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就是对自己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智慧,就是对自己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1

人人皆求智慧。

没有智慧的认知,什么事也干不成的。聪明人和普通人比起来,方方面面都大不一样。

有的人看一遍就能背,看一眼就会做,仿佛一切都是天生的。

和他一起学习、做事,你得活活气死。

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出来的难题,他可能三分钟就搞定了。

就平常人而言,有一份聪明才智,就有了一份建功立业的保障,就有了一份出人头地的可能。

在学习、做人、做事时,能有一点点的智慧,也是极好的,一辈子吃喝也许都不愁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却一事无成。如杨康、欧阳克,最后不都死得很惨吗?

有的人,看起来十分愚笨,却终成大家、功成名就。如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因此,智慧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说的很聪明吗?

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2

孔老师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老师教人,因材施教,既讲契机,又要契理。

用大家理解的话说,见什么学生、什么资质,就讲什么道理。

同一个问题,跟张三讲的是一套,见到李四就换一个讲法。

这是最高明的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教育,千篇一律,死板硬套,处处都是标准答案至上,不知变通,把好好的道理讲成枯燥无味的教条,硬生生地使很多人失去了探究学问的兴趣。

真是罪过。

但要明白的是,无论怎么讲,孔老师都是十分契理的,都是正确的。

什么是智呢?孔老师说,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你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意思看起来浅显,但真的理解并做到这一点的可不多。

反而,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偏偏冒充知道,这样的人太多了。

为什么这样就没有智慧了呢?

知道的说不知道,态度上就十分消极。凡事一问三不知,这样的人,什么事都办不在。聪明又有什么用?

不知道的偏说知道,这不仅仅会把事办错、办砸,还会助长骄慢之心——你的学问事业一定不会再进步了。

你见到几个喜欢吹牛的人受人尊敬了?

千万不要以为文意浅显,把这句话小看了。

3

对于这句话,也有人认为没有这么简单,还有另外一种理解。

小时候,我也常听到长辈们讲这样的话: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永远是不知道的。

不好好琢磨,这话还真有点象绕口令。

我们换个说法:成功者总有成功的理由,失败者总有失败的原因。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富翁,但身体很差,天天求上帝给自己一个好身体。有一个乞丐,身无分文,但身体很好,他天天求上帝保佑自己能发财。

上帝真被他们俩求来了,于是找他们两个商量:你们俩把健康、财富互相换一换。

他们同意了。

于是富翁有了好身体,但钱没了;乞丐有了亿万家产,但身体变得很差了。

三年后,上帝又来回访他们,结果发现:富翁失去财富后,天天想办法赚钱,很快又成为亿万富翁,但不会休息,身体又变差了。

乞丐有了家产后,很会保养自己的身体,健康完全恢复了,但不知道如何理财,又败光了自己的财产。

这不是神话。

现实中,有的人中了头彩,几年后就身无分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知道的人,不用他人劝说,他就是知道。

不知道的人,你天天劝说他,也没什么用,他永远不会知道。不然,世上就不会有“对牛弹琴”这一词了。

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智慧。

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4

说到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分析一下。

前面讲到的,“知之为知之”,不仅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知道的,不能隐瞒,要真诚相待。

但古人在“大智若愚”的说法,什么都知道,但看起来象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这还能算“知之为知之”吗?

其实,大智若愚是教人不要把聪明写在脸上,不要处处装个很厉害的样子。做人要朴诚、低调、本色,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处处显摆,那种人至高也不高的。

大智若愚,讲的是一种做人方式、方法,是做给别人看的,有谦卑待人的含意在。

知之为知之,讲的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是一种真正的学问之道,不仅是指处事、也指待人。

何为智慧?把自己知道的仁者爱人的大道理,劝人为善的理念,与好学者分享,就是最大的智慧。

对于自己不清楚的,认知很正确,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就能提升自己智慧。

做到了这一点,别人不觉得你在显摆,而且觉得你实在又真诚,甚至有点愚的样子,这种人就很不简单。

如果,能朝这个方向前进,就一定能跳出“不知道的永远不知道”这个陷阱,这才是真正增长智慧的路子。

如果,你看了,还不懂,你就是“不知为不知”了,我也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