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之後的楚國是怎樣衰弱的?

亙古懷念說史


秦因為商鞅變法強大之後,立即對其他六國展開強大的攻伐,給山東六國(因六國均位於秦以東的崤山之東)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當時的山東六國中,最有可能與秦抗衡的便是——楚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國家。它的國界北至中原,與韓、魏、齊等國為鄰,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坐郡(四川巫山),與巴蜀和秦為鄰,南到蒼梧(湖南九嶷山),東達海濱。楚國的建國和開發雖不及北方黃河流域歷史久遠,但由於南方江漢流域富庶的自然條件和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到春秋中期,楚國政治、軍事上都已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的國君楚莊王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成為中原又一霸主,成為史稱的“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期,楚國國力更加強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

但到戰國中後期,楚國的政治、軍事狀況和實力卻日益腐朽和衰落。這是由於楚國的奴隸主貴族腐朽勢力十分頑固和強大,他們在楚王周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集團,千方百計阻止和破壞一切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戰國初期,楚悼王曾任用衛國人吳起為丞相,制定了一整套抑制奴隸主貴族勢力、富國強兵的變法措施。一度使楚“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但是,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處處對抗,使吳起的政治主張難以徹底貫徹實行。支持變法的楚悼王在世時,楚的貴族舊勢力就企圖殺害吳起,等楚悼王一死,甚至屍骨未寒,吳起便立即被殺,他制定的新法也隨之廢除,這種倒行逆施的結果,使得楚國實力逐漸衰落,到楚懷王即位時,楚國表面上雖然還很強大,但實際上軍事實力和政治聲望都已遠遠落後於秦國。楚懷王也清楚地看到了這種局勢,曾哀嘆道:“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唯一的知新


如果放在更長的歷史階段來看,無論屈原是否連齊、合縱抗秦,日益強大的秦國總會向東打,也總會和楚國碰撞的。所以,屈原的做法又有“未雨綢繆”的因素。只是他還年輕,沒看清楚楚懷王是個什麼人。事後來看,正是因為懷王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加速了楚國的衰落。


1、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楚等五國聯軍,一起討伐秦國。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聯軍被秦國所破。楚軍雖然損失不大,但是人家秦國沒來惹你,你去惹秦國幹什麼?從此,秦國把擊敗楚國,當成第一要務。

2、前316年,秦國滅掉了苴、蜀兩國,又向東順手滅掉了被楚國打得奄奄一息的巴國,統一了四川盆地。

3、前314年,秦國沉重打擊了西北的義渠國,奪取了義渠國二十五座城,面積和人口大增,基本上解除了後顧之憂。從此,秦國可以放心東向,對付楚國了。

4、但是這裡有個小插曲:在秦國大軍回師之前,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在齊國附近,這是秦國過去獲得的一塊飛地),斬斷了秦國東出的觸角,取得小勝。對於楚國來說,算是找回了之前小敗的面子。

5、對於屈原個人來說,20多歲就得到懷王重用,豈能不讓人嫉妒?加上他行事無私,作風猛烈,於是楚國的大臣、懷王的寵姬們聯合起來,用各種手段陷害屈原。而楚懷王偏聽偏信,很容易被忽悠。從此屈原失寵,在楚國的改革進行不下去了。



風雲野認為,屈原少年得志,反而是他一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的原因。如果他能晚十年甚至二十年被君王重用,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吧。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而此時,秦國已經解決的好幾個國家,現在要對付楚國了。但是楚國畢竟十分強大,所以秦國也不敢貿然用兵。那怎麼辦? 當務之急,是拆散齊楚聯盟。

於是,張儀走上了歷史舞臺。 張儀確實很聰明,但主要原因還是楚懷王禁不住忽悠。在前312年,張儀忽悠楚懷王和齊國斷交,說可以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的土地。楚懷王居然真和齊國斷交了。而被騙的懷王什麼也沒得到(另一說是隻得到張儀的六里土地),秦國離間齊楚成功!

