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刘楚王


你好,我是知然书法     

        你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两者之间虽异体但同质,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书和画是一样的,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的,书法家充分发挥毛笔等书写工具的性能和书写技巧,就能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作品来,给人以美的视觉和艺术享受,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起始,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复杂化,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所以在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的存在了。而这些字除了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因素的存在,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还有就是从最初的起源来理解,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一直以来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出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以上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知然书法


历代书论都认同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就像是一幅画,后来演变成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以说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它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对线质的要求要凝练有骨力。作品气韵要生动。有笔情墨趣。有写意精神。有人文精神。章法结构要奇险等。

现举例说明:潘天寿(1897一1971)

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在写意花鸟画、山水画、书法、诗词、篆刻这几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潘天寿书法早年学钟、颜、后学魏晋及古篆汉隶,行草学黄道周、倪元璐,形成自家风格。他的书法和国画画风一样,雄肆奇逸。他的书法和国画骨力劲健,求方折、生辣、雄劲。

书家余任天先生说:"没有潘天寿的书法,就没有潘天寿的绘画″。可见书法对国画的影响之大。关系之密切。

(下图为潘天寿先生书画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神韵轩书法


首先来看“书画同源”这几字的解释,大概就是说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的意思,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代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发明硬笔,所以写字和画画都是以毛笔居多,自然他们运用和技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笔墨情怀在书法和绘画上都可以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的就有了甲骨文,在字的发现上就有图案的存在,人的思维就有画和字的表现能力,我是认同“书画同源”这个观点的。

我们在书法上讲究线条,墨韵的抽象美,中国画也讲究笔墨,线条,墨韵等绘画书法共同艺术语言。我们在书法和绘画上对于蕴含抒情的艺术意境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书画同源“源”字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的同源性,还有深入到书法和绘画的精髓当中,它们有一样的意境之源。

书画不分家在国人眼中就和“烟酒不分家一样”这些品性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心中,字如其人,画也亦如人,这些观点已经渗入作者的作品当中,在我们欣赏一幅作品时,书法也好,绘画也好,从作品当中也能看出作者的笔墨功底,文化内涵,也就是这样,我们讲的“书画同源”已经深入人心,源自人心。


古今书画那些事儿


“书画同源”这句话人人皆知之,专家们也常常重复言说之。“书画同源”大概是由于仓颉的象形文字而起的。伏羲所造的八卦,虽有画意,但我们不能认为文字。仓颉仰观奎星圆曲的姿势,俯察鸟兽山川的形态与痕迹,体类其象形,而画成字。这种象形的字,谓为雏形的画亦无不可,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但这种文字之为我国文字的初祖,是无疑的了。

汉字,恐怕只有“一”这个字,出生之后就再没有改变过。从陶符陶文、甲骨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字的形体没有丝毫改变。“一”是符号与文字的高度统一,以至我们无法比附它的前世,也很难知晓它是为何而造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构成因子,只有进入汉字的内部,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所认知。“一”是符号之源,是刻划记忆之物,“一”也是造字之始。它是原始人以简单应对复杂,以简单符号概括复杂生活的表现。后来,原始人越来越聪明了,面对的世界也越发复杂了,要表达的东西更多了。符号转而升级到文字,文字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一幅画了。

太古无法,大朴不散。大朴一散,而法生焉。法于何立?立于一画。这好极了!“大朴”之思,来自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巨大概括,指明的不单是“道理”,也包括着“画”的事情:重叠横画,就显出“二”来;再加一画,即又成“三”……从“三”而繁衍,则“万物”——也即“万象”都可以表示出了。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何等清楚。

所以,学书法,讲学,务必不要轻看了这个“一画”。今人视之,以为“最无奇”;而不知体味在多少万年前的先民,发明创造了这个“一画”的破天荒、辟鸿濛,是何等奇伟博大!这个“一画”,便是一切书画艺术的最基本的“因子”,必须认识它,学习它,练习它——先学如何写好一条横画!“一画”乃中国书画之真源。


民俗与文化


认同。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画到极致便是写,写到极致便是画”。书画同源,相辅相成,中国人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有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画有写意的文气,多在绘事人的修养所在,写有画意的动作,是与时代相随的笔墨之言,画贵内在的赏心,善于造型符号的确立,勾勒点线埋笔成冢,以极情致揉发,盛行于文人笔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意虽不包含画的意思,但却是意表达的先遣过程,术中尚发法,写里有度,意畅神气,这本是水墨妙处,凡人只是注视笔痕构图,却乎视意写实质,意是一缕情温良恭让,再造幻想,笔走为符,行中含意,观赏,似见乐韵律动乡野,美见感动必深,这也许就是我们心中那笔写意。

