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你懂她們嗎?我懂”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無法想象,這句話是從一個9歲成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直接進入《新週刊》擔任副主編,人生路上一路風順的蔣方舟所說。


一個看似人生贏家的她,在《奇葩大會》分享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你懂她們嗎?我懂”


她分享著自己的經歷。


有一天,一個朋友問了她個問題:“你有沒有跟朋友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她突然發現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會表達真實情緒,而且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總是想盡辦法避免一切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這麼多年以來,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中,她一直扮演著討好別人的角色。


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在通電話過程中責罵她,然後他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


最後她選擇逃離去了日本“隔離”一年,才漸漸療愈好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節目結束,蔣方舟輕輕的說了一句,“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

討好型人格:“你懂她們嗎?我懂”


有心理學家曾在書中提到:“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


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閱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討好型人格:“你懂她們嗎?我懂”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的大島止,她是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在工作時,她明明知道幫同事完成工作,會讓自己很累,會讓自己受委屈,但為了讓自己被人喜歡,她熬夜加班幫同事完成工作。


在日常的社交中,她一味地遷就,讓自己慢慢喪失自我,甚至讓自己越來越軟弱。


但她為了不讓自己掃興,還是選擇自己嚥下委屈,再附和一句:“我懂”。

每個人都有想討好的人,可能你想拿到滿分試卷,討好父母;可能你想把好東西與朋友分享,討好朋友;可能你只是想安靜的生活,討好自己。


我也屬於討好型人格,還記得初中的時候,朋友總和我借錢,一開始答應了,然後他們沒還,又來借。

一次兩次三次,無數次,我都配合著他們需求,直到有天,我只帶了車費,他們和我借錢。

我說自己身上沒錢,他們怎麼也相信,我給她們看我身上所有口袋,她們最後半信半疑的走了。


《教父》中有一句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是的,我想討好朋友,我想做一個在別人看起來對她很好,我在他心裡的份量至少比別人重的朋友。


可是我錯了,我太沒有原則、沒有底線。


吃飯七分飽,對人七分好;說話七分情,且留三分看人情;付出七分情,且留三分愛自己。


毫無保留地對一些人太好,到頭來苦的只有自己。


別人不會理解你的不好意思開口還錢,別人不會理會你所謂的情分。


對人太好,就會有人一直索要;幫人太多,就會有人得寸進尺。

討好型人格:“你懂她們嗎?我懂”


世事無常,人心難測,別再對一個人那麼好,要學會收起真心,拿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不過度善良、不處處忍讓,先好好地愛好自己。


你若盛開,芬芳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