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尿液中发现癌症特有变化 前列腺癌尿检技术有望开发

癌症,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话题。自人类历经多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现代人生活饮食、作息不规律等现象,导致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据全球癌症大数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2450万人。目前,癌症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

从尿液中发现癌症特有变化 前列腺癌尿检技术有望开发

  在癌症中,有这样一类恶性肿瘤,它们通常发生在人类的前列腺上皮性,被称为前列腺癌。据统计,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该类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性活动、饮食习惯等有关。当前,医学上主要依靠直肠指诊、血清PSA、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和盆腔MRI检查前列腺癌,CT对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低于MRI。此外,因前列腺癌骨转移率较高,在决定治疗方案前通常还要进行核素骨扫描检查。而确诊前列腺癌则需要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上述这些现有的前列腺癌临床诊断和确诊手段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另外,采用传统的活检测试方法属于侵入性,会降低癌细胞的提取率。而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等现有检测方式在鉴定癌症方面特异性不强。有鉴于此,如何研发出简单有效的前列腺癌检测方法成为了癌症研究人员亟待攻克的难题。

  近日,在《自然—科学报告》杂志上,约翰斯·霍普金斯金梅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表示,他们开发了一种简单、非侵入性液体活检测试方法,用于检测前列腺癌。利用这种一次简单的非侵入性前列腺癌尿检方法可以在尿液的核糖核酸和代谢产物中发现癌症特有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核糖核酸深度测序和质谱分析技术对126名患者和健康正常人进行了检测,找出一种先前未知的核糖核酸和饮食副产物(即代谢产物)组合特征。研究人员表示,此次实验,通过额外添加一组与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可以将癌症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个体区分开来。

从尿液中发现癌症特有变化 前列腺癌尿检技术有望开发

  我们看到,此次试验,核糖核酸深度测序和质谱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核糖核酸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形成的一条单链,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向表型转化过程中的桥梁。对核糖核酸进行深度测序可以大大降低测序带来的错误率或假阳性结果。而质谱技术则是一种专门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技术。该项分析测试方法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克服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等现有检测方式在鉴定癌症方面的不足。

  目前,该项尿液检测技术还处于原理验证性研究阶段,在投入临床应用前,还需要大规模的研究验证。不过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癌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Bongyong Lee表示,该项尿检技术如果能在更大规模、不同患者群体中得到证实,未来就能够开发出前列腺癌的尿液检测方法。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疑是脆弱的。但是,从古至今,各类疾病的爆发并没有使人类灭亡,相反的是,在一次次的顽强斗争中,人类对疾病的了解在逐渐加深,针对癌症的诊疗手段也越发先进,各类疾病的治愈率在逐渐提升。尽管当前针对前列腺癌的尿检方法还未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各项研究逐渐推进的情况下,克服前列腺癌指日可待。



  资料来源参考:中国科学报、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