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所爱,该如何走出内心阴影?

疫情之下,焦虑和恐惧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有些人面对挚爱的突然离世,悲伤至极,很久走不出来,总会无端想念,回忆起在一起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仿佛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


每一天公布的死亡人数,看起来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已,然而背后确是每一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悲痛。


有患者感染病毒去世了,有奋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或因感染或因劳累引发疾病去世了,也有坚持在抗疫前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去世了。


死亡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根本没有想过挚爱会离开。所以当死亡突然降临,我们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没有勇气去承担,更无法面对。


B站上一个短视频,讲述了一位韩国母亲通过VR技术见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7岁女儿。极度思念女儿的母亲在见到虚拟成像的女儿后,无可抑制地开始哭泣。


痛失所爱,该如何走出内心阴影?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


虚拟的女儿告诉妈妈:妈妈你以后不要再哭了,让爸爸也不要再喝酒了。那一刻妈妈只能悲伤地用手捂住胸口。


在与女儿短暂相处时,妈妈向女儿表达了爱和承诺:妈妈爱你,以后也会更爱你,妈妈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等妈妈处理完了,无论你在哪里,妈妈都会去找你的好吗?


痛失所爱,该如何走出内心阴影?

心痛的妈妈试图抚摸虚拟女儿


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论死亡与临终》里谈到,人在面对重大失去时,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 否认与隔离。在这个阶段,我们始终不敢相信亲人去世这件事,明明前几天还好好的,过去的音容笑貌彷佛仍在眼前。这也是我们的防御心理在起作用,面对突发时间的情绪应急反应。


就像科比的妻子瓦妮莎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一段女儿打球的视频,以及父女二人微笑亲吻的画面,并写道:“我一直不想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的大脑仍然拒绝接受科比和Gigi都已经离开了的事实。我没法同时处理这两件事,我试着去接受科比已经走了,但我的身体拒绝接受Gigi已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事实。”


2、 愤怒。当内心不再否认亲人已离世时,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接受了这件事。而是会质疑和愤怒。“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会成为我们转移情绪的发泄点。我们对去世的亲人或者造成亲人死亡的人都充满了敌意和仇恨。


因此存在着一种社会现象,很多病人在医院去世,家属会和院方不断纠缠,哪怕造成亲人死亡的是疾病本身,医护人员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我们依然会怪罪对方。

更有甚者,会报复医生,并扬言“一命抵一命”。大部分人理智上都知道不该怪罪他人,却还是在情绪上无法控制自己对别人产生愤怒。

看着自己做过的不理智行为而感到愧疚,于是愤怒的情绪便又加重一层。

3、 讨价还价。处在痛苦情绪中的我们还会试图挽留,会假设如果当初多做些什么,亲人会不会就不会走。


​就像当初外公去世,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会在内心想着:如果当时有人在他身边,他摔倒的时候就赶紧送他去医院,外公也许就不会脑中风逐渐失去生命。


内心无助却仍然不愿相信亲人去世的事实,此时的我们防御心理已经处于微弱的状态。只是在做一些祈求和争取。


4、 沮丧。处于沮丧阶段的人,基本已经认清亲人死亡的事实,只是心里依然不愿意承认。如果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很深,在一方离世后,另一方会突然活着的欲望。


绝望、无助、沮丧,想要一死了之去陪伴对方。严重的话可能会有抑郁情绪。有的人很难从这个阶段走出来。


5、 接受。最终我们都会认清亲人去世的事实,不得不承认对方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虽然内心接受了这个事实,表面上情绪趋于平和安静,但是很容易触景生情。碰到一些物件和场景,便会联想起来亲人生前的细节。


这五个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依序经历,只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处境。痛失所爱,是一件很难去面对和走出的事情,它会耗费我们很大的情绪和精力。想要尽快走出阴影,可以尝试这三种方式:

1、 有仪式感地好好告别。

丹麦作家金·弗珀兹·艾克松在《爷爷变成了幽灵》里便是关于死亡告别的故事:艾斯本是个小男孩,他最喜欢的爷爷突发心脏病离世。他不懂死亡是什么,只是很伤心。


痛失所爱,该如何走出内心阴影?

艾斯本和”幽灵“爷爷


他问妈妈爷爷去哪里了,妈妈告诉他爷爷去了天堂变成了天使,可是艾斯本想象不出爷爷变成天使的样子。


举行葬礼时爸爸说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慢慢消失了。可是他也想象不出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


后来爷爷变成了幽灵,艾斯本从一本关于幽灵的书中读到,如果一个人在世时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后就会变成幽灵。于是连续好多天晚上,艾斯本都在帮助爷爷找回那件忘记做的事。


最后爷爷说:我想起来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当爷爷渐渐消失在黑暗中,艾斯本才明白死亡原来就是一场平静地告别。


面对亲人去世,郑重地进行一场告别,会让我们接纳死亡的事实。把还没讲出的话,表达出来不留遗憾。

2、 充实自我,找到能让人生有意义的爱好或者事业。

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是打败胡思乱想的最佳方式。越是回忆越是沉沦,不如去做一些能够充实自我的事情:看书、写作、跳舞等等。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在亲人去世这件事上存留过多的关注。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获取另外一种开心和充实。时间总会治愈我们。


疫情中备注关注的韩红,也是在奶奶去世后才投身公益事业。奶奶的死曾经让她一度不能接受,甚至抑郁。


低迷好几年后,韩红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怎么能够让自己活得跟从前一样有目的、有意义?好了,已经没有人爱了我了,那我就去爱别人好了,那我就去爱那些跟我一样需要爱却没有爱的孩子们。”


从此之后,韩红便开始了她的慈善事业,注册成立了“韩红基金会”。

3、 保持希望,好好活着。

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带着去世亲人的那份期许和热爱,继续好好生活,保持希望。余华在《活着》里写“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生命本身是一个不断疗愈的过程,这一刻的痛苦是真切的,撕心裂肺甚至呼喊不出的悲伤令人窒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无论多么深切的难过最终都会消散。


愿我们记住这段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嚎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痛失所爱,该如何走出内心阴影?


当疫情过去,我们要带着更多的爱和珍惜,好好活着。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