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張大羊


這個問題有意思,為此我也思考了很久。此刻,我忽然有點想念物理老師。

提到城牆,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的父親鯀。據《呂氏春秋》記載,他可是中國城牆之鼻祖。崇城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後來成為崇文虎的城池,就當時而言,可謂是固若金湯,而城的外面有著幾大水系,渭水、灃水、潏水等將其圍住。然而,就是這樣高大堅固的城邑,仍然被周文王攻破了。《詩經·皇矣》這樣記載當時的攻城畫面,“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詩句中的臨衝指的就是臨車、衝車。

大家知道,姜太公就是指揮該戰役的軍師。從他所著的兵書《六韜·軍略》裡,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視城中,則有云梯、飛樓;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

文中的轒轀、臨衝、雲梯、飛樓皆是攻城器械,其中轒轀為攻城戰車,臨車為居高臨下攻城的戰車,衝車為衝擊城牆使潰破的戰車,雲梯為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而飛樓則為瞭望敵人動靜的設施。

有守必有攻,早在3000年前,姜太公已經就有了一套完美的攻城戰略,並用於實戰之中。之後,春秋末期,魯班和墨子分別代表楚、宋兩國,曾在楚王的沙盤上演習過攻守之道。一位是中國的建築鼻祖,一位是中國的科學鼻祖,他倆的攻城、守城之策代表了先秦時期的最高水平。

從春秋戰國到楚漢爭霸結束,那段時間是中國戰爭最頻繁的年代。從《左傳》的記載可見,諸侯們為了自保,幾乎每年都要修建城牆,可見攻城、守城在那500多年裡簡直就是諸侯們的家常便飯。

那麼,我們要思考的是,有最先進的攻城戰法,有眾多的攻城器械,有代表古代最高科技的魯班和墨子,有最頻繁的攻城戰爭,為何就沒有出現題主所想的那種防守之道呢?

古代國都或者是重要城池,往往設有幾道屏障,例如,皇宮、內城、外城等。既然是守城,就不能只考慮帝王,當然得考慮裡面的百姓,因此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外城。

無論從古代書籍亦或是影視劇中,城牆、護城河、城門吊橋、城外的開闊地都是外城的標配。

  • 城外留有開闊地,是為了觀察敵人的動向,也是給了雙方軍隊展示其真正戰鬥力的場所;
  • 如果守方敗,那麼退入城中,護城河上的吊橋升起,敵人被擋在護城河之外;

  • 護城河饒城一週,考慮到吊橋的長度,護城河往往很深,但不會太寬,並非大家所聽說的那些幾十米或上百米的護城河,深是為了防止敵人徒步過河,也斷絕了敵人挖地道的念頭;

  • 城牆是最後一道防線,考慮到吊橋,城牆往往就建在護城河的旁邊。古代城牆的堅固性與當時的夯築技術有關,前秦時期多為夯土,東晉時期混入沙與石灰,陶磚在唐代始用於京都,而明代已普遍用於所有城牆。城牆材料的堅固性決定了城牆的高度,因此,先秦時期城牆不過6米,明代之時也不過12米左右。

簡單回顧了守方的防禦工事,來考慮城牆外建坡的可行性。

一、優勢

  • 1)大致是為了使對方的一些攻城機械無用武之地,如,雲梯、衝車等,斜坡的設計使得那些機械無立足之地,故而失效;

  • 2)滾木、石頭通過斜坡往下滾動,殺傷面積遠超過垂直落下;

  • 3)可能使得城牆處在敵方的投石車、弓弩的射程之外,減少守城將士的傷亡。


二、劣勢

1)古代城牆的高度和斜坡的角度限制了斜坡的長度。即使城牆為12米,斜坡的高度也不能超過8米,否則遇上孔子這樣的高個子,假使突破到了斜坡頂端,一伸手可能就攀上牆沿,或者是兩人疊羅漢就能躍上城樓。那麼8米高度的斜坡,其底部長度為幾何?如果斜坡與地面的夾角為45度,那麼底邊長度為8米,如果為60度,底邊大概為6.9米。一般來說,斜坡角度越大,滾木等的滾動速度大,那麼殺傷力也大。如此,也就意味著斜坡的底部長度不會大於8米。

那麼問題來了,城牆和護城河中間隔著8米長的斜坡,護城河的防禦作用還有多少?城門吊橋如何設置?