懷王怎麼這麼愚蠢,相信僅僅和齊國斷交,就能得到秦國辛苦打下來的六百里土地呢?這麼幼稚、愚蠢、沒文化的人當王,楚國不衰敗才怪。 在這個過程中,失寵的屈原已經被流放,根本說不上話。

而惱怒的懷王居然發兵進攻秦國! 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難道就這樣打起來了嗎? 是的,這是楚國第三次主動招惹秦國。前兩次雙方一勝一負,但都是小勝小負。 打就打吧,反正兩強之間沒有正式對決,也不知道誰勝誰負。 但是,此時養精蓄銳的秦軍已可以全力出擊。而楚國向西北長途行軍,可能疲憊不堪。戰爭的結果也是一邊倒,十萬楚軍進攻丹陽,被殺八萬。楚國不僅沒能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丟掉了漢中六百里土地! 一戰慘敗,但楚國的雄厚實力尚在,於是惱怒的懷王再次召集大軍進攻,可惜又慘敗於藍田!現在,輪到秦國主動進攻了。


公元前311年,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損失將近二十萬人。 三次大戰失敗,楚國元氣大傷。 眼看楚國元氣大傷,韓、魏趁機攻取(或收復)楚國在中原的土地。至此,楚國已經失去一流大國地位。 齊國很高興:讓你丫背盟!整個過程,齊國不僅不幫忙,有時還趁火打劫一把。 眼看楚國被各國攻擊,懷王知道徹底被張儀忽悠了,國策一錯再錯。看來還是屈原說得對,於是他再次召見屈原,讓他出使齊國,希望兩國重新交好。屈原流著眼淚再度出使,果然不辱使命,齊楚再次結盟。 齊楚結盟之後幹了一件事,就是滅掉了越國。 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楚國乘越國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一起滅了越國。楚國佔領了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黃海和東海。所以我們看到前面公元前311年左右的地圖,已經沒有越國了。

而此時,秦楚兩國的關係居然好了。 這是因為,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死後無子,於是就把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在燕國做人質的嬴則迎回來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秦昭襄王畢竟是外來戶,根基不穩,所以在執政初年,真正管事的是秦武王的母親宣太后,以及她的同母異父的兄弟魏冉(穰侯)。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羋月,她和魏冉都是楚國人。既然是楚國人,對楚國當然很有感情。於是,宣太后和魏冉鼓動和楚國交好。秦昭襄王一看,那好就和楚國交好吧。 於是,秦國又派人到楚國,遊說懷王兩國通好,還給懷王送來秦國的美女。 懷王一想,對啊,現在秦國做主的是楚國人宣太后羋月和魏冉,大家都是親戚,兩國為什麼不能友好呢?於是他在公元前304年,和秦國再次結盟。

屈原苦勸,說為了國家利益還是得和齊國結盟,但還是無用。 這又把齊國氣壞了:楚懷王是個什麼玩意兒?怎麼如此反覆無常!於是在公元前302年,齊國聯合韓魏進攻楚國,公元前301年,大敗楚軍於垂沙。楚國只能向秦國求救,把太子派往秦國當人質。秦國出兵之後,三國退兵。 但是太子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因為瑣事爭鬥,殺了秦國大臣。他知道事兒鬧大了,於是偷偷跑回楚國。秦國大怒,正愁找不到理由修理楚國,理由來了!於是在公元前299年,秦國又攻佔楚國八座城,進一步向東擴張。看來親戚也不管用,楚懷王再次後悔。

秦國出了氣,又想和楚國交好了,於是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秦國的武關會面,這就是著名的“武關會盟”。可惜,懷王又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命懷王割地保命,但是出乎秦王預料的是,懷王雖然耳根子軟,做事反覆無常,但在捍衛國土方面很有骨氣,嚴詞拒絕了秦國的無理要求。秦王又不好殺他,只得囚禁。 此時宣太后在幹什麼呢?魏冉又在幹什麼?實際上,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才停了范雎的話實行“遠交近攻”,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而在此之前,秦國的大事都是宣太后、魏冉決定的。看來,這兩個人雖然是楚國人,但現在完全是為了秦國的利益。在政治上,楚懷王太幼稚了。

眼看國王在外被囚,楚國就立之前從秦國跑回來的太子為王,這就是楚頃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按說楚國多次戰敗,損人失地,國君又被囚禁,算是楚國的奇恥大辱了。那麼,年輕的楚頃襄王該奮起了吧?沒有,他忙於淫樂,重用阿諛奉承的大臣。而屈原因為過於正直,再次被貶官流放。

