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國號的來歷

中國歷史上王朝的國號都是大有來頭的,很少有拍腦袋而來。

先秦以前,大多以地名為國號。如秦王朝的祖先,因在周代商時站錯了隊,被罰去秦地為周王養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豐鎬兩京,秦襄公保衛周王朝有功,正式獲封成為諸侯,經過五百年幾十代君主努力奮鬥,基本上沒出現昏君,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嬴政由秦王變成了始皇帝,秦國也由此變成了秦王朝。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秦二世而亡。因當時流傳“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立國號為“張楚”,大概是張揚光大楚國的意思吧。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代,奪得天下後,理所當然自封“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但仍不忘打壓,故意將劉邦分封到漢中偏遠之地,為“漢中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得關中後,即自封為“漢王”。消滅項羽後,自然由“漢王”變成了“漢皇帝”,成了“漢高祖”。

漢朝自漢武帝之後,由於皇帝幼小,大權逐漸旁落於外戚之手,最後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漢王朝滅亡。王莽是個典型儒生書呆,一拍腦門,新王朝國號就叫了個“新”,這個最不象國號的國號。也許國號真的不能草率,拍腦門的後果真的很嚴重,不過十五年,“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光武帝劉秀是漢皇室後裔,奪得天下後,自然不忘“漢”字大旗,國號依舊為“漢”,定都洛陽。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因此把劉邦定都長安的漢朝稱“西漢”,把劉秀定都洛陽的漢朝稱“東漢”,三國時也一樣,劉備定都成都的漢朝稱“蜀漢”,當時的叫法都是一樣的,前面那個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被傀儡皇帝(漢獻帝)加封為魏公,後來到魏王,他兒子曹丕承襲了“魏王”稱號,代東漢後國號自然就稱“魏”了。

隋文帝楊堅先是外戚,被封為“隨國公”,取代西魏,一統天下後,嫌“隨”字有個走字底,擔心一不小心竊來的王朝就“走”掉了,但又捨不得這個正統名號,遂去掉“辶”字底,改國號為“隋”。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只二世,到隋煬帝時瞎折騰,煌煌大隋果然“走”亡掉了。

唐高祖李淵,七歲時承襲隋朝“唐國公”封號,公元618年起兵反隋,佔領長安後,國號自然就是“唐”了,到公元907年滅亡,得國289年。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皇帝柴榮親信,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出師未捷身先死,趙匡胤則趁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時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後周後,仍定都開封,立國號為“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宋王室南渡,爭得半壁江山,定都杭州,國號仍稱“宋”。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稱定都開封的“宋”為“北宋”,定都杭州的“宋”為“南宋”。與西漢東漢有所不同,西漢東漢沒有承續關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北宋南宋是有承續關係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朝代,只是疆域縮水了。

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掉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取易經“大哉乾元”(偉大的開始)之意,立國號為“元”。

朱元璋明朝的“明”來源有點複雜,滅元朝前稱吳王,驅逐蒙元之後定都應天府(今南京),立國號為“明”,一說來源於“明教”,一說來源於陰陽五行,明主火,克北方之水,有點說不清。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明朝建州女真人,起兵反明後,立國號為“金”。因歷史上早有“金朝”,所以明朝人稱其為“後金”。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繼位後,為拉攏北方漢人(岳飛抗金故事廣為流傳,漢人對“金”和“女真”深惡痛絕),遂改女真族為滿族,改“金”為“清”,“清”主水,“明”主火,取陰陽五行水滅火之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西風東漸,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一一中華民國,王朝封號遂成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