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林氏家譜

潮汕林氏家譜

潮汕林氏基本上都是從福建(始祖林祿)遷移而來的,但開基祖繁多。現把林祿後世入潮各地開基祖簡述如下: 2l世林騰雲(唐九牧林邁後裔,林長松之子),於唐末光化三年(900),從汀州寧化(一說莆田),移居海陽,創基於潮陽火燒園,至閩林36世學士,因失火移居潮陽仙港桔仔園創基。衍惠來、海陸豐。(據林維寬《長林丰采》) 22世林元和(唐九牧林蘊後裔),於五代十國 (907-960)時,娶潮州陳富賢之妹,遂家於潮。 23世林通玄(屬唐九牧林葦派下林可貞房),於北宋嘉祐(1057-1063)年間,為避亂從閩入潮州之惠來古桂林(今東里鎮古巷村)定居,為開基祖,子孫衍潮、惠、雷諸州和海外。自其子林紘起,七代連科甲,兩朝兩狀元(即明朝文狀元林大飲、清朝武狀元林德鏞(一說德榮)。第16世林大欽,得嘉靖帝賜詩:“林姓富貴勝中華,三狀四眼六探花。五會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進士三百腰金帶,舉入一千帽烏紗。貢監生員難屈指,郡州府縣水堆沙。”(據林祥源主編《惠來西河林氏族譜》初稿)。 23世林口與(乾泰)居饒平縣石壁,生林惟。林惟長孫居饒平鳳凰,衍海陽埔尾(埔涵鄉)、橋頭寮仔、意溪樂山、陳橋村;次孫居澄海店仔頭;三孫居鳳凰橋頭,衍歸湖仙羊。 26世林巽(1005-1091),字巽之,號草範,唐九牧林蘊第9世,從福建蒲田移居海陽縣林蒲隴,旋居澄海。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應舉對策時忤權貴而不錄取。慶曆間,投匭論事,仁宗異之,授官徐州儀曹而婉謝,南歸讀易,潛心易學,著有《易範》等(已佚),井設館授徒,為潮州前八賢之一。子孫分居於澄海鷗汀(今屬汕頭市龍湖區)、崎山,潮州官路,澄海,潮陽縣青林(今屬汕頭市達濠區,開基祖系林懷元)。林巽與夫人袁宜春(1007-1078)合葬墓位於今汕頭市昇平區蓮塘,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8世林嶽(唐九牧林葦後裔),字“士聳”,林邦猷第三子,始居福建莆田前埭。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庚辰(1160)與弟林準同登進士,林嶽官廣東海陽縣丞,權揭陽縣事,攝梅州通判事,累遷朝奉郎,賜緋。致仕遂籍海陽(潮安)古樓,為古樓一世祖,壽76,葬於海陽山水磨;配謝氏,封孺人,葬於南寺西野;繼妻劉氏,封孺人,合葬於海陽山水磨。生子四:及甫、及申、及三、及酉。水磨即今潮安縣桑浦山水磨口內,每年春古樓鄉之林公後裔致祭甚豐,其碑於清康熙年間重修。三子林及三,字“柔平”,隨父居於海陽古樓。配章氏,生隆隱、隆仁、隆德;墓安於海陽山“狗站埕”,相傳需用活豬墓前宰殺致祭。衍天寧、大寮、東洲、上社、京北等鄉。(見1986年《泰國西河林氏族譜》)潮安古樓始祖林嶽衍庵埠林厝、寶隴、浮洋、喬林、古樓、天寧、東光、大寮、潮州府城南門(明代林熙春出生地)、福洞,普寧縣龜背,揭陽縣錫場、漁湖、江灝、下寺、池邊、浦,海陽縣博士、義和、金坑、藍田、竹溪至潮陽縣錢塘(又名塘邊,今屆汕頭市河浦區)、平湖、高塘、仙港,豐順縣(阝留)隍、西洞、大窖、塭尾,還遠至南洋各地。林嶽後裔、閩林44世銘銓於明末,由潮州古樓移陸豐東海保昌寨,傳至今閩林58世。 林嶽長子林及甫,字“柔嘉”,嘉定貢元,任宣教郎,配鄭氏,返閩。後裔衍潮陽舊街林,塔腳林港內村。後裔林端隱,於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由福建莆田涵頭杆母巷遷徒來,為揭陽仙窖始祖。閩林 37世林彌遠(字惇以,號南隴,1334,8,7-1397,6,25),系閩林36世林梅軒(非第41世“五梅入潮”和第31世之林梅軒)之第4子,生於元元統二年,故於明洪武三十年,青年時(相傳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20虛歲),因海寇猖獗,遂由莆田帶父親神主牌入潮,居揭陽縣錫場寨(今屬揭東縣錫場鎮,分為錫中、錫東、錫西三村),時當地已有孫、池、劉、陸、許諸氏集居,後各姓他遷,林氏為該鄉唯一盛族(今3萬多人),裔衍揭東縣玉湖鎮玉斗柯、揭陽市仙橋鎮河曲村、惠來縣潭清與錫窟二鄉、澆平縣和園寨、及旅港,以至柬、泰、新等,海內外今逾10萬人。他配吳貞節 (1337,6,25-1405,8,29),合葬於錫場寨大潭墘。生子四:清隱、錫崗、太生、錫潭,生女二:長配盤溪潘氏,次早殤。(據1986年10月林仲傑主編《泰國西河林氏族譜》第297頁,1998年5月4日錫場英靈古廟理事會資料)