楚國既然不給土地,又立了新王,秦國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斬首楚軍5萬,又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走,顛沛流離之後又被抓回。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 公元前293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從此韓國再也沒有反抗能力。前280年,也就是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等地;第二年,白起又攻取楚國的邪、鄧、西陵。

此時的楚國也已虛弱不堪,公元前278年,白起又攻下了作為楚國二十代都城的郢,並大肆燒殺搶掠。楚頃襄王只能逃難和遷都,之後,秦國把郢改名南郡,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個地名。 楚國不僅接連大敗,而且連都城都丟了,這使得長期流放、已經六十多歲的屈原,極度苦悶和絕望。於是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自盡…… 下面是公元前278年之後的地圖,秦國不僅成為第一大國,而且相當於七國大約40%的土地。只要不犯大錯,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現在的問題是:在公元前318年的時候楚國看起來最為強盛,怎麼之後的二十年被秦國打得滿地找牙,四十年之後連楚國二十代君王定都的都城都丟失了呢? 或者說:為什麼貌似和秦一樣強大、甚至更強大的楚國,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 首要原因,是制度。 秦國的商鞅變法很徹底,而楚國的吳起變法、屈原變法,都不徹底。這樣,楚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制度上明顯落後於秦國。楚國和別的國家作戰還可以,但遇到秦國,就會吃力得多。


次要原因,是君王的素質。 在制度落後、軍力不強的情況下,如果楚國國君是個明君,尤其是別那麼輕率和反覆無常,楚國還是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實際上,秦國為了打楚國可謂處心積慮,先是拆散齊楚聯盟,然後再考慮動手,可謂深謀遠慮。但是還沒等秦國動手,被激怒的懷王反而首先發難,輕易出兵,正中秦國下懷,因為秦國連藉口都不用找了。

和秦國君臣尤其是秦惠文王、宣太后、穰侯、張儀相比,楚懷王差得太多。但是他並不完全是無道昏君,面對脅迫能堅貞不屈,比很多被俘的君王強多了,這讓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是有點正面因素的。所以,懷王有硬骨頭,也想進一步強大楚國。但是他分辨力不行,沒有戰略眼光,用人和廢人、結盟和解約都很輕率,又過於喜歡美女,所以經常上當。作為國君,是完全不合格的。

就像下圍棋一樣,兩個棋手上來,只要不發生接觸戰,都可以像模像樣走上幾十招,圍觀者如果不具專業水平,一般很難看出誰高誰低,誰比誰強得太多。治國也一樣,國家制度落後,素質又比較差的君主,雖然仗著之前幾十年積累的國力,貌似還能和別人過幾招,甚至在初期還能取得一些勝利。但長期來看,能避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已經是萬幸了。


洪果果


周成王時期,楚國正式建立。後來楚國慢慢走向強盛,在時期稱霸天下。春秋時期就是楚國最鼎盛的時代,三家分晉後,由春秋轉為戰國,楚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作為一個傳統強國,楚國最後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實際上造成楚國的衰落離不開四場戰役。楚國滅越國後,楚懷王用人不當導致國力第一次走衰,此後秦國的強盛徹底將楚國給滅亡,最後也是差一步就能令楚國走向第二個巔峰。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戰國到這一階段,楚悼王任用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完全可以和秦國、魏國、齊國平起平坐。不過,經過四場大戰後,楚國由盛轉衰,失去了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如果楚國能在這四場大戰中贏下一場,可能楚國最後的結局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

一、丹陽之戰

首先,丹陽之戰是楚國和秦國的第一場大戰,發生於楚懷王在位時。在受到秦國的欺騙後,楚懷王非常憤怒,決定出兵攻打秦國。此戰,楚國大軍和秦國、韓國、魏國的大軍戰于丹陽(今河南西峽、淅川一帶)。在丹陽之戰中,秦國用計離間楚將關係,使其互不配合,大敗楚軍,俘屈丐及裨將逢侯醜等70餘將領,斬首8萬人。在獲得丹陽之戰的基礎上,秦國乘勝追擊,派遣大軍楚國漢中地區的600裡土地,也即今陝西省漢中市一帶的疆域。

