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沁園春

[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急急修行,細算人生,能有幾時?

任萬般千種風流好,奈一朝身死,不免拋離。

驀地思量,死生事大,使我心如刀劍揮。

難留住,那金烏箭疾,玉兔梭飛。

早覺悟、莫教遲。我清淨、誰能婚少妻?

便假饒月裡,姮娥見在,從他越國,有貌西施。

此個風流,更無心戀,且放寬懷免是非。

蓬萊路,仗三千行滿,獨跨鸞歸。


註釋

1、金烏:相傳為太陽當中的三足鳥,引申指代太陽;

2、玉兔:月宮當中的兔子,引申指代月亮。

3、蓬萊:仙山名,居於渤海之東的大溝壑當中,溝壑名為“歸墟”,根據《列子·湯問》描述: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

4、三千行滿:這裡指三千功德圓滿。三、六、九,在古代漢語當中作量詞使用時皆為虛指,並非指具體的3000項功德,而是指“猶如三千那樣多的功德”。道教歷代祖師大德皆強調積功累德的重要性,是為成道的基礎,如呂祖:“三千功滿好歸去,休與時人說洞天”,乃因吾人歷劫多生以來,惡業繁多,已經形成了習慣,甚至成為了本能,所以行善助人做功德,根本目的是為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起心動念,改正自己的習慣,是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難道君不聞《文昌帝君陰騭文》開篇就說:“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文昌帝君廣積功德,歷時17世方才得道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賞析

一天24小時,除去吃喝拉撒睡與工作謀生,其實我們自己每天能夠掌握的時間很少;一人一世若能安享天年,人生不過七八十載;若是惡業過多,福報不足,還要被天地奪算,中途夭折。如此算來,當真是“細算人生,能有幾時?”。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般人未必能夠全都遇上,就算全遇上了,即日起能夠迎娶白富美,出任CEO,“任萬般千種風流好”,等到壽終就寢,這些曾經的輝煌,也不得不全都拋卻。

日月運行,時不我待,想留也留不住,又哪裡還有時間去眷念嫦娥和西施那樣的絕世美女呢?倘若男女關係糾纏不清,胡扯許多是非,又要浪費不少時間。還是把心放平,抓緊時間,認真修行吧!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五

[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堪笑愚人被色縈,擬將呼吸要留精。

神仙清靜方為道,男女腥羶本俗情。

穢濁豈堪充上品,還丹方可保長生。

房中之術空傳世,迷殺寰中多少人。

註釋

1、縈:擾亂,束縛。

2、腥羶:原指牛羊身上的臭味,這裡引申為男女交合。

3、穢濁:指男女交合所產生的體液。

4、寰:廣大的區域,這裡指整個人類社會。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賞析

先秦神仙家當中的所謂“房中術”,有一部分可取內容,實為男女健康保健,目的在於勸導世人導欲節求,盡到夫妻本分即可,切莫貪淫為樂,伐身自害。傳至後世,如唐代著名高道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所述:“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洩;三十者,八日一洩;四十者,十六日一洩;五十者,二十日一洩;六十者,閉精勿洩”。

奈何世人昏濁貪淫,不解“房中”實義,反為一些欺世盜名之輩所用,為一些掛名“房中”的邪門歪道所惑,妄圖在淫樂的快感當中同時求得長生之道。這其中花樣百出,諸如試圖通過調整呼吸,在交合的過程中不洩精,“擬將呼吸要留精”,妄圖以此淫慾濁精達到“還精補腦”之效——自欺欺人,遂為天師所笑。

神仙長生之道,本為清靜之道,難道君不聞《黃帝內經》開篇16字真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金液還丹,實為清靜身心,保養元和,使生命能量能夠不下洩,從而在下丹田處結為能量團(丹),上行(逆行)三焦,益壽延年。就此而論,一個人怎麼可能在貪淫好色下洩生命能量的同時,又享益壽延年之效?

江湖有傳聞,說某老翁取妻七八個,妻子一個個死掉了,自己一百多歲了還活得好好的——此乃採陰補陽之邪術,損人利己,非神仙之道,乃妖魔之術,早晚要遭報應,不報自己報子孫。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三

[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流俗紛紛不悟真,不知求己卻求人。

只貪世上無窮色,忘卻人間有限身。

鼎內藥成堪益壽,水中金盡化輕塵。

北邙山下累累土,總是人間不了民。

註釋

1、流俗:普通凡夫。

2、鼎:內丹術語,指人身。

3、水中金:原是外丹術語,後引入內丹體系,指人身當中的“元陽真炁”,位於下丹田附近,乃是生命的根基,此炁若斷,則一人之命休矣。陳攖寧先生就此有過一則記錄,現摘錄於下:王君,蜀人,清光緒年間翰林,官御史。民國十年前,居上海,與沉寐叟、朱古微等往還甚密。一日餘偕王君訪寐叟,談及修養術,沉言:“道家謂人之命根在下丹田,真實不虛,過去已有經驗。”餘曰:“功夫證到此處,定享期頤之壽。”沉曰:“我的經驗是從病中得來,未嘗做功夫。某歲患傷害,勢及危殆,鼻無息,口難言,眼耳不能視聽,手足不能運動,僵臥在床。僅自覺小腹中央有一絲遊氣,其長不過數寸,若斷若續,幾次欲脫離而去,又似有物牽住。其他身體各部全無感覺,心中亦不起念。如此若干時,及至醒來,據家人云,已昏絕半日之久,甦醒實出意外。後用藥調理而愈。自今思之,當日若非下丹田一線生機未絕,早已魂消魄散,哪有今日?故道家之說非虛,惟自愧習性疏懶,不肯刻苦用功,於老子深根固蒂之道實未曾入門,不敢妄想長生久視,只求終其天年而已。”——摘於《陳攖寧仙學文選》第196頁。

4、北邙山:位於河南洛陽北,黃河南岸,歷朝歷代名人盡葬於此,有秦相呂不韋墓、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陵墓,以及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虛靖天師“道詩”三首,說盡修行各般滋味

賞析

昨天我們說了《神仙傳》當中一個求福不求道的故事,說某個有錢人供養道經師三寶40餘年,但是從來不學道,雖然福報無量,但是一旦消耗殆盡,還是要撒手人寰,就連神仙也救不了,是為“不知求己卻求人”。具體請點擊:【供養道經師三寶,所獲福報真實不虛】

所以光有信心不夠,信心還要落實到具體的修行和實踐當中,是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為不知;信而不修,根本上來說,也是不信——如果信心虔誠堅定,那憑什麼不修呢?

信仰最後要落實在修行上,我們自己不用功,神明天尊神力再大,也幫不上忙。

(小江老師 龍虎山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