林嶽次子林及申,字“柔直”;配陳氏,生醜父、寅父、壯父。第三子林壯父,擇化龍橋邊南港(古屬揭陽縣,今漁湖港口村),為港口始祖。配吳氏,生子四:茂蘭、茂桂、梅坡、梅軒。次子林茂桂,號玉湖,南宋光宗紹熙年間 (1190-1194)授通判,遷開封府尹。時金兵入侵,奸相弄權,他棄官入潮,居揭陽縣漁湖都義和衍江灝等地。末子林梅軒(1265,11,25-1324,4,16),宋鹹淳元年生,元泰定元年故,29歲時創居潮陽錢塘,締造煮鹽、捕魚、農耕等業,衍今河浦區歐山、東隴、上店,達濠區東湖、埭頭、廣澳,浦大場、下底,潮陽市海門鎮、棉城後溪、龍井、大有門、古帥、仙城鎮坡溪、陳店鎮下溪頭、銅盂鎮溪東仔、成田鎮三湖鄉,惠來縣周田鎮西石鄉,陸豐縣甲西鎮華隴鄉共19鄉,還住福建龍溪、莆田錢坑,四川省巴縣,臺,港,澳,以及移居泰國、越南、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等,至今29代共10多萬人。錢塘鄉等今存宗祠並已重建或修葺,附近“倒地梅”山存宋始祖林梅軒夫婦及其子孫墓葬群,2001年12月已列為市文物保護點。後裔林子加 (1941年生)等發動海內外鄉親,對祖祠、墓群全力加以保護。 林嶽四子林及酉,字“韋華卒鳥”,因乃父林嶽到潮州任海陽縣丞、權知揭陽事,他跟隨而來,期間“覽潮陽風景而萌創潮之意”,後來便在父喪之後,於南宋慶元元年(1195)入潮創業於縣城西之西洋(今文光街道之雙望),苗裔衍及雙望、海門坎頂、北門、桃園、井都、 平湖、仙港、蘊美、高堂.、京北巷口、惠來縣等鄉。 28世林紹堅(林葦後裔),南宋紹興二十四年 (1154)進士,寧宗朝侍御史,歷官銀青光祿大夫,原福州人,移家來潮(見1986年《泰國西河林氏族譜》第199頁)。清康熙《潮州府志》謂:“林紹堅施田六千八百四十八畝”給潮州開元寺,故寺建有二座檀越祠(已毀),其一為林公祠,另一為餘公祠(即元朝封州節度判官餘英,施田一千五百畝,與林公所施遠超該寺所置之田畝數)。(詳見2000年第2期《人海燈》莊萬翔《林紹堅施開元寺田考》)。居揭陽縣池尾都,衍浦、庵埠霞露、南桂(東鳳)、荖園、潮州太平路林厝巷、灶巷、烏洋、楊厝寮、開元后巷、橫溪、豐順縣。林紹堅之弟林稃裔孫林翼龍居海寧(今惠來縣),衍海陽縣金石山兜(明代狀元林大欽出生地)、花園二房;林振忠,於清雍正(1723~1735)時移居潮安縣歸湖。 28世林慨,唐九牧林藻派下,林輪(宋熙寧壬子年即生,海豐縣丞)之次子,宋孝(徽)宗時廣東提舉,遂家居惠州石帆都(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397頁)。

28世林拳(又名程),系唐九牧長房林葦後裔,於南宋淳祐年間(1174-1189)衍惠來,為新埭之祖 (據林祥源《惠來西河林氏族譜·序》初稿)。而林維寬《長林丰采》第399頁曰:34世林拳(屬莆田縣“闕下林家”派下),林韜後裔,莆田陽城人,宋進士,率長孫頤創新岱,嗣因宋柞傾移,返莆田。第4代孫雷煥,偕兄長迎春復原址,創惠來新岱,衍陸豐蓮花地、碣石城、後徑鄉、葵潭古寨、東海肖蕉園鄉,惠來東柵、北山洋、小城等。
29世林月隱(又名鼎,宇承芝),系唐九牧長房林葦後裔,於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任海豐縣丞,移居惠來創釣石。傳至閩林39世林南溪,移海豐青草南汾。(據林維寬《長林丰采》)
30世林巖泉,林葦後裔,南宋末居石鼓,林巖震居揭西五經富,衍葫蘆地。
30世林居安,唐九牧林蘊派下,宋代移官(侍御史、銀光祿大夫)來潮,居澄海蓬州都冠壟,衍湖心、斗門、隴尾、溝頭、峰下、壩頭、下窖、上厝、蓮上關新鄉、東籃尾、外砂內隴、南澳、海陽縣樟厝洲、意溪林厝堀、揭陽縣棉樹、仙陽、溝尾、漁湖、登崗林鄉、埠頭、棉湖、惠州三蕉德、普寧裡湖河頭、盤寨、海豐之梅隴、陸豐東海六驛等。(據林金松《林氏族譜簡序》、林維寬《長林丰采》)


31世林天與,系唐九牧長房林葦後裔,於元代 (1271—1368)期間衍惠來,為隆江竹湖新鄉之祖。(據2001年8月林祥源《惠來西河林氏族譜序》初稿)
31世林真福,世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裡,元末明初,因戰亂,兄弟親疏8人,挈眷避於饒平縣坪上鄉。嫡孫林根德遷至同縣元高都水口社石頭鄉安石樓,其第10世林觀吾時,有萬曆(1573—1620)進士林崢嶸注重昭穆,自這第10世起倫序昭乎。時之林氏六屋(後裔移居臺灣鹿港、竹北等),各遷失聯而各立詩序,尤其下六屋,東山、老屋、騰蚊嶺同以“子”起,大埔則以“德”起。鬥屋則以“世”起,但系第2世祖大二公為一世(相差一輩)。胡陽樓則以“天”起,但系第3世祖念一公為一世。(見1984年臺灣林恩顯主編《林氏大宗譜》第130頁等)
31世林圭,唐九牧林蔇後裔,居澄海外砂,生三子:成、盛、戚,長子林成移饒平縣生二子:心、行(兩人後為澄海外砂之祖)。林行生林和易,和易生三子,長子林文質居湖心,次子林文叟居南砂寨,末子林文形遷海、陸豐。林盛移潮陽縣,生林維、林紹(移潮州城,屬第33世)。林維生二子:嵩、峰,林嵩生仁惠,林仁惠生三子:寶、鑑、鏡,皆居惠來縣,其中林鑑子孫居該縣靖海、後山、翁厝鄉等。林峰也居惠來,生四子:義、智、禮、信,林禮移居海陽縣楓崗村,衍登塘、揭陽縣新亨。

