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楚王辽国南院大王,这个职位有多大的权力?

0诗意0769


说到南院大王,实际上我们都会想到《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
其中大王两个字眼,一度我们认为是个非常大的官,而且后来查了资料以后,发现在辽代确实设有南面官、北面官。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事实上还包括了渤海人等等其他非契丹部族)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南院大王实际上就是南面官的头头脑脑。
但如今我要颠覆大家一个传统概念就是,南面官的权力确实很大,但南面官的首脑并不是南院大王。
真实历史上,南院大王是属于北面官系统的。
怎么样?大家没想到吧。
辽代的南面官、北面官确实如同介绍的那样,将不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制度管辖,实际上和我们今天“一国两制”的说法类似。
北面官最高的行政机构,是北枢密院,枢密使是其最高长官,下设有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北院枢密直学士、北院枢密都承旨等
北枢密院是辽国政治决策机构,也是辽代最具权势的机构,其长官一般都有契丹贵族担任。
那么很多人可能认为,既然北枢密院是北面官系统,那么南枢密院是否就是南面官系统了呢?
其实大家想的没错,南枢密院代表的就是以汉人为主的南面官系统,其下设置基本上和北枢密院差不多。
不过在契丹一族中,南面官的地位要比北面官第,其中汉人在南面官中有很多,甚至可以做到高位,但很少能在北面官中混出头。
南面官和北面官最大的区别在于,南面官是不张兵权的,在辽内就有“南衙不主兵”的习惯。
虽然南面官名义上是掌汉人之兵,但是其机构内不包含兵权。
南面官只有调派官员的权利,而南面官北面官下属掌兵的应该就是南北院大王了,但无论是南院大王还是北院大王,都是隶属于北面官设置,南院大王专门是调拨汉人兵马的。
由此可见,南院大王不过是辽国系统内比较高等一点的官吏,仍然不涉及中枢。
因为辽掌军权的职位,在北面官中仍然属于独立大于越,非有大功这不能授予。
其实在辽官职体系中,经常出现南北的区别,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管理,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契丹人以及其他的部族。
在朝廷中枢机构中,也分有南北官署,比如中书省也分为南北面官,其最高为南北宰相,一如南北面官的设置。

漫步史书


南院大王多大的权利,大家用鼻子想,以金老对于乔峰这个角色的喜爱,乔峰的权利能小吗?

看了很多的朋友从这个历史的根本上讲了这个南院大王的权利,看的我是直佩服呀,既然已经有人说了这个正规历史上南院大王的权利,我就不献丑了,我就说说这个在各种小说和野史中这个南院大王的权利吧。

在这个总管的《雪中悍刀行》之中可是没少写这个南院大王的位置呀,最后的南院大王董卓,啥人。直接全面掌管和徐凤年的北凉第一次交战,那可是北莽的八十万大军呀,后期更是直接四十万大军直接兵压拒北城外,打的柿子都差点跪了的人,在足雪中的世界南院大王这个职位可谓是比北莽女帝的存在都是要出色的。而且这个权利在雪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想比雪中的江湖,天龙的世界更多了一些草莽的味道,因为天龙的世界中没有陆地神仙的存在,也没有能够一剑破甲两千六的高高手,天龙之中更多的是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更多的是一些普通个的江湖人士,而在天龙之中参与到大战之中最高的高手,就属天龙三兄弟了,但是哪怕这三个人,也是不可能靠着个人武力阻止这场南北大战的,在天龙中,当乔峰被丐帮误解,甚至说被天下人误解以后遇到了辽国的君主耶律洪基,一见到乔峰的耶律洪基真的是眼睛一亮,因为他直接认出来了乔峰的身份,乔峰根本不是什么汉人,而是契丹人,而且这位的武功是相当的高,所以这时的耶律洪基直接跟乔峰结拜,并且请乔峰帮助自己回到辽国平乱,不久后在乔峰的帮助下,耶律洪基成功的平了国内的叛乱,坐上了辽国皇帝的宝座。而后更是拜乔峰为辽国的南院大王,封为楚王,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就算是辽国的太子都有所不及呢。

