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玉非玉的漢白玉,石料界無“石”可撼動的帝王石

走進故宮的午門,跨過金水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寬闊宏大的殿前廣場。廣場盡頭,便是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的中國現存最大木結構殿宇—太和殿。太和殿彷彿一位巨人,在天地間俯首,用兩條臂膀,高高舉起了這片氣勢恢宏的建築。與身後的中和殿、保和殿一起,共同組成了全世界為之瞠目的華麗宮殿群。作為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的地位不言而喻,在近600年的時光裡幾經風雨,而支撐三大殿宏偉氣勢的便是由漢白玉建造的三層臺基。

大理岩的名字據說來自雲南大理,但出產這種岩石的卻不僅僅是在大理,建造故宮宮殿基座和欄杆的漢白玉就是從北京西郊的房山開採的。自古以來,溫潤潔白的漢白玉就屬於名貴石材。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燕國人就在北京周邊的山上無意間發現了這種“玉石”,通透又潔白,陽光下還帶著一層晶瑩的光澤。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細看石頭表面,竟然還隱藏有獨特花紋的紋路,神似膚色白皙的美人流汗時的印記,於是大理岩便由此得名“汗白玉”。

似玉非玉的漢白玉,石料界無“石”可撼動的帝王石

天壇外圍的三座類似牌坊的欞星門,即“通天的門”,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是古人劃分出祭壇內外天人之間的界限

而到了漢朝時,“汗白玉”聲名遠播。由於它質地溫潤細膩,易於雕刻,深受皇家貴胄的喜愛。當時,上層人士彰顯身份的標誌之一,就是用“汗白玉”打造棺材。當然,如果家裡的亭臺樓閣都是“汗白玉”雕琢而成,那就更氣派了。所以從漢代開始,這種帶著“汗漬”的白色石頭,在建築領域作為名貴材料登場。隨著時間流逝,漢代以後的各路包工頭沒怎麼留心“汗跡”,只知道這種名貴石料是從漢朝開始盛行的,於是“漢”漸漸取代了“汗”,流傳下來便成為今天的“漢白玉”。

似玉非玉的漢白玉,石料界無“石”可撼動的帝王石

漢白玉是一種白色的大理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屬於石灰岩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大理岩的一種

從礦物學上看,漢白玉屬於一種白色的大理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在自然界,大理岩既不是由岩漿直接造就,也不是單純在風、水作用下沉積,而是兩者結合的產物。或者說,它們是由脆弱的石灰岩經過“變質”而來。即當沉積在地殼中的石灰岩,隨著火山運動,會有熾熱的岩漿沿著裂縫侵入,使岩層周圍的溫度陡然上升。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迫使石灰岩內部發生變質,構成石灰岩的小顆粒—方解石,會發生溶解並再次結晶,形成具有三組“解理”的更大方解石顆粒,它們組成的新岩石就是大理岩。而漢白玉的花紋,則是岩石的條帶狀構造,由一定條件下礦物所含物質發生“置換反應”造成。

似玉非玉的漢白玉,石料界無“石”可撼動的帝王石

構成漢白玉的方解石,作為一種碳酸鈣礦物,是最常見的天然碳酸鈣。

方解石顆粒經歷的這個“置換反應”叫做“重結晶”,之後形成的新顆粒不僅變大了,而且形狀更規則、體積更一致,它們組成的大理岩相比原先的石灰岩已經脫胎換骨,無論堅實程度,還是外觀色澤都大大提升。而參與這個“變質”作用的方解石,作為一種碳酸鈣礦物,是自然界最常見的天然碳酸鈣,是地球最重要的造巖礦石,佔地殼總質量40%以上,種類更是異常豐富,不低於200種,比如石灰岩和大理石都是由方解石組成。

似玉非玉的漢白玉,石料界無“石”可撼動的帝王石

大理岩家族雖然還有云南白大理石。四川蜀白玉,但漢白玉的“帝王石材”屬性賦予的價值至今無石撼動

在方解石構成的大理岩家族中,白色的品種除了房山的漢白玉外,還有云南的白大理石、四川的蜀白玉,而且儘管漢白玉在光澤和紋理上比較獨特,但若非有專業知識儲備,只看表面很難與其他地區的大理石區分開來。當然也有很多大理石並非是白色,而是以繽紛的色彩、獨特的花紋受到人們喜愛。不過,作為石料界帝王標配的漢白玉,儘管時代更迭,但在建築領域的地位至今無“石”能夠撼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