二、藍田之戰

在丹陽之戰失敗後,楚懷王沒有認輸,而是舉傾國之力發動了藍田之戰。值得注意的是,楚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是防守咸陽的重鎮。秦國面對危局,一方面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面,動用外交手段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由此,因為楚國的精銳大軍都去攻打秦國了,導致韓國、魏國聯軍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在腹背受敵的背景下,楚國只能從秦國本土撤軍。由此,對於藍田之戰來說,也是楚國的一場敗仗。

三、垂沙之戰

對於垂沙之戰,依然發生在楚懷王在位時期,時間約為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四年),齊將章子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方城。楚懷王令唐昧率軍迎擊聯軍。雙方在垂沙隔水列陣,相持6個多月。對於垂沙之戰,又是楚國對外作戰上的重大勢力。垂沙之戰以後,齊國、魏國、韓國的三國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

四、鄢陵之戰

最後,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雖然白起只有數萬兵馬,而且是深入到楚國腹地。但是,在置之死地所爆發的潛能下,加上楚國都城的守軍沒有想到白起會突然出現,這促使白起順利攻陷了楚國的別都鄢城。在鄢郢之戰中,楚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國土,被迫遷都,在有生力量上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由此,經過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垂沙之戰、鄢陵之戰後,楚國可謂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強大的秦國相抗衡了。


霖霖歷史錄


楚莊王之後到春秋晚期,楚國可以說一直都在吃老本了。

楚惠王時期:即位後,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楚國開始發力,之後楚惠王平定白公勝之亂,穩定楚國國勢。楚惠王在位中後期,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先後滅亡陳國 、蔡國、杞國等政權,並將楚國領土擴展到東海、淮海、泗水一帶。同時,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大大的提高了楚國的國力。

楚悼王時期: 楚悼王是楚國崛起最重要的人物,在位期間任用吳起變法,富國強兵,平百越,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其中吳起變法至關重要,主要內容有

1:削減大貴族的特權,制定明確的法令,對大臣的權力進行限制。如頒佈“減爵祿之令”,減就是減少和減免,爵即爵位,祿即俸祿,也就是當官的薪水。這顯然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也為日後殺身之貨埋下伏筆。

2:整頓吏治,也即史書所載的“明法審令”。

3:積極開發邊遠地區。吳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祿的貴族“往實廣虛之地”,也就是把他們遷到地廣人稀的地區,特別是楚國的南方。

4:改革軍制,“要在強兵”。在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時,吳起建議悼王“砥勵甲兵,以時爭利於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可以說奠定了楚國戰國七雄的地位,只可惜楚悼王太短命了,他死以後吳起被殺,變法結束。吳起變法是要早於商鞅變法的,要是楚悼王多活幾年,那麼歷史就會改寫了。

楚威王時期:大敗越國,擴大楚國疆域,使楚國勢力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

楚懷王前期還算勵精圖治,有政治遠見。可惜後期不聽屈原等人意見,固執己見,最終被張儀設計陷於秦國,之後國力日見下降,幾代國君也無能為力。

戰國時期各國都在變法圖強,不思變則只能捱打。魏國變法後,成為戰國第一個強國。可惜楚悼王死太早,楚國變法不夠徹底。後面秦國商鞅變法,趙國胡服騎射,都大大提高了綜合國力。

所以不是楚國變弱了,,是其他國家變得太強了。


小王的後花園


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熊旅即位。但是他還不滿20歲,掌握朝中大權的是他的兩個老師—鬥克和公子燮,年輕的楚莊王根本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他這麼做,不是因為他是昏君,而是為了韜光養晦,因為當時朝政十分複雜,權臣亂政,依附著眾多,忠奸難辨,於是他故意裝糊塗,這樣做就是為了能讓奸臣暴露,讓忠肝義膽的賢臣能夠挺身而出,然後做他的助手。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於公元前593年,楚莊王降服宋國,成立春秋五霸之一。

那麼,在楚莊王手中建立起來強大的楚國為什麼等他死後就快速沒落了呢?