何为南院大王,在天龙之中,大家知道辽国一直是想要入侵大宋的,因为天下的好土地都在大宋的境内,而辽国只有草原算是土地肥沃之地,而为什么耶律洪基能够任乔峰为南院大王,因为耶律洪基相中了乔峰身为契丹人但是对于大宋非常的熟悉,而且乔峰的父亲更是契丹人,而且官职还不低,而乔峰的母亲确实是被宋人杀死的,耶律洪基更是想要利用乔峰这一点,绝世的身手,契丹人的身世,以大宋对于契丹人的看法,那是真的是非我群类,其心必异呀,所以整个大宋的天下都是容不下乔峰的,而乔峰也确实有本事,论个人武力,在整个天下能打过乔峰的不出十个人,论管理能力,天下第一大帮的丐帮,被乔峰管理的井井有条,这管理能力完全没问题。

而乔峰任职的这个南院大王到底有多大,那权利真的相当的大,契丹的南院大王就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可以调动真个辽国的全部兵马,负责辽国内所有对外的大小战事,在战争的情况下,在乔峰之上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帝,也就是现在的军委副主席,你说权利打不打,绝对是一字并肩王加直系亲王的待遇,而为什么耶律洪基对乔峰这么好,那是因为耶律洪基拼尽全力的想要拉拢乔峰,因为只要乔峰真心真意的想要为契丹出力,只要乔峰真心的下定决心对抗大宋的话,那么辽国拿下大宋的机会直接上升20个百分点,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大宋是不可能挡住有乔峰指挥的辽国大军的。而事情也证明了,耶律洪基的眼光真的没错,因为就是乔峰这么一人再加上他的两个兄弟,彻底的阻止了这场辽宋大战的爆发,更是以死自己一人给大宋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如果这场大战没有乔峰从中阻止辽国,那怕是大宋还得早灭亡几十年呀。而后期怕是没有大清什么事了。

可以说在天龙之中也好,还是在其他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中也好,还是在正规的历史上也好,乔峰的这个南院大王权力真的非常大,虽然辽国是由八个部落建立的游牧国家,总兵力撑死不过百万,但是乔峰确实有着直接调派这些大军的权利,按照天龙中的设定,这时的女真人还没能成事,而大宋也是内患不断,如果乔峰真的下起狠心跟大宋死磕,那怕是整个天龙的世界都得被改写。一个能改变天下大势的职位,你说这个职位的权利到底大不大???


平凡的帝企鹅


应该说,这个职务很高。绝对是一品,亲王级别。天龙三兄弟 一个比一个高。段誉是皇帝,虚竹的驸马,萧峰是南院大王。这个职务有多高,具体管辖哪些方面。既有南院大王,必有北院大王,那辽国为何实行“两院制”。

依照官制,属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马。南院大王院有自己独立的属官,下设知事、南院太师、南院太保、南院司徒、南院司空等。辽国实行“两院制”。有点一国两制意思,用最简单话来说,由于辽国是由少数民族在汉民族聚居地建立的国家政权,尤其是在燕云十六州地区,几乎都是汉人,起居住生活,衣食住行与契丹放牧游猎大为不同。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对南边是汉人生活区域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人情风貌也由汉人自行制定,而治理南部汉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由汉人担任,也就是南院大王。在这一点上,辽国皇帝和契丹高层表现的十分开通,这是十分难得的历史也证明了中这一策略的成功。

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分别由汉人和契丹人和汉人来统治管辖。双方分开而居(有点自治区的意思),只有贸易上的往来。未得允许不得去对方管辖区域居住。而就赋税而言,汉人地区低于契丹人,这也是燕云地区的汉人对中原王朝不感冒,向心力不高的原因。

