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变化的史不变的历


张居正的结局在于他太强势,张居正,李太后,冯宝三个人基本吧万历架空了。张居正在位时,万历虽名义上是皇上,但是根本掌握不了朝局,这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而恰好张居正是忠臣,加上李太后力保张居正,万历一点办法都没有,记得《万历十五年》里看到过,万历最恨的就是张居正,加上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很多人都是反对改革的,所以张居正一死,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部被废除,张家也被抄家,当时万历给李太后的理由是有人诬告张居正贪污,但是抄完家,却什么都没发现!

至于想没想到,肯定想到了,在他临死前,明显加快了改革的力度,想在他死前,把能做的都做好,就像秦朝的商鞅一样,商君虽死,其政未费,但是张居正远远低估了万历的怨恨,他死后,一条鞭法全部被废除,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倚楼饮雨


张居正是两代帝师(明穆宗和明神宗),是明穆宗的托孤大臣,辅佐万历十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然而张居正死后仅两年后就遭到了万历清算,生前所授荣誉一并剥夺,抄其家产收入宫中,家人被流放,本人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张居正死后如此待遇呢?

其实有些原因生前就埋下了。

首先,张居正对万历严苛的教育

万历即位仅9岁,张居正既是老师,也是第一辅正大臣,张居正教育万历要效法圣贤,遵循古制,宫中的一切开支用度都要节约,甚至在万历成婚后还以圣贤说教,干预万历的生活,这让万历很是不满。张居正出于一片忠心,换来的是一颗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不断发芽成长。

另外,他妈李太后对万历也要求甚严,甚至在得知万历滥刑宫女后,想效仿霍光废了万历,这着实让万历吓得不清,最终这账算在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言传身教不一致

张居正动辄用圣贤理论给万历上课,但自己做的并不好,为了打击政敌,他为了得到冯保的支持,送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金银二十多万两,远超他的俸禄。在老家江陵建豪宅,在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用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就是一座活动的宫殿,里面吃、喝、拉、撒、睡、观景、美女一应俱全,浩浩荡荡奔向千里外的老家。

如此高调炫耀,让平时听惯满口仁义节俭的万历会怎么想,仇恨的种子开花长叶了。

张居正死,群臣弹劲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亡,张居正时代结束了。在张居正当政时,由于改革,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如考成法,损害了许多官吏利益,一条鞭法,损害了大地主官僚利益,他们开始弹劾张居正,群臣攻击,使万历内心仇恨的种子最终结出了恶果。

一个兢兢业业的忠臣,一个勤勉的老师,最终被自己所忠心的领导、所倾心的学生清算,令人深思!


金乌木木


大明最后的领导人崇祯皇帝即位时,大明已经千疮百孔,几乎名存实亡,那些曾经反对过张居正变法的人,终于明白了他变法的好处,感叹道:“若张居正还活着,明朝也不至于此”,世间再无张居正,懂的已是千帆过。就是这样一位对明朝有着巨大贡献甚至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终为何死后落得个抄家的下场呢?请往下看。

张居正的诞生,对明朝来讲是幸运的,通过他的变法,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散发了些许生机,使得明王朝的灭亡时间延缓了六十多年,在今天看来,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大改革家。改革期间,一手打造了“万历新政”,这场新政涉及到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改革力度相当大,而且改革效果十分明显。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官员考核制度,很大程度提高了当朝官员的行政能力。经济上,张居正最突出的就是“一条鞭”法律,有效的缓和了土地与百姓的矛盾,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稳定的增长。军事上,注重人才的提拔,涌现出了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军事人才,稳定了边疆,就是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大明朝才得以延续。就是这样一个人下场却非常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得罪了同事

历史上变法改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失败的例子很多,明朝对于贪污腐败抓的很严,但越严,腐败就越多,作为改革的总指挥,张居正表现的很坚决,对于贪污腐败,阻碍变法的人,罢黜官职或者下狱,强硬态度使得他得罪了大批的当权者,抄家抄来的钱财合计四百万两黄金以上,粮食够全国人民吃上十年的,这些人恨透了他,他活着的时候因为害怕他的权利,很多人不敢妄动,反而是死了之后,那些曾经被他得罪的人纷纷指责,一来二去让年少的万历皇帝加深了对张居正的仇恨。

二、与皇帝之间的嫌隙

功高盖主,历史上很多功高盖主的人最后都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比如韩信、徐达、蓝玉等。

当皇帝觉得自己的威望被别人超越的时候,可想而知自己心里啥滋味,况且张居正当时相当于明朝的实际统治者一样。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从小就对万历很严厉,这样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就对张居正很反感,在万里眼里,张居正就是一个谋朝篡位之徒,实际的权利并不掌握在万里手中。而且当时还有官员拍张居正马屁,意思张居正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人,以上可以肯定,万历心里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贪污腐败

作为朝廷支柱,在惩治腐败的同时自己却没有管好自己的腰包,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变法很成功,为国家做了大贡献,但一旦涉及到统治者的利益,还是一样会死的很难看,据说,从他家里搜出黄金数万两,白银十余万两,父债子偿,爹死了,儿子遭殃,所有贪污的罪名全数落在他儿子头上,被刑讯逼供致死,妻子毁容,其余几十口人基本饿死殆尽。

