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把公主不断嫁给蒙古王公,自己为何不愿意娶蒙古公主?

田治彬


在女真(满族)的崛起与定鼎中原的过程中,蒙古各部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维系与蒙古部落的关系,满人一直奉行满蒙联姻的政策,延续有清一代。这一政策始于太祖努尔哈赤之时,经过太宗世祖两朝的发展,在康雍乾之际最终定型。

在满蒙联姻政策的影响下,清朝皇帝不仅会把格格下嫁给蒙古王公,还迎娶蒙古各部落公主。而蒙古科尔沁部是最早归附满人的部族,所以科尔沁部博尔吉济特氏与满人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有联姻关系。但是到了晚清后期,随着诸皇帝寿命不长,且婚姻局限在满洲八旗,使得满蒙联姻出现衰落之象。

据史料记载,皇太极有名号的15位后妃当中,有七位是蒙古族女子。而地位尊贵的“崇德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大草原,其中有三位出自科尔沁部。众所周知的孝庄太后就是博尔吉济特氏。而皇太极则又四个女儿下嫁到科尔沁部。


老照片


首先清代与蒙古尤其是科尔沁部关系极为密切,双方相互联姻十分频繁,故而不存在愿意娶蒙古公主的情况。

尤其满清入关以后,为了维护统治与蒙古联合,而清廷对蒙古采取三大策略: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其中第一点就是推崇“满蒙联姻”,大量蒙古贵女嫁入清廷,也有大量清朝宗女远嫁蒙古。

1、历史渊源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日益强大,遭到其他女真部落的抵制,与当时实力最强的叶赫部更是水火不容。而科尔沁部是蒙古诸部之一,清代属漠南蒙古,内藩蒙古。其属于成吉思汗的后代,是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的嫡系血脉,在草原上有着极为强大的号召力。

为了发展壮大,努尔哈赤与科尔沁部落互结联盟。据记载清朝公主下尔济吉特家族30余人,博尔济吉特家族也有10位女子成为清朝后宫显赫的后妃。(有清一代,皇族成员共娶蒙古各部之女163人,其中娶自科尔沁部达57人,占了近35%。)

二、人物案例

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其妃子——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冰图郡王孔果尔女。

万历四十三年归太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众多妃子中的一位。顺治十八年,清圣祖即位,尊为皇曾祖寿康太妃。康熙四年,薨。2、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清朝首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册封)、首位皇太后。

  •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 敏惠恭和元妃(1609年-1641年),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

3、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 清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本名博尔济吉特·孟古青,生卒年不详,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侄女。顺治八年,立为皇后;十年,被废,降为静妃,迁居别宫。无子女。

  • 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清世祖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之侄孙,一妹淑惠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孝陵之东(孝东陵),祔太庙。全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 淑惠妃,清顺治帝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的妹妹;顺治十一年,册为妃。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满珠习礼之女,为孝惠章皇后的姑姑,也是顺治帝生母的侄女,即顺治帝的表妹。

4、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

烨慧妃(?-1670)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康熙帝最早的妃嫔之一。幼年被选入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渝礼部,追封宫中待年的博尔济吉特氏为慧妃。康熙二十年移葬清东陵景陵妃园寝。

5、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资料暂无)

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 颖贵妃(1731年-1800年)巴林氏,蒙古族,蒙古镶红旗人,都统兼轻车都尉纳亲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初进宫时受封为贵人,乾隆十六年册为颖嫔,二十四年册为颖妃。嘉庆三年,太上皇乾隆敕旨:"颖妃在位年久,且年屈七旬,著加恩封为贵妃。

  • 恂嫔,霍硕特氏,亦作郭氏,台吉乌巴什之女。生年不详,乾隆二十六年八月,扈从木兰,二十六日突发急病、薨于行在。二十七日乾隆帝谕: "郭贵人薨逝,著追册为嫔。所有一应典礼,该衙门照例办理"。

7、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孝静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追封三等承恩公花良阿之女,清文宗咸丰帝养母,议政王 、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生母。先祖在清朝开国之初入满洲正蓝旗,孝静成皇后去世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咸丰五年,晋尊为康慈皇太后。
8、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同治十四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恭肃皇贵妃(1857年-1921年),阿鲁特氏,同治帝妃嫔,蒙古正蓝旗人,父大学士赛尚阿。生于咸丰七年八月初三。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是赛尚阿第三子(即恭肃皇贵妃的哥哥),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母,却比皇后小3岁。


9、康德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1953年,文绣因病去世,年仅44岁。


鬼谷门下不老僧


“满蒙联姻”是清朝皇家重要的婚姻制度。

蒙古作为东北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清朝统治者从后金开始就极为重视满蒙关系,提倡“满蒙一家”。

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左翼明安之女,拉开满蒙联姻的序幕。后将其弟舒尔哈齐之女下嫁蒙古王公,侄孙女下嫁科尔沁部。

清朝皇室的婚姻制度为指婚,将皇家之女指嫁八旗子弟或者蒙古。

乾隆之前,皇室之女下嫁蒙古后不准住在京城,也不能轻易返回京城,入居蒙古。直到和敬公主在京城完婚后,由于富察氏去世,乾隆不愿意骨肉分离,修和敬公主府。从此皇室之女不需离京入居蒙古,蒙古额驸居住京城,担任武官。