辽国的两院制”在中国史上唯一的一次。是十分成功的政治“分享“。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也部分采纳了辽国的“两院制“的做法。能够担任南院大王的基本上都是国之重臣,日后都进入辽国核心阶层。担任南院大王的先后有韩延徽、 萧挞凛, 萧惠,耶律楚材等,北院大王有耶律屋质、耶律斜轸、耶律奚底等。但有一点肯定是凡是担任南院大王的基本上都契丹化了,具体到萧峰本人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萧峰的权力并不高。由此可见,辽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非常开明的政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南北两院制更为人类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借鉴。

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就地位来说,北院大王高于南院,而南北院大王大王不掌军,不打仗,属于文官系统。管辖的也主要是户部,民事。“于越”才是是辽国地位最高的大臣,掌军的是迭刺部夷离堇。实际上的南院大王并没有小说中那么高大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 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萧峰是《天龙八部》中当之无愧的男一号,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每当那首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他就是无敌的存在,不管对方来多少人,都只有一个下场:打不过。他在书中是一个顶天立地,嫉恶如仇的大英雄,江湖人称“北乔峰”。

虽然萧峰武艺高强,一手擒龙爪和降龙十八掌使得是如火纯青,内力和气功也是了得,但是在小说中他却是一个悲剧角色。萧峰自幼失去了爹娘,一直由乔三槐抚养长大,他师从少林和丐帮,学得一身好武艺,后来担任丐帮帮主,萧峰胆略过人、豪迈飒爽,丐帮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实力日渐强大。然而,在全冠清的煽动下,丐帮发生了内乱,连带牵扯出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无奈之下,萧峰只得交出打狗棒,辞去帮主之位,扬长而去。

后来他遇到了一生挚爱“阿朱”,但因寻找“带头大哥”而误杀了阿朱,无限的悔恨和自责充满了他的内心,此刻除了查出真相,他已然没有了生存的欲望。在带领阿紫北上治病的途中,萧峰帮助耶律洪基平定了叛乱,被封为辽国南院大王,那么,这个南院大王是个什么官职呢?权力有多大呢?这就要从辽国的历史中去分析。

辽国第一任皇帝耶律阿保机,他雄心勃勃,在草原上南征北战,终于统一了草原的各个部落,成为了草原之王,建立了兵强马壮的大辽,雄踞北方,虎视中原。此后在对宋的多年战争中,辽国一直占据着上风,压制着大宋,并占领燕云十六州,让大宋颜面无存。而“南院”就是在这个时期长生的,辽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哪里草木肥美他们就在哪里,他们也不会耕田种地,所以在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之后,统治者发现竟无人能够管理这块汉地,最后颁布了“本族治契丹,汉制待汉人”的政策,相当于现在的“一国两制”,北方的契丹族设立北院,南方的汉族则设立“南院”,两族分开治理,但不管是南院还是北院,它们都掌握着军队、政治和民务,相当于北宋的枢密院。

就小说来看,南院大王行政管辖范围是:燕云十六州、便西京道大同府一带和中京道大定府一带,整个辽国的农耕区域核心地带都在南院,可以说萧峰控制了大辽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济收入。辽国皇帝想要收服萧峰,让他坐镇南院,俟机进讨中原,到时候他萧峰就是辽军南征的第一统帅,可见耶律洪基对萧峰是很器重的,对他抱有莫大的希望,有了他,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不过,历史上的“南院大王”权利并非这么大,要不然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每个皇帝都不傻,他们也知道权利的平衡,所以南院大王的权利都被底下的几个司部给分割了,还要受到北丞相府和北院枢密使的节制。


