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心学精华(一)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相对于古人对其的高度的评价,今人对他的了解还是相当不够。

  • 他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而其余两位则是妇孺皆知。
  • 他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
  • 他是公认的明代第一人,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阳明。
  • 他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徐阶、张居正、曾国藩、胡林翼、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榜样,曾国藩学他的兵法打仗,蒋介石更堪称他的最铁的粉丝,曾言:“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并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修建别墅,作为自己常去的官邸之一。
  • 他的思想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可以说是王学推动了日本近代崛起,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诸位豪杰异士,皆由王学为其先导。
  • 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心学精华(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1.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心学精华(一)


6.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心学精华(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