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①|電動自行車:硬核復工後靜候市場“花開”

導語:防疫形勢趨於緩和,繃在國人心中的防控之弦卻尚未放鬆,也放鬆不得,但這不妨礙老百姓去暢想疫情後的美好生活,行業、企業去規劃今後的生產安排和市場策略。江蘇復工滿月,企業在復工中遇到哪些挑戰,又是如何應對的?疫情又為哪些行業帶來了特殊機遇?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稿件,帶您一起展望疫情後的市場風雲。


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①|電動自行車:硬核復工後靜候市場“花開”

在轟轟烈烈的全民抗“疫”之戰中,電動自行車成為關注度最高的交通工具。從新日、臺鈴、愛瑪、雅迪、綠源等企業捐贈防疫用車,到外賣小哥腳踏“風火輪”供養肥宅們的吃穿用度,無不讓人們對這一國民出行工具刮目相看。2003年非典後迎來暴發的國產電動自行車行業,時至今日依然延續著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強悍的競爭力,在硬核復工全力找回“失去的時光”後,它們能等來市場的春暖花開嗎?


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①|電動自行車:硬核復工後靜候市場“花開”

零部件卡脖子 頭部企業各展神通

2月10日,江蘇企業復工第一天。作為全國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基地之一,無錫彙集了大量電動車整車及配套企業。儘管新日、雅迪、愛瑪、臺鈴、小刀、新蕾、金箭等整車企業都出現在了無錫第一批申請復工企業名單之上,但行業內真正復工的寥寥無幾。當天,僅新日、小刀、綠源局部開工,工人返廠率約30%。

不是不想復,而是不能復。“人、零部件、物流。”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自行車電動車協會名譽理事長陸金龍認為,彼時行業復工面臨著三大難題。“大部分勞動力滯留在外,企業用工不到位;供應商還沒有正常上班,外地的配件進不來;零部件供不了貨,整車到不了經銷商手裡,產業鏈啟動困難,即使復工也不能很快復產。”陸金龍說。

電動自行車的零配件供應地相對集中,僅無錫及周邊即可提供整車製造商大部分的零件需求,但部分零部件的缺失依然阻礙了復產進度。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僅因為缺少車喇叭的某個配件,一家車廠的所有整車都只能“坐等”,無法出庫。即使如新日這種行業的領頭羊,春節前為年後生產準備的原料和零配件儲備也僅夠支撐十天的生產。

復工復產需要時間、需要全產業鏈的聯動,實力強勁的行業頭部企業祭出復工大手筆,希冀以此加速復工進程。新日電動車用包機將135名新疆阿合奇柯爾克孜族員工接到無錫,雲南、貴州的133名愛瑪員工享受到了公司的包機服務,更多的車企以包車方式把員工接回工廠。

在企業、政府、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電動自行車行業復工進度喜人。新日電動車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3月10日,新日已有80%以上員工返崗;相比節前,公司已恢復90%以上的產能。據業內人士預測,無錫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復產率已達到75%左右。


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①|電動自行車:硬核復工後靜候市場“花開”

門店銷售停滯 互聯網售車異軍突起

疫情對車企有影響,對電動自行車零售業的打擊更大。“春節前,無錫電動自行車門店大約銷售十萬臺車,2月份,受閉店的影響,這一數字幾乎為零。”陸金龍告訴記者,整個2月份無錫電動自行車僅銷售額就減少了兩億元,如果算上門店租金、人工等成本,零售商損失巨大。事實上,全江蘇乃至全國的電動自行車門店銷售都有著相同的遭遇。

部分城市的減免租金政策減輕了門店的經營壓力,但店主最渴望的依然是重新營業。2月中旬開始,電動自行車被多地政府視作重點民生產業而准許提前營業,這給行業帶來曙光。綠源等車企也通過下達針對性的門店防疫規範、採集並下發民用防護物資等形式,幫助門店做好衛生防疫和復工開業工作。有的車企業甚至為經銷商送上“大禮包”,與下游企業共克時艱。

如同網上賣菜一樣,作為居民疫情期間亟需的交通出行工具,電動自行車也成為網上的熱銷品。行業頭部企業大多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開設了旗艦店,疫情期間店鋪的銷售量都很可觀。

比德文推出直播購車模式,開啟“萬人直播特賣會”,嶄新的售賣方式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許多門店老闆還嘗試在微信群、朋友圈賣車,送貨上門,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疫情後行業展望:挑戰與機遇①|電動自行車:硬核復工後靜候市場“花開”

業界預測銷量井噴 專家呼籲區別管理

作為可以讓用戶有效規避擁擠密閉的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的“防疫價值”得到認可,山東菏澤、湖南永州等部分城市甚至延長了超標車的上牌時限,以鼓勵市民騎車出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復工復學的推進,電動自行車銷量井噴已屬大概率趨勢。記者近日在南京走訪多家已開業的電動自行車零售店時,店主紛紛表示看車、買車客戶增長明顯。

“疫情之下,電動自行車的產能銷量都受到了巨大的停滯和衝擊,用戶也積累了大量的購置需求,4月底5月初,如果疫情能在全國範圍內消除,屆時電動車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和機遇。”陸金龍認為。

而企業也在用實際行動應對可能到來的購車潮。記者在多家招聘網站和行業資訊公號看到,不少電動自行車整車企業近期在瘋狂“招兵買馬”,從技術、行政到銷售,動輒數十人的招聘彰顯企業押注未來的信心。常州一家小型電動自行車製造商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部分零配件漲價,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公司正在全力儲備核心零配件,希望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成本優勢。

此次疫情對行業長遠影響還有待觀察,但電動自行車在特殊時期的作用和價值已經為城市管理者留下深刻印象,勢必也會影響未來用戶的購買選擇。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委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設計大師楊濤認為,城市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道路設計。南京等城市始終堅持保留城市的慢行系統,這為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的出行提供了條件,也增加了城市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的韌性。疫情過後,這一城市道路設計理念將會在更大範圍內得到推廣。陸金龍建議,電動自行車管理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例如,外賣小哥這一群體對城市運營、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可設計專門的管理規範,放寬對其電動自行車車輛性能的管理,加強對駕駛人資質的考核,“對他們來說,電動自行車更是一個生產工具。”

江蘇經濟報記者 耿文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