世林文熙於宋代入潮,居揭陽縣西門喬林;林完粹居白雲,林敬夫居麥園三代後移玉湖,林大院居惠來縣黃岡寨,林光佑居東莆下隴而衍牛田洋,林貢隱居塔下而衍今揭西、江西,總統軍事林環瑤生於龍湖市頭;六十郎(林致政)於宋末入潮居鴻溝,第3房裔孫林茂德於明代遷江東的西前溪而衍亭頭,第4房裔孫林青田遷沙洲;林玉窖裔孫居榕城、窖口;林東竄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閩南雲霄縣烏煙巷龍坑(即龍頭村)移創東前溪,榕城近韓居的林枝裔孫居桃山都水路尾、皮厝洋、上埔、市下、蘇坑、京北都巷內、漁湖堀仔;林振千居桃山都林畔埔,子孫林萬如、林一枝居潮州府城春城樓;林澄記居盤溪、仙窖;林仁愛居池邊而衍榕城、城隍;林景昭由普寧縣百里橋移居榕城進賢門內;林禮源居草埔鄉庵巷,原居雲霄烏煙巷的林東南裔衍揭陽縣池尾、華美下尾洲;祖居涵頭林火四,第3子林指溪,於明代移居厚洋,衍仙橋、南山仔、普寧縣東內、澄海縣溝內、上坑、山邊;林道輝(林勳裔孫),元末由廣南迴家,路過潮州,久住旅店,遂家於潮。
世林致政(即六十郎),唐九牧後裔,娶宋氏,於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自莆陽遷來海陽縣懷德鄉環山下鴻溝裡(今屬澄海市)。啟拓胤祚宮室、清雅堂,匾“壺公舊家”。時莆中舊友,有精堪輿者遊術,來潮臥病其家,愈去忽遺囊金,林致政還之,友感其德,以擇秀山佳域為其夫婦合葬地而酬謝。衍樟林、新港、錢塘等。子林梅湖,娶黃八,生子真惠、真道。清林邃養,通天文歷算,直宗龍圖閣提點,後為朝散大夫,被譽“守正凝妙”,至元庚辰(1280)夫婦合葬梅花嶺。明嘉靖丙辰(1556)修墓,發現其塋石中藏一小石刻:“安人八黃氏”。一方石如桌面,橫刻:“守正凝妙通玄,梅湖提點林公”;永樂年間(1403 -1424)合刻雲:“梅湖提點林公,安人八黃氏。”自林致政至

今有27世。林騰瑞排第17世。(見1999年林堯彥《鴻溝林氏騰瑞公振系家譜》)
32世林昭,宋代居涵頭,長孫林韓學,元代率四子:南山、俊山、振在、北山,居金坑,衍錢坑、陽夏、意溪下坪埔(在明宣德二年即1427年)。
32世林玉溪,唐九牧林蘊後裔,妣葉棉江,於南宋末(約1239-1279)戰亂時,由福建興化府莆田上林春(村)柴閘腳打鐵巷二門樓,遷入揭陽縣西門外棉樹洋頂寮池,搭棚養鴨,興基置業。其子林恆叟衍居揭陽縣溝美村、潮陽縣海門等。在林玉溪入揭時,同輩的東閣學士林文貞(與林玉溪並列為一世祖,稱“始祖叔”)及其長子林勉齋,也從閩移居揭陽漁湖都化龍橋腳金雞脰鄉,次子林善齋遷棉樹,季子林淑齋遷榕城南門南市巷,衍揭陽縣榕城、港尾、溝美、漁湖西洋村、鳳鳴村鳥叫(今屬揭東縣)、新廟村、潮陽縣直浦都、仙陽等。(據1997年林英聰主編《玉樹揚風》)
32世林直可,(1107-1195),字正卿,北宋人,原籍莆田縣澄渚鄉,九牧林蘊派下,父林續(廣州府推官)。直可為宣教郎,移居海豐青螺(今陸豐橋衝下塘村),衍海豐海城、洋甲洲、上達等,陸豐博美、霞繞、後衝、大陂等,成為盛族。(據2002年1月林維寬《長林丰采》第127、398頁)
33世林南山,名均正,字渭玉,父大塘君(大理寺評事)。約宋末避元亂,與弟靖山自福建上杭到棉湖(今揭西縣)卜居,靖山卒而葬南門埔,南山為今揭西錢坑、陽夏始祖,娶潮陽泥溝鄉張氏(現普寧縣)葬仙徑之麓,生五子:月溪、梅湖、榕湖、秋湖、東湖,梅、秋無嗣。後裔、林祿52世良枝、達三從錢坑移泰國。(據1986年《泰國西河林氏族譜》)。

世林孟森,字水茂,號大六,別號西瀾靜隱,南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因戰亂棄官避於潮陽縣和平,卜居中杜天妃宮巷,四世同居,里人稱之為“義門先生”,成和平橋頭林族之始祖。後裔散居於潮陽縣四人橋、舊街、官廳、陳店鎮三合、林厝圍、仙城鎮五石雲、林圍村、谷饒、上埔、和埔、義英、銅盂鎮洋美、溪東、峽山鎮田墘、西臚鎮後埔、陳大陂、大厝林(即新和)、白石、北門仔、海門、河浦新寮、汕頭市區、海豐縣、普寧縣大壩、惠來縣朥投澳、靖海及臺灣(今約6000人)、港澳(今約1萬人)地區或移居美、泰、越等國,海內外今共約10萬人。始祖林孟森生四子:汝記、汝睦、汝開、汝盛。派下在潮汕共有祠堂33座,其中和平橋尾新村者(忠孝堂)是在1996年創建的。林孟森墓在潮陽市金浦鎮梅西鄉山水波洋。(據1997年2月出版《潮陽和平林氏祖祠譜志》,2001年8月2日林忠青、育明先生來信)
34世林評事(又名昉,林葦後裔),(據2001年1月大埔廣德鄉林鄉編委會簡報寫為“總95世、入閩32世”),生於清流縣石壁村,宋末棄官於大埔縣林坑居之,衍潮州冠隴、揭陽縣南山、蕉嶺縣、江西省苧州,5世孫林真福於元末同輩兄弟8人徙饒平縣坪上鄉,裔衍臺灣。林真福之孫林根德居饒平縣芙蓉寨和陽樓,衍饒洋石頭鄉。四代後林千六(即永珍)生於明洪武元年(1368)移居饒平縣三饒河口。林評事第10代林肇基移居東莆都前山村(今第18代林志坤所抄存清朝《林氏家譜》載,林肇基移居絃歌都才豪鄉即今饒平縣三饒鎮馬崗鄉才豪村)。

