,人在面對重大失去時,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1、 否認與隔離。在這個階段,我們始終不敢相信親人去世這件事,明明前幾天還好好的,過去的音容笑貌彷佛仍在眼前。這也是我們的防禦心理在起作用,面對突發時間的情緒應急反應。


就像科比的妻子瓦妮莎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一段女兒打球的視頻,以及父女二人微笑親吻的畫面,並寫道:“我一直不想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我的大腦仍然拒絕接受科比和Gigi都已經離開了的事實。我沒法同時處理這兩件事,我試著去接受科比已經走了,但我的身體拒絕接受Gigi已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事實。”


2、 憤怒。當內心不再否認親人已離世時,也不意味著我們就接受了這件事。而是會質疑和憤怒。“你為什麼要離開我”會成為我們轉移情緒的發洩點。我們對去世的親人或者造成親人死亡的人都充滿了敵意和仇恨。


因此存在著一種社會現象,很多病人在醫院去世,家屬會和院方不斷糾纏,哪怕造成親人死亡的是疾病本身,醫護人員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我們依然會怪罪對方。

更有甚者,會報復醫生,並揚言“一命抵一命”。大部分人理智上都知道不該怪罪他人,卻還是在情緒上無法控制自己對別人產生憤怒。

看著自己做過的不理智行為而感到愧疚,於是憤怒的情緒便又加重一層。

3、 討價還價。處在痛苦情緒中的我們還會試圖挽留,會假設如果當初多做些什麼,親人會不會就不會走。


​就像當初外公去世,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會在內心想著:如果當時有人在他身邊,他摔倒的時候就趕緊送他去醫院,外公也許就不會腦中風逐漸失去生命。


內心無助卻仍然不願相信親人去世的事實,此時的我們防禦心理已經處於微弱的狀態。只是在做一些祈求和爭取。


4、 沮喪。處於沮喪階段的人,基本已經認清親人死亡的事實,只是心裡依然不願意承認。如果是彼此之間的情感很深,在一方離世後,另一方會突然活著的慾望。


絕望、無助、沮喪,想要一死了之去陪伴對方。嚴重的話可能會有抑鬱情緒。有的人很難從這個階段走出來。


5、 接受。最終我們都會認清親人去世的事實,不得不承認對方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雖然內心接受了這個事實,表面上情緒趨於平和安靜,但是很容易觸景生情。碰到一些物件和場景,便會聯想起來親人生前的細節。


這五個階段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依序經歷,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處境。痛失所愛,是一件很難去面對和走出的事情,它會耗費我們很大的情緒和精力。想要儘快走出陰影,可以嘗試這三種方式:

1、 有儀式感地好好告別。

丹麥作家金·弗珀茲·艾克松在《爺爺變成了幽靈》裡便是關於死亡告別的故事:艾斯本是個小男孩,他最喜歡的爺爺突發心臟病離世。他不懂死亡是什麼,只是很傷心。


痛失所愛,該如何走出內心陰影?

艾斯本和”幽靈“爺爺


他問媽媽爺爺去哪裡了,媽媽告訴他爺爺去了天堂變成了天使,可是艾斯本想象不出爺爺變成天使的樣子。


舉行葬禮時爸爸說爺爺會變成泥土然後慢慢消失了。可是他也想象不出爺爺變成泥土的樣子。


後來爺爺變成了幽靈,艾斯本從一本關於幽靈的書中讀到,如果一個人在世時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後就會變成幽靈。於是連續好多天晚上,艾斯本都在幫助爺爺找回那件忘記做的事。


最後爺爺說:我想起來了,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當爺爺漸漸消失在黑暗中,艾斯本才明白死亡原來就是一場平靜地告別。


面對親人去世,鄭重地進行一場告別,會讓我們接納死亡的事實。把還沒講出的話,表達出來不留遺憾。

2、 充實自我,找到能讓人生有意義的愛好或者事業。

讓自己忙碌起來,這是打敗胡思亂想的最佳方式。越是回憶越是沉淪,不如去做一些能夠充實自我的事情:看書、寫作、跳舞等等。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在親人去世這件事上存留過多的關注。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獲取另外一種開心和充實。時間總會治癒我們。


疫情中備註關注的韓紅,也是在奶奶去世後才投身公益事業。奶奶的死曾經讓她一度不能接受,甚至抑鬱。


低迷好幾年後,韓紅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我怎麼能夠讓自己活得跟從前一樣有目的、有意義?好了,已經沒有人愛了我了,那我就去愛別人好了,那我就去愛那些跟我一樣需要愛卻沒有愛的孩子們。”


從此之後,韓紅便開始了她的慈善事業,註冊成立了“韓紅基金會”。

3、 保持希望,好好活著。

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帶著去世親人的那份期許和熱愛,繼續好好生活,保持希望。餘華在《活著》裡寫“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生命本身是一個不斷療愈的過程,這一刻的痛苦是真切的,撕心裂肺甚至呼喊不出的悲傷令人窒息。但是隨著時間的消逝,無論多麼深切的難過最終都會消散。


願我們記住這段話“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嚎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痛失所愛,該如何走出內心陰影?


當疫情過去,我們要帶著更多的愛和珍惜,好好活著。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