接班人

楚共王他這一輩子始終生活在父親的光環和陰影下,他是一個很溫和的人,他溫和得甚至使人覺得他有點迂腐。

楚靈王窮奢極欲、好高騖遠,是個典型的暴君昏主。

楚平王時,雖然能保持清晰的頭腦,休養生息,但奸逆當權,與太子建窩裡反,沒辦法楚國繼續淪落。

內亂

楚莊王屍骨未寒,貴族間的新仇舊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為首的王族與申公巫臣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預感到危機來臨,便左右逢源,最終流亡他國以避政敵的迫害。子重、子反殺掉了屈巫留在楚國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財產。悲痛萬分的屈巫聯絡晉國外交大使郤至,投奔了晉國。晉景公任之為大夫,命其往吳國,教吳人以軍陣之術與抗楚之策,吳國開始強大,這讓楚國後患無窮。

人才

楚平王即位後,想要廢掉太子建,而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關係非同尋常,楚平王為了達到目的就把伍奢關進監獄,並追殺他的兩個兒子伍子胥和伍尚。

伍子胥逃跑投奔吳國,但他的哥哥伍尚和老爹伍奢卻被楚平王給殺害了,從此,伍子胥便於楚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伍子胥到吳國後幫助吳王闔閭奪得王位,被封為大夫,從此處理吳國內政大事。

與此同時,經伍子胥的大力推薦,孫武被吳王拜為大將,孫武是誰啊,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孫子兵法】就是他寫的啊。

就這樣。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治理下,吳國慢慢強大,最終擊敗了楚國。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楚國慢慢的退出了爭霸行列。楚國的霸業也漸行漸遠。


品讀歷史者


楚國的弱是由於體制所致,並不會因為一個楚莊王而一直強大。楚國的體制介於歐盟與美國的一種體制:家族聯盟制。楚國的幾個大家族:羋、屈、黃、昭、景。他們控制楚國著的軍政大事,王族共同享有楚國。比如我們熟悉的屈原也是這些大家族之一,如若不是楚國不可能讓屈原任性如此。這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軍隊和官僚體系,是楚國的國中之國,如若有像楚莊王一樣強有力的王,他們便聚集合力,成為可以爭霸中原的強大力量,如果王上昏庸,軟弱無力他們便渣所小韓。史書上一直說楚國是大而不強,這都是因為他的分封制而決定的,楚國曆代有為帝王也想解決這一問題但最終都無疾而終。最接近成功的是楚楚悼王,他啟用吳起進行變法,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卻突然死了,導致變法停滯,吳起被殺,而繼位的楚肅王沒有繼續吳起的變法,而只是借用這一事件奪取了權力,這一點他比秦惠文王差遠了。

最終楚國沒有完成變法,導致後期國力不濟,終被秦國滅國。




摸黑的人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戰國到這一歷史階段,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完全可以和秦國、魏國、齊國平起平坐。不過,經過四場大戰後,楚國由盛轉衰,失去了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如果楚國能在這四場大戰中贏下一場,可能楚國最後的結局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

一、丹陽之戰

首先,丹陽之戰是楚國和秦國的第一場大戰,發生於楚懷王在位時。在受到秦國張儀的欺騙後,楚懷王非常憤怒,決定出兵攻打秦國。此戰,楚國大軍和秦國、韓國、魏國三國的大軍戰于丹陽(今河南西峽、淅川一帶)。在丹陽之戰中,秦國用計離間楚將關係,使其互不配合,大敗楚軍,俘屈丐及裨將逢侯醜等70餘將領,斬首8萬人。在獲得丹陽之戰的基礎上,秦國乘勝追擊,派遣大軍楚國漢中地區的600裡土地,也即今陝西省漢中市一帶的疆域。

二、藍田之戰

在丹陽之戰失敗後,楚懷王沒有認輸,而是舉傾國之力發動了藍田之戰。值得注意的是,楚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是防守咸陽的重鎮。秦國面對危局,一方面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面,動用外交手段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由此,因為楚國的精銳大軍都去攻打秦國了,導致韓國、魏國聯軍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在腹背受敵的背景下,楚國只能從秦國本土撤軍。由此,對於藍田之戰來說,也是楚國的一場敗仗