34世林富德,林廣胖,屬唐九牧之第6牧林蒙後裔,移居潮州。
35世林順居潮州。
35世林學士(即澺溪公。另有一同名者於宋開慶元年由閩入潮陽),福建莆田石獅巷人,九牧後裔,父林開佑。南宋鹹淳間(1265-1274),以經術科授潮郡博士,因家於海邑東廂之澺溪(今潮州市區)。至元兵迫城,始分移於龍溪都(今之潮安庵埠鎮)之黃隴,即隴頭東埔鄉(現稱“林厝埔”),卒諡“澺溪”,不忘舊也。妣鄭氏,諡玉閫。生五子:長松隱,次竹軒,三梅湖,四蘭軒,五因就山墾田插處於黃坑霖田村落訪求遺裔而未得。其第11代“忠宣公”林熙春 (1552—1631),出生於海陽縣龍溪寶隴鄉(今屬庵埠鎮),明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後為戶部左侍郎,敢於直言,著述頗豐,與父親林喬根共創林氏家廟,又致力於多項公益事業。逝世後被朝廷追賜“三世尚書”、諡“忠宣”。

35世林肅(唐九牧林蔇後裔),居潮陽縣華亭橋,衍鳳巢、海門和海豐縣。
35世林則祖(華山,即宋九牧林景淵八代孫),生於涵頭,南宋寶佑四年丙辰(1256)春中進士,為太學士、國子監司業,同年六月20歲時被貶入潮,居海陽縣長樂鄉大和都仙庭,裔衍白宮(萬里橋南)、雙望、坎下(中廈)、頂埔、新埔、禮埔(萬里橋北)、市頭頂、鳳鳴、塗厝隴、古板頭、全福、堤頭、楓溪、大巷、神山、隴美、汕頭太古南記(舊時鋪名)、陸豐縣大安、海豐縣青坑、慎廉、桐坑、蛟龍、東畔寨、揭陽縣霖田、溪尾、三洲、東浦、棉湖、新亨、海口、豐順縣徑心、湯坑金鷗寨、潮州府城以及南洋各地。


35世林原興,宋末來潮,裔孫居饒平縣南陂等地。
35世林義叟,唐九牧林蘊派下,父居士。於南宋淳祐從莆田縣荔枝園移揭陽地都大瑤鄉(一說漁湖)。傳至38世善業,衍陸豐東海洛州,分支海豐倉前。39世四川,衍陸豐豪路,分支海豐鳳山。(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143、398頁)
世林貞(萬)一,於南宋鹹淳十年(1274),由莆田魚街市柴亭腳(今屬福清市)避亂南逃,於元至元十九年(1282)落籍潮陽縣,創奉思鄉洋心田村(後稱播揚村),成為金玉玉浦林氏始祖。傳下第2代林中江於元初衍揭陽縣錫場;傳下第4代林始於元大德五年(1301)居竹橋;第6代林忠恕於元明宗(1329-1332)時,分徙新興鄉之新橋(今屬銅盂鎮),是新橋林始祖,為報庶母養育之恩而建婆祠祀之。(據1999年9月陳豐強主編《潮陽姓氏叢談·林氏》)
世林維,號瓊島,隨父林盛(字崇祚,號啟軒)於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以舉人授主簿,從莆田到潮陽縣上任。父為縣尉,卒於任所(葬於縣城南御吏嶺),遂遷居豐歡鄉之獅石(今屬惠來縣)。明代裔孫林慎篤,由惠來後深園遷居海門下浣;林子閩由獅石遷居潮陽黃隴都上西(今屬峽山鎮)。明嘉靖四年(1525),裔孫林桂川由獅石移居洋鳥都第七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光緒初,林氏先後由獅石遷潮陽縣紅場之潘岱、老村、中村、後田、尖峰、豐厝、雷嶺之東洋及峽山之陳禾陂等處。光緒二十四年 (1898)裔孫林亞粒由第七陂分居波浪溪(均仙城鎮)。(引同上)今惠來縣成田鎮獅石鄉共1.3萬人,皆姓林(湧現今廣東省佛協副會長釋傳正,俗姓名林培庵),尊林盛為一世祖。乾隆《祖自福建入潮系派實錄(錄至20世林達峰)》>

世林虞川,字嶽薦,號翹竹,宋末由莆田遷居潮陽縣海門,為北門“永祀堂”林姓始祖。(引同上)
世林文貞,官大學士,宋末由莆田遷居於揭陽縣化龍橋金雞脰村(今屬漁湖鎮)。子林勉齋有二子:長林致政(1279—1348),又名西河,分創於潮陽縣奉恩鄉之仙陽(均屬灶浦鎮)。元末,林致政裔孫林元盂分創於塗寨。明代裔孫林南軒分徙新廟(均屬灶浦鎮)。清初,裔孫林學海遷居海門,為海門三仕林始祖。道光年間(1821-1850),塗寨林裔孫林安德遷居揭陽縣城林厝廳。(引同上)
世林漁川,於宋元之間,從莆田避亂入潮陽,成為縣城新街林氏始祖,按林大春自述乃其入潮之祖。(引同上)
世林梅山(林蔇後裔),元朝後至元間(1335-1340),從蒲田來知海豐縣,惠政及人,口碑載道,遂定居。有子二,其一鬆石於元末為避戰亂與夫人失散,而夫人襁負幼子及三山國王神像、外家神牌,攜婢逃難,留住於潮陽縣城棉東“四人橋”(即明初由所攜神像所創、何野雲擇地而在1996年重建三山國王廟前)附近,成為始祖母。明朝時進士大有(六世)、舉人繼述及其弟繼習(七世)、恩貢樹蕉(七世)、舉人明元(八世)、舉人、“半個進士”吾翰(九世)共四世科甲蟬聯,故明中憲大夫、知潮陽縣事李栻贈門匾“世魁”(自此為該族外號)。九世欽德創城西約13公里遠桑田鄉(今屬河溪鎮)嶼西社,由十五世、貢監生苞孫在光緒戊申(1908)主創林氏祖祠“振先堂”(1987年由創業家、慈善家