“满蒙联姻”远非皇室之女下嫁蒙古王公,也有清朝皇帝娶蒙古王公之女,最著名者便是孝庄太后,嫁皇太极,生顺治帝,辅佐康熙帝。


五味社


满蒙联姻是清朝皇族的固有策略之一,满蒙贵族之间世代联姻,保持了近三个世纪的通婚,对清楚稳定北方、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蒙联姻在清朝的前身后金还未建立时就已经开始了,努尔哈赤在逐步统一女真诸部的同时,也在做着与明朝抗衡的准备,这就使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处理与草原上的蒙古部落的关系。

最接近女真的蒙古部落是科尔沁部,不过科尔沁部并不完全独立,它还从属于察哈尔部。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接壤,风俗文化相近,也有过贸易任来,还曾参加以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攻伐建州女真,失败后开始跟建州女真通好,是努尔哈赤能够拉拢的对象。

努尔哈赤考虑与科尔沁联盟,以分化察哈尔部的势力,为将来与明王朝争雄消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努尔哈赤积极推动满蒙通婚,他自己迎娶了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锦氏,然后又给兄弟子侄心腹等等都配了蒙古女子,使得满蒙联姻一开始极达顶峰。

努尔哈赤的后继者皇太极击败了察哈尔部,为了接管势力,他不仅要巩固与科尔沁部的联盟,还要稳住新投的察哈尔部,联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皇太极自己的五大福晋就有三位来自科尔沁部,其余两位也是蒙古人,五人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据统计,清军入关前,满蒙联姻次数多达八十四次,清军入关后,蒙古人也为清军夺取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

统治巩固后,清朝仍然维持着满蒙联姻,确立了“北不断亲”的国策,两百多年间有多达四百多名清朝宗室女子和亲到了蒙古草原。

不过联姻还是出现了变化,随着统治渐渐稳固,清朝对于蒙古的依仗早已没有那么大,需要做的反而是防范蒙古人作乱,虽然清朝皇帝明面上仍然讲着满蒙一家,可清朝皇帝所娶蒙古公主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后妃大多为八旗异姓贵族之女,从康熙到宣统,清朝再未出过蒙古皇后。


平沙趣说历史


所谓清朝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其实就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统治者经常干的一件事,和亲。\r\r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目的无外乎就是通过联姻达到避战言和、继而双方能保持长久和好的关系。\r\r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到清代达到顶峰,据统计,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到乾隆末年,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70余人之多。\r\r那么为什么大多都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下嫁公主,而很少是娶对方的公主上门呢?\r\r主要原因是强势文明所具有的优越感,使得双方都默认中原王朝统治者具有高贵的血脉。\r\r外嫁公主,是希望本族高贵的血脉,能融入落后的蛮族里去,增加对蛮族的影响力。而娶到中原王室公主的蛮族也会觉得很有面子。\r\r不往里娶公主,则是不希望蛮族的血脉混淆了皇室的血脉,使得朝政被蛮族干预。\r\r还有一点,娶了人家的女儿,自然成了人家的女婿。在封建历史年代,如果中原皇室成了其它小国家或者部落的女婿,绝对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事情。而被这种伦理关系所束缚,又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怎样面对自已的老丈人,原本处于统治地位高高在上,如今矮了人家一辈,再实施任何措施都会变得缚手缚脚。\r\r所以,和亲大多都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下嫁公主,而很少娶对方的公主。\r\r感谢阅读!




精检历史


1644年清军入关,在极短的时间内横扫中原各地。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满洲征服者成功控制了大半个东亚大陆。但就在清朝如日方升之时,在西北部四卫拉特中绰罗斯准噶尔部也逐渐强盛起来。17世纪最后十年,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领导下成为中亚东部的霸主。为了重现蒙古人曾经的荣光,噶尔丹率众东进,最终兵败身死。继位的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则默默地舔舐着伤口,伺机再起。

1723年,雍正帝继位。在稳定了内部之后,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西北边境上的强邻。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已经腾出手来的雍正帝决定趁准噶尔内部不稳,对其发起致命一击。然而面对重整旗鼓的准噶尔人,经过三次出征,最终,清廷直接统治了蒙古草原,各部定期在避暑山庄等地朝拜,演习木兰秋弥。虽然雍正乾隆年间也有战乱,但基本维持了一定的和平状态。

然而为了保持这种和平,于是乎就通过姻缘来把两者绑在一起,从而使蒙古族不敢造反,关于通婚问题,两方通婚是较平凡的,不存在什么少多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满洲皇族(正黄旗为主)为了保证血统高贵,只能与满洲皇族通婚,而其他旗的与蒙古族通婚的事就很常见了(蒙古上层王公也是和满人一样),就是这样两方通婚过了将近几百年,使得蒙古族彻底臣服于清朝〔与俄国战后就消除了个别闹事分子〕,蒙古族军队也收编到了清军中(蒙古骑兵可是清朝的总预备队),臣服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直到1912清朝亡后,蒙古才在列强怂恿下独离了。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游客


你猜孝庄皇太后是哪里人?


指间的天空


满洲是个弱小的游牧民族,但却有政治大智慧。他们用联姻征服蒙古、用科举征服汉人、用佛教征服藏族、用武力征服回部,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帝国,并且延续将近三百年!


气吞万里如猴


哪个说的?你问问满族大爷们,怎么可能没娶嘛!和亲是双向好不!



东亚第一喷王


娶了啊,大部分清后都是来自蒙古啊,一直都是满蒙联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