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奉行的財務哲學:“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德國企業奉行的財務哲學:“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趙振勇

封面/圖蟲創意


企業的現金流有多重要?

經過這一波疫情,相信很多企業的老闆和高管都會有著深刻的體會,直至教訓。我們來看看德國企業是如何保障現金流的


1/ 謹慎保守的財務制度

德國有一句諺語:“小心謹慎是成功之母”。這句諺語在德國的企業經營尤其是財務決策中體現得很徹底。總體上來說,德國企業的財務政策謹慎而保守。在見證了英美製造業持續衰退後,德國企業對英美產業金融制度和公司管理模式更是不屑一顧,而繼續堅持德國式的保守做派。

100 多年以來,

西門子公司遵循的融資政策是:把利潤的1/3 用於分紅,1/3 留作公開的儲備金,1/3 作為公司的隱性儲備金

德國大部分家族企業更是“一根筋”,信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即“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他們不會純粹追求短期利潤,不追求爆發式的增長,也不擅長資本運作。保時捷前首席執行官文德林·魏德金說過的一番話能讓我們明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我們意識到,保時捷並不擁有一張在品牌形象排名中始終保持前列的長期保證書。成功不是永動機,是辛苦勞動的成果。我們當然知道,每次成功的捷報不僅讓標杆升得更高,也讓落差變得更大。正是這種意識讓我們始終充滿必需的謙虛和謹慎,不會失去立足點。”

德國家族企業的平均股東權益比例達到了43.5%,就算是上市企業也能達到37.6%。較高的股東權益比例意味著企業財務狀況較高的穩定性。作為世界領先的

專業話筒和耳機制造商,森海塞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安德里亞斯•森海塞爾說:“對我們公司來說,持續保持較高的產權比率、避免其在不同的財務季度之間出現較大波動是極其重要的。有人可能會說我們厭惡風險。我們公司的經營哲學是:只有不危及公司穩定的風險才值得我們承擔。整個森海塞爾的發展歷史都證明這一戰略的正確性。從成立至今,除了2009年銷售額下降了1%以外,我們公司每年的業績都實現了增長。”

德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仍然以銀行貸款和內源融資為主,而對資本市場和私募股權這兩種在英美企業常見的融資渠道保持高度懷疑的態度。作為公司最主要的債權人,銀行往往要求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以債權人為中心,重視企業的償債能力和資產計價

德國企業普遍採用穩健的會計政策和核算方法

,例如: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為估計的未來費用和損失計提準備金;流動資產按成本、可變現淨值或重置價格中的最低者計價;計提各種“秘密準備金”,包括退職年金、債務準備金、納稅準備金、其他準備金等,作為報表項目單獨列示於資產負債表內。這些謹慎保守的做法都是在德國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的,有利於企業合法地低估利潤和資產,減少企業的財務風險。


2/ 做財務決策時的兩大原則

德國總共有330多萬家企業,其中的上市公司只有830家絕大部分的德國企業都是家族企業,他們做財務決策時有兩大原則,即最大安全性和獨立性。萬般手藝千種訣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族企業的世代傳承。

總部位於慕尼黑的

羅德與施瓦茨公司是歐洲最大的電子測量儀器生產廠商,同時一直保持著家族企業的身份。該公司避免承擔外債主要靠營業利潤作為再投資的資本,追求穩健的業務增長。只要銷售預測顯示公司的營業收入有下降的趨勢,公司管理層就會提前行動,採取措施以確保公司不需要借債,千方百計保持公司的獨立性,因為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只有一家財務獨立的公司才可以決定它自己的未來和發展方向

企業一旦上市,就需要承受資本市場的壓力,看投資者的臉色;而資本市場就算在德國也是偏短視的,會對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層指手畫腳、挑三揀四。保時捷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文德林·魏德金還曾經公開表達對金融界的抗拒:“銀行家就是一幫分發雨傘的傢伙一等雨點真的落下來,他們立馬跳出來要求還傘。

我認為,德國企業不願意上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由於相當多的德國企業(尤其是大部分的隱形冠軍企業)所從事的領域都是不被公眾和投資者關注的,所以,即便他們上市了,通常在資本市場上也是表現平平甚至狀況堪憂,這樣的話就發揮不了上市的融資作用

從主觀的角度看,很多德國企業不希望將自己的營業和盈利狀況等重要數據公之於眾,而是希望進行保密,保持低調,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悶聲發大財”,所以上市的意願並不強烈。

從財務成本的角度看,德國很多家族企業不願意上市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有限責任公司在德國具有稅收上的優勢。如果公司上市並作為公眾公司存在,那麼公司的個人股東和公司本身要同時被徵稅