林芬丁等捐修,2000年農曆五月廿六日晉主),後裔今3千多眾,人才輩出,經濟發達為世魁後裔各鄉之冠。十四世宗仁、宗傑(先祖敬和與九世欽德是兄弟)也移居桑田。清康熙六年 (1667),世魁裔孫華景分居竹山都陂頭之梨園。嘉慶、道光間,十四世樣光遷居城北小棉田。嘉慶三年 (1798),商孫由棉東分創直浦都圓山仔(今屬關埠鎮)。還衍竹山都上坑(今後河溪鎮),隆井都石坑及上隴、南陽、惠來靖海、陸豐湖東等處,遠播臺港澳 (香港名人林百欣為世魁第十九世)及外國。(據2002年7月10日,棉東世魁後裔林榕提供資料)
35世林總督,號璋,名如圭,系唐九牧長房林葦派下林禹房,林制屬之三子,元朝天曆戊辰(1328)科進士,惠州刺史,於元朝末期衍惠來縣,為鳳鎮之祖 (據2001年日8月,林祥源主撰《惠來西河林氏族譜》初稿)。
世林華封,元至正八年(1348)由閩遷潮陽興仁鄉洋尾寮(今銅盂鎮洋美)。據陳豐強《潮陽姓氏叢談·林氏》)
35世林彰耀(又名和易),福建唐九牧後裔,由巢山梧龍村,於明正德癸亥(1443)移居今澄海市溪南鎮南砂鄉,生文叟、文質、文形。文叟生筠軒、剛毅、茂才、梅軒、俊山、智齊、季軒。文質居湖心(今上華),文形居陸豐縣。明萬曆丙午(1606)裔孫在南砂鄉西社建林氏大宗祠,稱“永思堂”,順治十四年 (1658)邱輝來鄉劫掠時焚燬,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林有楣、林青門主持重建,同治九年(1871)方耀宋辦清鄉時被燒燬,光緒四年(1879)由林有儀主修, 1996年至1999年重修。該鄉另有一林氏族人來創居,康熙五十年(1711)建林氏宗祠即“上巷祠”於南社。1999年該鄉總人口13492人,其中林氏8599人,還衍海外(見2002年1月林明舜主編《南砂鄉史》)

36世林學士(另有一同名系南宋來住澺溪),唐九牧林邁後裔,莆田人,於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由閩入潮陽,創居於縣城南火燒園,後徙至仙港桔仔腳。明末創祖祠敬愛堂(1991年由學舞、炳南捐10多萬元港幣修復)裔孫林清溪生三子:長居縣城東門外世美巷,裔創惠來黃岡寨;次子村翁裔居桔仔腳東門(光緒時稱新元鄉)而衍大布(今存林厝祠),末子遷居海豐縣博美麟書庭(今屬陸豐縣埔美林厝埕)而裔分東海半埔、海豐赤花等地(據陳豐強主編《潮陽姓氏叢談·林氏》)和2001年林升東《重修敬愛堂記》)。
36世林彌遠(字惇以,號南隴,1334,8,7-1397,6,25),系35世林梅軒(非第41世“五梅入潮”和第31世之林梅軒)之第4子,生於元元統二年,故於明洪武三十年,青年時(相傳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20虛歲),因海寇猖獗,遂由莆田帶父親神主牌入潮,居揭陽縣錫場寨(今屬揭東縣錫場鎮,分為錫中、錫東、錫西三村),時當地已有孫、池、劉、陸、許諸氏集居,後各姓他遷,林氏為該鄉唯一盛族(今3萬多人),裔衍揭東縣玉湖鎮玉斗柯、揭陽市仙橋鎮河曲村、惠來縣潭清與錫窟二鄉、澆平縣和園寨、及旅港,以至柬、泰、新等,海內外今逾10萬人。他配吳貞節 (1337,6,25-1405,8,29),合葬於錫場寨大潭墘。生子四:清隱、錫崗、太生、錫潭,生女二:長配盤溪潘氏,次早殤。(據1986年10月林仲傑主編《泰國西河林氏族譜》第297頁,1998年5月4日錫場英靈古廟理事會資料)

