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窗,看到了晴朗——连线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杨志强

最黑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3月7日,再次拨通舟山市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舟山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志强博士的电话。电话里,他的笑声格外爽朗。

“现在我真觉得是发自内心的笑,不像刚到的时候,虽然一直说充满信心,但其实更像一种心理暗示,心底是发虚的。

杨志强支援武汉天佑医院已有39天。从2月底开始,尽管还是不断地在收治患者,但轻症患者越来越多,危重症开始少了。

援鄂舟山医疗队似乎常能遇到晚上收治患者。杨志强说,2月22日零时30分,值夜班的他把7名患者收治入院后,护目镜早已雾气蒙蒙,看出去一片模糊。一个晚上收治7名患者,在杨志强的从业经历里极为少见,其实对于大多数住院医生来说,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一般医院,下午5时后就很少收住院病人了。好在那一天来的病人,症状也就是低烧、咳嗽、腹泻等,大部分比较轻,自己提着行李走进来的。”杨志强说。

同样是收治多名患者,但第一次的情景大相径庭。

那一晚,对于杨志强来说已刻入灵魂深处。

那一晚,转送来6名重症患者,个个连路都快走不动了,其中一名老年妇女,坐在轮椅上,浑身紫绀,几近休克,任凭医生呼叫反应仍很微弱。杨志强立刻拿来吸氧面罩,但老太太根本吸不进去。当时她的老伴急得一下子跪在了杨志强面前。“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一下子全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会不会有种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托,想逃走的感觉。”记者问。

“不会,医生都不会想到逃走。当时,只是担心不能更好地帮助她。”杨志强说,“面对这样一份毫无保留的恳求,任何人都会想全力去帮助的吧。”

老太太送进ICU抢救,老爷子收治在病房,两人的儿子又不知道被隔离在哪里,一家人音讯难通。

这样的绝望、离散充斥着救治前期的日日夜夜。有些人走了,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空出来的床位很快被填补上,患者如潮水般涌来,救治条件有限,仪器超负荷运转。“患者需要5至6升/分的氧,但氧气压力不够,只有2至3升/分;ICU的床位也有限……”杨志强说,听着患者喘不过气的呼吸声,他有着从未感受过的凄惶、心酸与无助。

没有人生而英勇。

值班、查房、看片子、定方案、用药、抢救、安慰……一天一天赶着往前走。坚信太阳定会驱散黑暗,这座城市定会恢复往昔的繁华鼎沸。

2月14日,浙江医疗队支援的天佑医院第一批新冠肺炎病人顺利出院,杨志强觉得压在心头的石板开始松动。收到妻子祝福电话与玫瑰花,他发现,在这样的日子,家人的关爱是何等珍贵。那一刻他特别想赢,不是为了当英雄,只是希望多年以后,女儿可可长大了,知道爸爸曾经做了一件对所有人都很有意义的事。

杨志强说现在轻松多了,患者用药也越来越少。原来抗病毒、抗细菌、化痰、扩张气管、补液……每名患者每天需要挂七八种液体,如今大多数患者只需服一些口服药或中药汤剂就可以了。

说到中药汤剂,这名西医博士直呼神奇。

在浙江队到来之前,天佑医院中医药的应用不多。浙江队到达后,浙江省新华医院的医生董雷为一名一名患者诊脉,一张一张开方。

不少患者三服汤剂下去就有了起色:症状减弱了,没那么难受了,吃东西有滋味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也随之增长。

“有时候,信心真的比药还重要。”杨志强感慨道。在这里,他看到了我国医学的坚韧,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中、西医互为支撑,只为给患者带去更合适的救助。

曾经为萧瑟的武汉而流泪的他,一天比一天坚强乐观。

杨志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那是武汉今年第一场雪后的清晨,高楼大厦尽处,火红的朝阳撕裂灰色的天空,欲喷薄而出。这是他的期待,更是武汉的期待。

三月草长,四月莺飞。推开窗,已看到了晴朗。

(原标题《推开窗,看到了晴朗——连线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舟山医院呼吸科杨志强博士》,原作者庄列毅。编辑何伊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