秀石疏林图

元.赵孟頫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方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译文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籀文,画写竹意特别是竹叶要通晓“八法”。如果有人理解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绘画在远古时代本来是同为一体的,至今使用的笔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德行天下崔


“书,心画也。”(楊雄《法言》)“画者,画也。”(荆浩)

纸笔墨硯,材料工具相同。书、画皆从腕起。“腕受心”(石涛),故书画同源。

书,不描;画,見笔。浓淡枯荣,往来无迹,气韵生矣。书画同源出身,各自生长而已。书画同源,不假。




涂之人995


只能说有渊源。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分的清清楚楚,很多书法家并不会画画,画家也不擅书法,真分不清的,搅和一起的,是外行人。比如:何家英,画国画的大师,就说过书法是书法,国画是国画。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也不妨其大师地位。倒是陈丹青、冷军,画油画的,反而喜欢谈书法,讲笔墨。还有些以书法画画的,如王冬龄,画出的画,确被喷为“丑书”,蛮有意思。


GZJ196308


书画同源?

师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者:物象之本,画者:文之极也!》文而化之!



用户2801525391696


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所以说,书画同源,其实算是一门。

许多人看来,书画在如今提笔忘字的时代,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学书画专业的人,若非不是家里有矿,就是大部分沦为泛泛之辈,以临摹名画为生,没前途与出路,学书画没什么用处。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通过书画,可以了解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如果学书画,定会对画里的人、景、物、背景故事、题跋产生兴趣。

比如知名的《清明上河图》。学美术的一次一次临摹自然不在话下,边临摹的同时,可以通过读画,研究当时的民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船发展,不需要去博物馆,就可以先通过画,对当时历史背景说出一二,时日久了,历史知识也就逐渐积累了。


如果学书画,其实会对世间万物都会充满兴趣,描绘的题材是多方面的,从大自然景色到小昆虫,从城市风光到日常穿搭,无不捕捉入画,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寥寥几笔,几字短诗,也许就是打动了你某一瞬间内心深处。

如果学书画,其实并不需要惊人的天赋或是特殊的生理条件,只要认真地刻意练习,一年之内,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缺少的,只是不间断的练习而已。

#笔墨千秋#


我是冰娉


作为中西绘画艺术爱好者,

默默来谈谈我之浅见,我认同这个观点。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象形文字,
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中国绘画的起始发展,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写字,写象形文字,这也叫做“书画同源”。

比如说“元旦”的“旦”字,点下一个点,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下面再加一条横线,被圆圈起的点是太阳,横线是地平线,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旦”字的写法,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后来,随着我们祖先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要说要表达多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比如“爱、恨、情、仇”、“生、死、别、离”这些光靠字已经说不明白了,于是文字和绘画就分开了。

和文字分开后的绘画,最主要的作用是装饰,主要画在当时的器皿上,题材是动物。原因是,我们祖先的生活范围有限,绘画题材也就来自身边看到的事物,早期就是画常见的动物,所以无论是在那个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现在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牛、羊、鱼、鸟。

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看到的事物更多,人类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就出现了一条有犄角有翅膀的蛇在飞翔的图案。到了东周,农耕文明得到大发展,人物成了绘画的主要题材,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到武士骑马挥刀和野兽搏斗的图像。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是先画文字,写字和画画分离以后,先是画身边的动物,然后是画身边的人物,绘画,主要是记录当时的真实生活。

毛笔的发展,
成了中国画的主要工具

紧随的绘画发展时期,是东西两汉到西晋。

在汉朝时,毛笔的制笔技术越加成熟,人们对毫毛的选择,对笔管的处理,以及怎样把毫毛固定塞进笔管,毛笔成了中国画的主要工具。

中国美术“书画同源”的传统,是由象形文字开始的,而毛笔的使用,是这个传统传承下来的最主要原因。

毛笔的笔头非常柔软,画出来的线条就充满了动态美感,这样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画,更重视线条而轻视于色彩。

多很出土的文物,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棺木上,那些流动云彩一般的纹路,就是用毛笔才能完成的。

毛笔同样是写字的工具,
写字和画画开始相互影响、融和

毛笔同样是人们写字的工具,写字和画画的技术开始互相影响起来。

那中国书法中写“一”字来说,写“一”,不是画一条水平横线那么简单。

而是左边起点先起一个小圆点,右边结束的地方再轻轻往上提起,左边那个圆点,看上去像蚕宝宝的脑袋,被叫做“蚕头”,结尾处的上提,像鸟的尾巴,被叫做“燕尾”。写字和画画因为工具统一,重新联系起来。

中国人写字,文字写字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绘画的笔法和元素。

所以谓:“书画同源”,

书画的使用工具相同,书画实在难以分家。


我是默默,爱艺术,持续分享有趣的精彩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