36世林三峰,林則祖之子,配劉頤良,隨父到潮,生子三:靖山、維商、梅崖,後與長男返莆田,林靖山後復來潮,與季弟林梅崖(又名德輝)自潮安縣仙庭,移創於揭陽縣霖田都(今屬揭西縣)、蚊龍鄉等,衍桐坑。林維商之子孫世居仙庭。
36世林仁(唐九牧林蔇後裔),元代由瓊州(海南島)移居潮州;林迪元(同上)居長泰巖宅鄉,裔孫林宏躍、宏實居普寧縣洪陽水吼,林宏魁居黃厝寮;林華(系第17世林萍,開發漳浦縣遊洋莒村者之後裔),居攀龍、車田、南靖、饒平、臺灣島板橋;林慕(居福建平和縣埔坪)裔孫林日興(乾泰)於元代徙居饒平縣石壁,生林惟,林惟長孫林光震居鳳凰(今潮安縣),衍海陽縣埔尾(埔涵)、湘橋頭寮仔、陳橋村、揭陽縣下埔、澺溪東山,次孫居店仔頭,三孫林承乾居鳳凰橋頭,衍潮安縣歸湖仙羊;林長江於明萬曆八年 (1580)由饒平縣石壁徙居歸湖(屬潮安縣);林華陽長子林袒翹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徙居歸湖;林懷英自饒平縣三饒石壁徙居東(阝留)烏石塘;居大坑林蓮山之裔孫林開學於清代徙居蘇石溪,生三子,次子林明興移居揭陽縣雲路坎下;林元昌之裔孫居
澺溪、銀洞、澄海縣東隴上社林厝巷。
世林得實(又名晟,1333-1405),其父林進廷,祖林居安,元惠帝元統元年生,明永樂三年故,庠生,世居莆田縣米碎花村井頭巷紅花下,明初移居潮之蓬洲都華窖(今澄海市上華鎮下窖鄉)。生四子,長林呈雙移澄海鹽灶港頭;次林呈光移揭陽縣鯉湖高陵鄉(今屬普寧市),後因戰亂避於惠州三多祝,後裔林俊賢於明末移普寧鯉湖棋盤寨河頭鄉;季林呈章移澄海外砂內隴(衍壩頭七村),末林呈副與父同居開基地華窖(有“敬愛堂”祀林得實)。(據1990年澄海市林子忠主編《長山世譜》)

37世林廣胖、林順,叔侄二人,明初由閩南雲霄縣移居潮州。
世林積福,世居莆田,元末至正間(1341-1368)其弟三子梁懋,任廣東潮州主簿,遂居該地;明洪武年間(1368~1398),梁懋三子均政,復遷平遠大拓。(見1984年臺灣林恩顯主編《林氏大宗譜})第165頁)

38世林逢春(1404-1469),字泰元,唐九牧林蘊後裔,生於明永樂二年二月廿四日,故於成化五年元宵。原莆田人,舉鄉進士授官潮州府海陽縣教諭,定居澄海澄南鳳崗裡,夫人李婉淑(1411,1,2-1468),生七子:南塘、崇浦、良弼、四維、南泉、見川、剛泮。後裔移居澄海之崑美、信寧、港口、外埔、東湖、嶺亭、西門、水關墘、龍田、海後、東灣、南灣、溝內、更樓、鳳窖、鷗汀(今屬汕頭市龍湖區)等。(見1994年冬林景綿等主編《澄南林氏世系集》)裔孫林迎川於明末在歸湖教書,遂家于歸湖墩腳;林魏山居急水,移廈里美;林西嶺居海陽縣內衙洲;林迎春居海陽頂厝洲,移江東;林漢祚居潮州府城南外關帝廟邊,林達上居新埔於清末移潮州府城,林豐士移海陽涸溪而衍海豐縣。
38世林崑華,唐九牧林蘊後代,明洪武(1368— 1398)攜子郊隱,由莆田移居海豐,創港陽張鄉(今屬陸豐),衍海豐海城、名園、溝湖等,為旺族。(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398頁)


世林寬容,於明隆慶壬申年(1572)自莆田移居澄海峰下,生二子:x x、惠迪,衍附近華富、信寧、渡亭、東湖和遠及豐順縣(阝留)隍等。(據1988年林景綿主撰《澄南林氏世系》)
40世林啟夫(即東井公,唐九牧林蘊後裔)居福建莆田東井,娶妻李妙志,生五子:梅隴、梅江、梅軒、梅溪、梅齋。南宋景炎元年(1276),林啟夫鼓勵“五梅”投軍抗元,勤王報國,隨帝昺從閩入饒平縣,二年(1277)於饒平縣百丈埔兵敗,卸甲為民,散居於饒平、澄海、揭陽、海豐、陸豐等,繁衍後代,各成為開基祖,史稱“五梅下潮”。林梅隴居澄海,林梅江居黃岡,衍附近大澳、徑口、澄海縣壩頭;林梅溪居海山島。元初,由創居於饒平縣汫洲(當時是海島)的林梅齋(獨子碧潭),從莆田遷東井公林啟夫墓重葬於汫洲鎮東北面虎尾山黃牛落洋地。梅齋後裔衍潮州仙子園、東巷、花園、埔頭尾、樟厝洲八房、棉湖三山、澄海南灣。(據2001年9月林紹翰先生提供《饒平汫洲林氏家廟》等)
40世林二九郎,屬九牧林蘊派下,曾祖林文德,祖九郎,父三五郎。從東莞移居陸豐鰲峰,傳惠來象崗。林文德子孫移居饒平縣、海陸豐之大安、東海、捷勝等。(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398頁)
40世林維福(唐九牧林蒙後裔),居漳州,衍詔安縣含英,澄海鵲巷,潮州泮巷,饒平縣錢東西社。

40世林淑隱(唐九牧林邁後裔),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由潮陽縣移海豐縣。
世林原興(號古鋒,南末廣州府東莞縣教諭林昉第10世,父林向日原居閩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元朝進士任潮州府程鄉縣教諭),於明初,攜母張氏和末弟原隆(1年後返詔安縣故居。上有三兄:原吉、原興、原慶),從福建詔安縣溪東鄉上營村,遷入海陽縣絃歌都下繞堡溪東南坡(今饒平縣三饒鎮溪東管理區楓頭林村)開基,子孫衍東山埔、上寨、西坡嶺、浮山、海山島、澄海南洋、潮州城內、臺灣。乾隆 (1736-1795)中期,第11世林名上帶妻、五個兒子渡臺,定居後莊墾植,今人口數千,仍使用南坡村輩序:“原來得惟秉伯文,廷朝國元應承傳。斯時舉家齊弘振,歷行世代益常新”(今傳至“弘振歷行”字輩),建祠堂也以南坡村祖祠“懷德堂”為名。(據1998年鄭國勝主編《饒平鄉民移居臺灣紀略》第160頁)
世林喬谷,字魯翁,明景泰(元年為1450)初,從莆田遷徙來潮陽,卜居直浦都石井(今關埠鎮玉一),為石井林氏始祖。(據1999年9月陳豐強主編《潮陽姓氏叢談·林氏》)
世林希聖,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福建遷潮陽黃隴都創寨外林(今屬峽山鎮,俗稱寨外林)。今全寨1542人中林氏佔95%。其第6代孫分衍惠來縣。(引同上)
世林比堅,明代(1368-1644)由福建南安縣遷居潮陽黃隴都溝頭(今屬峽山鎮),明崇禎十二年 (1639)裔孫林興太由溝頭遷至洋烏都長春圍(今屬仙城鎮)(引同上)