。對很多家族企業而言,這當然是很不划算的。


3/ 內源融資

按照資金來源渠道,企業的融資方式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根據經濟學裡的優序融資理論,企業應該首選內源融資,企業通過內源融資取得的資本在企業資本結構中所佔比重越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就越小。如果企業忽視內源融資,就可能會由於過量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這在包括德國在內的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得到了驗證。

德國企業普遍傾向於內源性融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界敬而遠之。據調查,在德國企業的資金來源中,平均有65%左右都屬於內源性融資。機械製造業是德國的支柱行業之一,從事機械這一行業的德國家族企業就主要是

從企業和家族內部籌集資金的,很少向銀行借貸

那麼,到底什麼是內源融資呢?其實,內源融資就是企業通過內部積累的方式籌集資金,是將企業的留存收益和折舊等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來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提高企業內部資金使用效率。

在德國,內源融資通常有4種表現形式,即盈餘融資、折舊融資、準備金融資和資產重組。其中,前三種都屬於利用企業營業收入中的增加值部分來進行融資,而第四種只是改變了一下資本的具體用途。


4/ 為潛在風險留足儲備金

保時捷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文德林·魏德金在談到保時捷的成功經驗時曾說:“為經濟不景氣時期儲備資金是保時捷公司的重要信條之一。”

德國商法典允許非上市企業合法預留備用金。在企業遇到危機或者整個經濟環境陷入蕭條時,這部分預留的資金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之後,很多保險公司的股價受到嚴重影響。一貫謹慎的慕尼黑再保險集團雖然不可能對此次恐怖襲擊有過任何預測,但是在常規的財務規劃中,該公司已經考慮到對嚴重損失進行賠償的可能性,所以預留了資本準備金。

德國企業奉行的財務哲學:“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本文摘編自《創新與管理4.0:德國企業經營及實體經濟成功之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趙振勇著。

事實證明,該公司預留的資本準備金即便是應對911事件這樣的損失也是充足的。在911事件之前,由於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沒有將它20億美元的儲備分配給股東,遭到了一些金融分析師的批評,但是該公司不為所動。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跟大部分保險公司的股價一樣,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股價大跌,在9月12日一天之內從285歐元狂跌到207歐元。但是,隨後公司馬上宣佈,專業人員已經對索賠負擔做了初步估計,並且證明公司有足夠的準備金來應付,這樣,公司的股價很快又重新回升


5/ 現金為王

德國企業普遍重視企業的現金流,推崇現金為王的基本策略,所以一方面不會舉債過多,另一方面強調企業的及時回款

,保證企業的償債能力。

哈尼爾家族是德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如果你對哈尼爾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的話,至少聽說過麥德龍。沒錯,哈尼爾控股公司幾十年來都是麥德龍的大股東。在進行多元化擴張的過程中,哈尼爾集團在1982年制定出一套鐵規章。這套鐵規章規定,各家子公司的資金總額應當以流動資金或者長期借貸款的125%為保障,自有資本與資產負債表總數的比例也必須維持在25%上下的水平,從而保證企業手中掌握的現金有應付三年之內所需外借債務的償付能力

德國企業的最高管理層普遍重視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保證企業資金及時回籠以及正常的現金流運轉。從執行層面來看,這意味著德國企業的財務部負責應收帳款事務的員工需要與本企業的銷售人員以及客戶進行定期的溝通,並定期向企業的管理層彙報企業的應收帳款的相關情況,比如各個客戶的逾期貨款的總金額以及佔企業當期營業額的百分比,比如將逾期貨款的逾期天數分成不同的升級上報等級。

如果某一客戶的逾期付款現象比較嚴重,企業會發出正式的催款函,甚至採取暫停向該客戶供貨的措施。

一些德國企業還為中小客戶設置了授信和賒銷額度上限。當企業向這些中小客戶出貨的總金額超過了該上限後,企業的資源管理系統就會通知相關的負責人,這個時候企業就需要視情況討論決定:如果該客戶信用和付款紀錄一向很好,企業會適當提高賒銷額度上限,繼續向該客戶供貨;如果該客戶經常不按合同約定的期限延遲支付貨款,企業會通知該客戶先行支付一部分或付清全部貨款,才企業才能保證後續供貨。不管客戶公司規模大小,企業一視同仁。不過,賒銷額度的上限是可以按照實際業務規模進行調整的,畢竟,一開始的小客戶有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展成企業的中等客戶甚至大客戶,而相應的授信額度或者相應的回款管理措施在這個時候肯定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