文化百说


938年,石敬瑭在灭掉后唐后,依照约定将燕云十六州割让于契丹(辽国)。由此,随着辽国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得到了广阔的原属汉人疆土的燕云十六州后,该如何去统治这辽阔且多民族的国家,则就成为了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当时的辽太宗来说,靺鞨族、奚族、党项族等这些民族对于辽国来说威胁都不大,没必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管理,因为即使他们反,辽国也能够轻松镇压,但唯独一个民族例外,那就是汉族。对于契丹族来说,汉族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过于庞大(据孟古托力先生考证,截止至天庆四年(1114年),辽总人口为840万,其中契丹人150万,占据18%,汉人330万,占据39%。由此可见,当时辽地汉人的数量是远高于契丹人的),而且中原也存在着诸多汉人王朝,一旦其境内所属的汉族百姓与中原汉家王朝里应外合,这对于辽国来说绝对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由此,为了安抚辽国境内的这些汉人,同时也为了稳固辽国对于原属汉人的疆土的统治,辽太宗遂确立了“因俗而治”(类似于现在的“一国两制”)的统治政策,推行“蕃汉分治”的基本国策,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对于所占的汉人疆土的治理,辽国在政治体制、典章礼仪、法律制度、选官机制等诸多方面一概遵循汉制。



如在“典章礼仪”上,辽国皇帝登基时就采用了两套仪式,一套即契丹本民族传统的“柴册礼”,而另一套则就是模仿中原汉家皇帝登基是所举行的“大册礼”。亦如在法律制度上,时神册六年(921年),辽太祖就下诏:“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仍置钟院以达民冤”,在当时契丹人犯法,依据契丹法,由警巡院使审理;汉人犯法,依据汉律,由所在州县官审理。再如在选官制度上,辽代亦采用两种方法,北面官通过世选(类似于汉人的“世卿世禄”制)进行补充,而南面官则通过科举来选任。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简单的介绍,因题主想问的是“南院大王”这个官职是干嘛的,而这个就需要好好说说辽代的政治体制了。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详细的说下辽代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个,我们才能理解“南院大王”这个官职的含义和职权。



在政治体制上,辽国在中央和地方上皆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在中央上,辽代采用南北面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而之所以会这样称呼,是因他们的办公地点分别在皇帝帐殿的南面和北面。

据《辽史·百官志》所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税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北面官署掌契丹政事,管理皇帝行宫、契丹部落及属国等事务;南面官署掌汉人事务,管理燕云十六州汉人聚居地的行政、赋税和军备后勤等事务。



其中北面官署下设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北面部族官、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北面军官、北面边防官、北面行军官、北面属国官等。在这其中,尤以北面朝官最为重要,其所属的契丹北枢密院(掌军政)、契丹南枢密院(掌民政)、南北宰相府(协助契丹南北枢密院处理军政事务)、南北大王院(掌本部族军政事务)、宣徽南北院(掌南北院御前供奉、当差之事)、大于越府(无职掌,史载:“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类似三公)、大惕隐司(掌皇族政教事务)、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敌烈麻都司(掌礼仪)、文班司、阿札割只等皆为辽国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再是南面官署下设南面朝官、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财赋官、南面军官、南面边防官等。在这之中,同北面官一样,尤以南面朝官最为重要,其所属三师府、三公府、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国史院、国子监、东宫三师府等皆为辽国在汉地所设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行政机构。



而在地方上,辽代也有两个并行的系统,即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北方诸部族实行部族制,燕云十六州汉人聚居地则沿袭汉家王朝的行政体系,实行州县制,其中州根据其大小和位置的重要程度,分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使五级。

总得说,辽国所设置的南北面官制,其特点就是“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在简单介绍了辽国的南北官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题主所问的“南院大王”这个官职。

南院大王,属北面官署中的北面朝官,是南大王院的最高长官。《辽史·百官志》载:“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简单的说,在辽国,南大王院类似于中原王朝的户部,《辽史》对于他的职责描述的很简洁,就是一句“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大意就是执掌本部族的军政事务。



南院大王的前身是六院部夷离堇。天赞元年(922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惧怕迭刺部过于强大,日后难以控制,遂将其为五院、六院两部,各设夷离堇以统之。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将“夷离堇”更名为大王,其中五院部夷离堇为北院大王,而六院部夷离堇则就是南院大王。辽时,南院大王就是总览辖懒、阿速、斡纳拔、斡纳阿剌等四石烈(类似于中原王朝的乡)的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首先是军政,南院大王所掌的主要军务无疑就是“镇南境”,也就是针对宋朝。辽时,在辽廷“守卫四方”的布防格局中,南院大王所掌的六院部军队是负责正面硬抗宋军的绝对主力部队,是辽国精锐中的精锐。与宋朝无战事时,南院大王与北院大王一起负责防范宋朝的入侵,而一旦与宋朝发生战事,南院大王与北院大王所率南院、北院军队则就是进攻宋军的主力部队。