世林瑩,福建漳州楊梅潭殷戶,因家遭劫毀,兄弟三人逃難入潮陽。林瑩卜居竹山都大園埔(今屬西臚鎮),長孫分居直浦都神山宮(今屬金玉鎮)。康熙元年(1662)裔孫林逸臺由大園埔分創於直浦都新林(今屬金玉鎮)。(引同上)
世林億三(唐九牧林蘊後裔),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從莆田上林村(與揭陽縣棉樹村始祖林玉溪同鄉)待到巷,移普寧縣南溪鎮市上村,子林德宇,傳至今20世。(據1997年林英聰主編《玉樹揚風》)
42世林樂熙,屬唐九牧林蘊派下,約於明嘉靖至隆慶間自福建西坡嶺,移惠來長青村創基,衍增城縣、陸豐南塘北坑、甲子、碣石等。(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158頁)
43世林逸樂,唐九牧林蘊派下,先祖居東莞茶園寨,自明成化十年(1474)東移。逸樂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在陸豐博美涵頭溝(今鰲峰)創基,衍海陸豐、臺、港、印尼等。(引同上第146頁)
44世林興若(父林恆嫩,在福建珠浦鄉排第9世,唐九牧林蔇後裔),於明萬曆三年(1575),從福建漳州府長泰縣武安鎮珠浦鄉移居揭陽縣霖田都東橋園鄉(今屬揭西縣),首創大寨村,裔創後畔園、曜東、巷墘、金湖、西湖、厝前、柑園頂、西興圍、新寨、鵲鳥湖、月眉山共11個村。約萬曆十八年(1590)前後,林興若返閩帶父母、弟、伯、叔等十八口鼎,過湘子橋來東橋園,各尋創業之路,成為潮州各地開基祖。1949年12月24日汕頭市解放,首任市委書記、市軍管會主任、後當省計委副主任等職的林美南(1909- 1955)、是東橋園鄉人。(見1999年《林氏東橋園鄉族譜》)

世林梅谿,約在明朝(1368-1644)中期,從莆田移來今汕頭市金園區華塢(時為濱海荒埔)開荒耕作,子孫進一步開發鹽田(在今紅領巾路、石炮臺等),衍附近馬西(大房)、鷗汀(第2房)、浮東(第3房)、華塢(第4房)、大路(第5房),合稱“下蓬林氏五房”。(見2000年林廣宇《華塢林氏宗祠》)
世林宏寔(福建漳州府長泰縣巖宅鄉,林迪元房系第7世,林宏耀之胞弟),因天災嚴重,於明萬曆三年(1575)往潮州逃荒(定居背寧縣黃厝寮村)。其嫂“始祖妣慈懿嚴氏也同舉家就道”,攜六子初到揭陽縣犁宅村、貢山鄉(今皆屬揭西縣),逢賴厝寨人乘歸帶引至普寧縣舊寨內(由二世祖林獻廷改名為水吼村)居住,林宏耀成為水吼村始祖,現裔逾萬,分佈海內外。(見1997年《水吼林氏族譜》)
世林梅壑,唐九牧林藻後裔,福建漳浦縣赤嶺鄉仙美村人,長子沈渠(明宣德四年至成化十五年,即(1429-1479)來澄海程洋崗創仙美溪村(今屬蓮下鎮)。林梅壑來潮巡視子孫壽滿,卜葬本鄉之樹仔腳。後裔繁衍海內外,該鄉以梅壑為一世祖,其輩序是:梅沈竹靜,臨南紹省。祿茂維其,克成宗動。誕膺天命,詩書世業。禮樂傳家,翊贊景運。蔚為國華,榮植祥源。藩起繁長,繼發興昌。開基祖林沈渠約在明成化五年(1469)建林氏宗祠。(見2000年林建章主編《澄海程洋崗仙美溪林氏族譜》)

世林寬,系林文甫派下,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從福建莆田南靖移居惠來,為河田、八鄉林、葵潭之祖。(據2001年8月林祥源主撰《惠來西河林氏族譜》初稿)
44世林見城,系唐九牧長房林葦後裔林總幹房,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衍惠來,為惠城大巷林之祖(引同上)。
世林彩堂,系唐九牧林蔇後裔,由福建長泰縣武安鎮珠浦鄉,移居惠來,為仙庵之祖(引同上)。
45世林純直,系林玉器之後代,由福建漳浦烏石鄉竹嶺頭石獅巷移居惠來,為達三圩之祖(引同上)。
世林懷文,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由閩遷惠來,為溝疏之祖(引同上)。
45世林溫泉(?-1602,12,26),父汝玉,母金氏。系唐九牧林蘊之第29世,自萬曆癸酉(1573)為避寇亂,與妻陳氏(?-1617,1,7)由漳州府龍溪縣,南遷陸豐縣(原屬海豐縣)河圖嶺西南面大路邊,因帶有帝王神像而建廟祀之,後遷寧陽鄉白水堀,置寨時又建帝王廟,廟前又留大路,故有“大路林”之稱。後裔移居柵仔、連厝圍、縣城油槎社、神農社(原馬厝巷)等。(據1998年春陸豐縣重修《大路林世家譜》)
45世林甫誠(成),字有芹,號雙池,排行三,生於明嘉靖七年(1528)六月十五日,卒於萬曆廿八年 <1600),隆慶年間從漳州龍海縣福河鄉移海豐東海龍山腳小口巷(今陸豐)創基,配王氏,生子:芝翰、懷濟、懷寶,衍海陸豐。(據林維寬《長林丰采》第150頁)。