三、垂沙之戰

對於垂沙之戰,依然發生在楚懷王在位時期,時間約為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四年),齊將章子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方城。楚懷王令唐昧率軍迎擊聯軍。雙方在垂沙隔水列陣,相持6個多月。對於垂沙之戰,又是楚國對外作戰上的重大勢力。垂沙之戰以後,齊國、魏國、韓國的三國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

四、鄢陵之戰

最後,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雖然白起只有數萬兵馬,而且是深入到楚國腹地。但是,在置之死地所爆發的潛能下,加上楚國都城的守軍沒有想到白起會突然出現,這促使白起順利攻陷了楚國的別都鄢城。在鄢郢之戰中,楚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國土,被迫遷都,在有生力量上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由此,經過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垂沙之戰、鄢陵之戰後,楚國可謂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強大的秦國相抗衡了。


歷史的波瀾壯闊


關於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說是少年得志,即位沒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擊敗陸戎,隨後在洛陽邊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孫滿勞軍,意外的增加了楚莊王在諸侯中的分量,當時晉國的勢力蒸蒸日上,或許是周王室為了平衡晉國的威脅,自從周襄王20年,晉文公擊敗楚軍之後稱霸中原,鋒芒蓋過了周天子,於是這時候看見楚國逐漸恢復實力,有意拉攏也是可能的。

因為牽扯到一個國際公案,楚莊王十六年,陳國發生內亂,陳靈公私通陳國大夫夏徵舒的母親,於是夏徵舒弒君自立,楚莊王平亂誅殺夏徵舒,帶著夏姬回國,在打算自己納妾不成之後被申公巫臣帶到晉國,楚國子反、自重誅殺申公巫臣家族,導致巫臣楚才晉用,為晉國效力,楚軍疲於奔命,又親自去武功教吳國水軍,最終,吳王在伍子胥孫武等人帶領下攻破楚國,幾乎滅國。

隨著對晉國戰爭的勝利,楚莊王不僅獲得了霸主的頭銜,剎那間成為國際風雲人物,也因此一掃國內陰霾,算是穩定了楚國內部的地位的楚莊王可能沒有想到,當初為了一個夏姬差點讓楚國亡國。可以說是世事弄人!


L劉哈檔案


楚國滅亡的原因: 早期和中期的楚國君臣比較注意律己和節儉,關注民間疾苦。 一是楚國後期的內政腐敗,貴族把持特權,制度僵化保守。派系鬥爭激烈,造成嚴重內耗。從楚靈王、楚平王開始,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勞民傷財,導致國疲民貧,給楚國造成重大創傷。楚國君臣貪圖享樂的風氣已蔚然形成,到楚頃襄王時,國勢頓衰,民心渙散。在強秦的進攻面前,楚國已經無法擺脫滅亡的命運了。 二是奸臣禍國殃民,奸臣與昏君結合導致楚國吏治敗壞。其中最突出的當推平王時期的費無極、懷王時期的靳尚、公子蘭之流。他們嫉賢納賄,為非作歹,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而昏庸的平王、懷王肆意放縱,導致楚國的內政外交一片混亂,元氣大傷。 三是貪汙賄賂公行。奸臣往往與貪官連在一起,貪官對待小國也極盡搜刮之能事。楚昭王幼年繼位,權力掌握在令尹子常手中。而令尹子公然帶頭索賄受賄,由這些人把持朝政,楚國哪有不亡之理?


戰鬥大黃蜂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說是少年得志,即位沒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擊敗陸戎,隨後在洛陽邊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孫滿勞軍,意外的增加了楚莊王在諸侯中的分量,當時晉國的勢力蒸蒸日上,或許是周王室為了平衡晉國的威脅,自從周襄王20年,晉文公擊敗楚軍之後稱霸中原,鋒芒蓋過了周天子,於是這時候看見楚國逐漸恢復實力,有意拉攏也是可能的.

隨著對晉國戰爭的勝利,楚莊王不僅獲得了霸主的頭銜,剎那間成為國際風雲人物,也因此一掃國內陰霾,算是穩定了楚國內部的地位的楚莊王可能沒有想到,當初為了一個夏姬差點讓楚國亡國。可以說是世事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