再是民政,南院大王所掌民政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本院部民的户籍管理,刚才我们也说了,由六院部部民所组成的军队是辽国精锐中的精锐,而在当时,辽国征调士兵是以户口为基础,就是说辽国能抽调多少六院部部民为兵,这取决与六院部户口的多少,而这也就是说六院部的户口多少就决定着辽国军队实力的强弱。由此,当时南院大王在民政事务上,他首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增加六院部的人口,同时尽量查清的六院部的户口的准确数量,以此来增加辽国的军事力量。

二是发展本院的畜牧业。畜牧业是辽代最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时辽太祖开国时,就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群牧制度,此后辽国皇帝都十分重视本国畜牧业的发展,辽国也先后在燕京以北,上京、中京地区,西京地区设立牧场,然后派契丹族部落前往放牧。而在当时,南院大王所掌的六院部就亦有放牧的职责,在没有战事时,六院部需要听从辽廷的吩咐,前往某个牧场进行放牧,时燕云以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等都有六院部部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身影。而南院大王的职责就是组织、督促、核查朝廷下达给本院部众的畜牧业生产任务。



总得说,南院大王的职权是比较大的,作为辽国最精锐的六院部军队的直接领导者,同时也是契丹族部落中最强大的六院部的管理,在辽国那个主要还是以部落为统治基础的国家,南院大王职权之高,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当然,南院大王虽名为大王,但其地位、职权相比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北府左右宰相、南府左右宰相,还是在他们之下的。而且辽国最高军政机构却是南北枢密院、南北宰相府,而非南北大王院。


澳古说历史


南院大王是辽国官名,属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马。辽太祖分契丹迭刺部为五院部与六院部,辽太宗会同元年,改两院部夷离堇为两大王院,称北大王院与南大王院。南大王院官署长官称南院大王,下设有南大王院知事、南院太师、南院太保、南院司徒、南院司空等。

真正的南院大王,是契丹核心内四部之外的、南六部大王府的职事官。属于核心军事行政领导层,但还远远达不到契丹二号人物的高度。且不说并列的各大王府,就是排在前面的也至少有中央南北枢密使、南北丞相。

实际历史上的南院大王虽然也算一个核心领导层,却远远达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漫步Oo753


南院大王,辽官名。属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马

萧峰,父亲萧远山是萧太后的亲兵总教头。萧峰是辽国大臣,南院大王,武艺高强,英勇过人。耶律洪基即位后,随耶律洪基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建立辽国以后,耶律阿保机将军政分离进行改革,所以设立了南大王院和北大王院。北大王院主要处理辽国内部的事情。而南大王院主要管理军事力量,搁到现在其实就是司令部

契丹由部落联盟发展成国家,保留了不少部落传统。契丹兴起时有20部,最终发展成48部,核心的4部是契丹皇族;其他四大部是:南院大王府(六部)、北院大王府(五部)、乙室王府、奚王府,四部都设立大王府。南院大王,是契丹核心内四部之外的、四大部之一的、南六部大王府的职事官,属于核心军事行政领导层,但远远不是契丹二号人物,他与各大王府平级,排在中央南北枢密使、南北丞相后面。在当时,南院大王主要管理“幽云十六州”一带的汉人地区。而萧峰担任的南院大王其实就是辽国的总司令,因为他武功高强,能征善战,让他做南院大王目的就是为了侵略宋朝





s大番茄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被耶律洪基任命为南院大王,这个萧峰在辽史辽道宗篇里没找到,耶律洪基任命的“南院大王”里也没有“萧峰”其人,而辽国封王和南北院大王大都是皇姓耶律,契丹萧氏属外戚姓,封王的很少,当然辽外姓也有封王的。