45世林彬泉,於明萬曆間攜子鼎宇(時12歲),從泉州南安縣鐵井鄉,移惠來葵潭塗樓鄉,至孫德芝轉陸豐甲子新城腳(稱林厝埕寨內林)。(引同上第 176頁)
46世林活梧,唐九牧林藻派下,福建漳州龍溪人,祖子玄,父能海。明萬曆十八年(1590)避亂移海豐,其第6世良美,於清順治丁亥(1647)創海豐蓮花五獅亞。(引同上第398頁)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46世林天木,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從莆田縣石籠礦竹阿田鄉,移居海豐大安(今屬陸豐西南鎮),傳至今14世,其中7世移廈門、臺灣,11世炳東移新加坡。(引同上第18頁)
47世林孟桂,於明嘉靖(1522-1566),從莆田帶子到海豐大安下寮(今屬陸豐市大安鎮廈饒)定居,今有16世,其中13世華斌偕兄妹於1946年移居香港。(引同上)
48世林茂,清代從莆田遷潮陽縣棉城塔腳,孫育浩、育仁於康熙(1662—1722)移陸豐甲子長青圍,今傳至13世即閩林60世。(引同上第182頁)

49世林開先(烏石三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武舉人,於詔安縣任職,裔孫林義彩在清代居新埔、林阿楷在清末移居潮州府城、林紹章在清代居新埔(裔孫林宏揚在清末移居潮州府城北門)。
54世林筍(林惟正房)居安溪,生15子,長子林治、末子林秀清末居潮州;次子林家、第3子林滔、第7子林恩、第8子林光、第14子林鉤,移居汕頭。第54世林楚、林春風(惟正房),清代移居潮州。


另有不知第幾世移潮者:林省廉居海豐縣梅隴,林分海於宋末居海陽上官政(裔衍港頭、人家尾即府城西溝頭),知府林元昌明末居潮州(衍澺溪銀洞、澄海東隴上社林厝巷與聚竹成),林東竄於明萬曆間由雲霄縣烏煙巷龍坑(今龍興村)移海陽東前溪,等等。
(上述史料,除註明出處者外,系引自2000年潮州市仙橋區陳橋村人林金松《潮州林氏源流序》等)
補註:南澳島林氏源流
南澳島林氏,屬大姓,開基祖頗多,來自閩南、粵東等地,但缺族譜、史料記載,源流不詳。南澳乃筆者故鄉,因前沒徵訪宗史,深感內疚,今補訪而僅知:
1.明末福建省烏石林純厚(?—1630),遷居南澳雲澳荖園村,成為財主,有良田100多畝,卒於崇禎三年(1630)葬在村東約4公里遠山上、即環島公路旁的金高椅村前(此地被稱為“林厝埔”),墓倖存。其碑高0.63米,寬o.36米,刻:“明崇禎叄年仲冬立,考純厚林公,妣勤慈蘇氏墓,男克績、(克)經、 (克)給同祀”。次子夭折,末子克給(又名羽南)在村中心創林厝公廳,建築面積48.3平方米(1918年地震倒塌,後賣掉3畝公田而重建,今為鑼鼓館),後裔今110多戶(筆者屬之,已移居汕頭),550人,為村中大姓,還衍近村澳前、中柱等。該村還有另一支人口較少的林氏,林泉、啟合、老鐵等約百人,與縣城西閣村林氏同宗,開基祖來歷不明。(據2001年12月荖園村丁普煥同志覆信,越年6月14日林曉民抄墓文)

2.1988年,南澳縣城後宅鎮人林布袋、漢傑等6人,訪福建漳州龍海市步文鄉龍頭村,本想尋找道光年間(1821-1850)先祖林彩玉(原陳氏)之兄從饒平縣入贅該村林氏之史料,卻意外得知該村始祖林景善之第4世二房,於明嘉靖(1522—1566)移居南澳島,但不知其今南澳支系在何處。筆者於2002年1月初發信該村詢之,由“漳州龍文朝陽龍頭”林河山、亞根宗兄於月底覆信雲:“本村祖厝內收藏總牌一面,……到第4世才分為房次,一、三、四、五守祖,二房開往廣東南澳,到現在也無法查清”。
3.雲澳鎮南臺鄉林氏開基祖林肅乾(約1679- 1761),是位扶正壓邪“賭王”、武功高手,在清康熙年末三四十歲時,為避賭徒謀害,而從澄海縣小北門內公婆樹(樹旁有井,故地名也稱“四方井”)腳,逃至南澳創祖,至今10代、74戶、370人。(據南臺鄉林牛屎、俊豐於2001年11月9日、越年1月26日所說)。林肅乾故鄉開基祖是南宋林口口(佚名)從莆田來澄,明朝子孫創林氏宗祠,1995年被拆建成商住樓新蕊園。(據2002年1月26日林俊聰、廣宇到公婆樹調查)
4.2001年8月中旬,大埔縣廣德人林氏數人,到南澳島尋找古代先祖上島定居後裔。據稱,林祿32世、唐九牧林葦後裔林評事,宋末棄官於大埔縣大麻開基,至六世碧源到南澳島當官於深澳城(其堂兄也到饒平當官),遂定居。深澳林氏,今有一開基祖、明末崇禎(1627—1644)墓在鄰村三澳水庫頂的王桐山“倒插金釵地”(附近有後代“倒戴紗帽地”墓葬女性)。大埔數人說待越載清明探墓而沒去,故其是否為碧源墓待考。該深澳林因亂世多數遷臺及閩,鄉巾現僅有長春、國良、榮桂等十餘戶數十人。(據2001年8月17日夜南澳縣副縣長林佔忠來電,2002年7月26日深澳林榮桂來信及去電補充。)

5.有來自河南(上文“唐初河南林孔著入潮”有簡介,此不贅述)。
6.林祿第30世林居安,宋代來潮,居於澄海冠隴,衍潮各地,其一是南澳(據1997年潮州市林金松編《林氏族譜簡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