先說護城河,本來敵人僥倖渡過護城河,迎面而來的就是12米高的城牆,毫無立足之地,因此,渡河的意義也不大。如果你在它們的中間修建了一道斜坡,敵人該有多麼感激你,雖然斜坡角度比較傾斜,但是那裡依然會成為他們的登陸地。

再說吊橋,斜坡的設計使得城門吊橋的長度將增加8米,再加上幾米寬的護城河,你能想象12米的城牆外懸掛著比城牆還高的吊橋嗎?我認為可行性極差。

2)古代建築材料決定了斜坡的堅固性以及光滑度。如果是明代以前,斜坡的建築材料大體是土質,遇上多雨的夏季,就如沒有植物的禿山,泥土將隨著雨水嚴重流失,很有可能填平下方的護城河。即使沒有如此嚴重,斜坡上出現坑坑窪窪也不足為奇。如果攻方此時發動襲擊,攻方的滾木戰術還有幾成勝算?明代之後,城牆雖為陶磚所砌,一物降一物,那時也出現了火炮,故不作討論。

且不說斜坡的成本對一個城邑意味著什麼,其脆弱的材質就意味著大量的維護成本和僱傭大量的勞役,此舉會不會影響城裡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呢?

3)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古代人作戰之前,肯定會派遣偵察員前去觀察守方的地形、防禦設施等。如果發現此斜坡,難道就不會製造出新的攻城器械或攻城策略嗎?下面我來嘗試破你的斜坡戰術。

  • 既然是攻城,必然傷亡巨大。當攻方渡河之時,城牆上必然是射程較遠的弓弩齊發,但是,守方也在攻方投石車、弓弩的射程之內。因此,攻方可以佯攻,儘可能消耗城中的箭矢。

  • 等到對方疲憊懈怠或者夜深之時,挑選勇士划船渡河,並帶上包好的沙土,放在斜坡中間,如此,守方的滾木將受到阻礙而止步於此。天亮後,再安排將士衝上斜坡,滾木、石頭從城牆上拋下,大量集聚在中間處,如此可以消耗守方的資源。另外,如果等到士兵退下陣來,攻方射入火箭至滾木堆積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對上面的那道城牆有無影響,沒有陶磚的年代,土牆兩側可能留有築牆時的夾板,因此,經過大火燃燒後的牆體會不會搖搖欲墜?上竄的火苗會不會傷害城牆上的守方將士呢?

  • 再不濟,既然能渡過護城河,除了上述戰術,還可以挖掘地道,攻入城中。這麼多的斜坡,如果採用迂迴的挖掘方法,守方根本很難判斷地道出口的另一端在哪裡。即便不能成功,也能消耗部分守方兵力去巡邏城內。

  • 如果雙貫齊下,那麼守城方既要防禦斜坡上的進攻,還要擔心什麼時候城內冒出攻方的將士。只要攻方成功突破其中一個,那麼守城方將軍心大亂,還能守得住城池嗎?

有人說,冬天在斜坡上灑水,可以阻止敵人前進。試問,攻方為何要選在冬天攻城呢?就算攻方真在冬季攻城,守方敢扔下滾木,攻方照樣可以採取火攻,化掉土坡上的冰。

孫子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因此,不用懷疑,攻方兵力肯定遠大於守方。攻方如果不撤退,那麼守方將面臨後勤供給短缺,多數會投降而告終。

結語

城牆外面修建斜坡,咋一看的確廢掉了攻方的攻城器械,但是攻方既然選擇攻城這樣的下策,不會打無備之仗。

  • 底部為8米長的斜坡為攻方提供了護城河對岸的登陸之地;

  • 渡過護城河的攻方在斜坡上設置障礙,廢掉守方的滾木戰術,還可以採取火攻。除此之外,地道戰也是一個不錯的戰術。

  • 高昂的建築成本以及巨大的日常維護開支,還有不間斷的勞役,都將給城內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令人可笑的是,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最終不過是給他人做嫁衣罷了。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設計貌似讓城內處在了低窪之處,對城市的排水有什麼影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