辽道宗时期,辽廷中的两个大事件,一个就是,耶律洪基九年的皇太叔“重元之乱”,被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和北院知枢密事“耶律乙辛”等卫卒数千人平定,重元的儿子“涅鲁古”被任官职为详稳,名阿厮的和一个叫“苏”的护卫射死,重元逃亡大漠。

一个就是“耶律乙辛”和护卫太保“查剌”诬陷太子“耶律浚”谋反自立,最终太子被废为庶人,耶律乙辛派人就把废太子“耶律浚”给杀了。

要说南院大王在辽国有多大权力,这个职位在《辽史》四十五卷里记载,就是相当于“三省六部”的户部,主管军民政,也就是说主抓经济民生,军饷、赋税等等。


夏有凉风61


辽国施行的是双线管制法。

契丹在耶律阿保机及太宗管理下,分各部为北大王院与南大王院,北王是中枢体系,专门处理契丹内部事务,南王专门处理对外事务,最重要的是军事力量。

正常情况下,南北大王都处理契丹事务,属北面官体制,而南院大王的驻地在南京析津府,管辖六院部而非汉地事务。

所以,最初的南院大王相当于掌握重要军事力量及契丹部族的片区总督,后期南大王院直属枢密院,北南两个大王实际成为户部尚书。1118年,南大王院被废除。

所以小说中说乔峰任南院大王,管辖幽云十六州是错误的。因为南院大王虽然也驻于燕京,但不管汉地事务。


四川達州


豆子来回答。《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为辽国南院大王,给人感觉好像仅次于辽国皇帝,地位尊崇。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辽国官制体系,看金庸错误

《辽史·百官志一》: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翻译过来就是,辽国官制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北面官主要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主要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

因此,金庸老爷子就相当然的认为,南院大王就是南面官之首,总领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辽国南部广大疆域的军政、民事,还派了一位南枢密使耶律莫哥辅佐萧峰。

但在真实的辽国官制里,南北面官的最高行政机构为南北枢密院,长官为南北枢密使,统领兵马军政,北枢密使高于南枢密使。南北枢密院又下设南北宰相府。其中,北宰相府下设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

所以,南院大王与最高长官枢密使之间,差着两级。而且南院大王隶属北面官,并不是南面官中的官职。

金庸老爷子完全搞错了,小说中辅佐萧峰的南枢密使耶律莫哥,才是南面官中的最高职位。

而且,在北面官系统中,里还有一个统领百官的“大于越”,高于北枢密使。所以萧峰的南院大王,按照中原王朝官制,也就差不多三四品官的样子。

南院大王的由来

在契丹建辽之前,草原上主要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以迭剌部、乙室部最强。后迭剌部归于北枢密院下的北宰相府,乙室部归于南枢密院下的南宰相府。

辽太宗元年,耶律阿保机因迭剌部强大难治,又强行将其拆分为南北院,称“大王”,依旧在北宰相府治下。

所以,南院大王的本质是管理北方草原部落事务的官员,与金老爷子认为的管理辽国南部汉人,南辕北辙。

萧峰的原型

说完了“南院大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再看看萧峰在辽国历史上的原型。

小说中,萧峰因助义兄耶律洪基平叛,获封“南院大王”。这一情节,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史称“皇太叔之乱”。

1063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外出狩猎,皇太叔耶律重元起兵叛乱(小说中也是这个人物),南枢密使耶律仁先力挽狂澜,将叛乱扑灭,居功至伟,被辽道宗进封为宋王、北枢密使。

另外,在平乱过程中,北院大王麾下有位名叫萧塔剌的将领,最先率兵勤王,立功颇多。

可见,金老爷子笔下的萧峰,应该是以耶律仁先与萧塔剌二人为原型的。

现在很多自媒体说辽国历史上也有位萧峰,其父也叫萧远山,是萧太后的亲兵总教头。萧峰则官拜南院大王,武艺高强,英勇过人。随辽道宗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我就呵呵了,这些人是真敢写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