四、和皇太后的关系不清不楚

民间有传闻说有一个书生经常被张居正嘲笑,心生怨怼,无意间听到了张居正和太后的事,便写了一副对联,对联的上半句,正是张居正嘲笑艾自修的时候写的,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聪明的艾自修做出下联回应“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后来就传到了皇帝哪里去,皇帝自然是恼怒不已,这就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这件事情虽然没有成为张居正的罪名,但是皇帝不可能就此放任不管,也是造成张居正后果地一个原因吧。

张居正这一辈子,虽然有很多缺点,贪污腐败,狂妄自大,喜好美色,但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光辉,他的一系列改革拯救了即将崩塌的大明朝,明朝会提早几十年走下坡路的,他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瞬繁华落尽


1582年,58岁的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下令抄家,收回了他的谥号文忠,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在湖北老家的家人有被饿死的,也有被流放的,后来在一批正直官员的强烈要求下,才终止了进一步的清算和徘徊。

张居正年轻时就比较聪明,科举之路一帆风顺,后来的仕途也同样如此。熟读史书的张居正,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有被清算的一天吗?

汉朝的权臣霍光生前荣华富贵、权倾朝野,在此后也遭到了清算。明神宗少年时,因为贪玩儿受到母亲李太后的惩罚。李太后就罚他读《霍光传》,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有可能会被废掉”。

唐朝的郭子仪生前也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晚年非常谨小慎微,一点都不敢居功自傲,最后才换来了一个善终。在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功臣并不多,被卸磨杀驴的比比皆是。

对这一点张居正不可能看不透,他唯一没有猜到的,就是自己死的太早。58岁就去世了,让他没有时间安排身后事。尽管他也曾经上书请求退休,但明神宗并没有同意,张居正个人也没有坚持,很有可能就是装装样子。

另外一点就是张居正这个人过于自信,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张居正一生过于顺利,很容易自信过度,相信一切事情都尽在掌握。

像张居正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很容易在身边大臣的马屁声中飘飘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正是出自于这样的原因,张居正过寿寺的对联才敢如此放肆,把自己放在皇帝之上。

张居正以帝师自居,对小皇帝的管教过严。张居正本身操守也有问题,并不是一个经得住调查和考验的人。小皇帝要掌握朝政,自然要打倒张居正。

其实张居正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之上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不管你手中掌握多大的权力,都有退休的一天。思进思退思危,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的评估这三点,否则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新知传习阁


张居正是压根儿没有想到会被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清算的。

一、张居正自以为对大明是建立了不朽功勋的。

张居正执政后大兴改革,措施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曰一条鞭法。原来各地百姓交税,交的是实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不便调用。如江浙收上来一大堆粮食,京城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听说西北缺粮,运吧,粮价还不够运输费。不折腾吧,只能放在官仓里喂老鼠。各地交的,除了粮,还有各种土特产、中药材,却没有多少银两,这些杂碎放京城还要占地方,仓费,遇上打仗,又不能把这些当军饷,让士兵改行经商卖了再充军费。大大小小的官员,要发薪水,又不能用这些杂碎充薪水。张居正通改收银子。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官员们对百姓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二曰考成法。说白了就是对各级官员考勤,奖勤罚懒。这样一来,官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百姓官员都有了工作积极性,囯家就大发了!到张居正死时,国家余粮余钱可用十年。军事上,用李成梁守辽东,戚继光守蓟州,宣府、大同边界边民忙着做生意,也消停了。水利上,继续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黄河。老潘两招,一招“收紧河道,借水把河底泥沙冲走,所谓“水流沙中,沙随水去";另一招“滚水坝",就是分洪。两招一来,黄河不再为患。这样就囯泰民安了!

二、张居正尽管有本事,有脾气,但从没有上位的非分之想,他自以为是大明的忠臣。

张居正专权、狂妄,此言不虚。他当大明首辅时,牛逼得很,他常对人说:我非相,而是摄政。他公然在家中挂上这样的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他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政治上结盟。冯保以他的意见为意见,成了张居正的影子。说白了,张居正掌握了票拟权,即掌控了朝政。

三、他以为他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皇帝尽力培养,师生情同父子。

张居正天天改革这么忙,还忙里偷闲,专门编了《帝鉴图说》来作为帝王教材,对万历悉心培育。尽管他这个老师是个严师,他以为严师出高徒,学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万历对居正也极为尊敬。上朝时,夏天安排两人给居正扇扇子;冬天时,脚底下总有一块铺好的毡布保暖。学生如此尊师,怎会在老师死后清算?

三、他知道高处不胜寒,他也曾有激流勇退的想法,只是李太后太欣赏居正了,多次挽留,居正并不以为万历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万历玩韬光养晦,秋后算帐,多半是因为李太后太自私,太爱儿子。

万历十六七岁了,和太监斗个蛐蛐,喝个小酒,喝醉了发点酒风,叫太监喝歌,太监没唱,万历揍了他一顿,还割了他一束头发,特务太监冯保报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自己训通儿子一也就罢了,偏偏自充有文化,拿出了《霍光传》,让万历去自学。这一学,师父张居正在万历的眼里就是第二个霍光,师生友谊的小舟说翻就翻了!

这些,张居正未必知道。

居正以为:万历尽管已经成年,但政治上仍不成熟,你老妈留我再多干几年,我就再多摄政几年,一来实施自己富国强民的政治抱负,二来也替老朱家多赚些家产,顺手也为自己的子孙赚点小银子。反正我又不想抢你们家的皇位!问心无愧。

四、张居正自己也腐败,但他以为他这种最高规格的官员腐败只要不过份,是无伤大雅的,他以为只捞银子,学生皇帝是不会计较这个小节的!

神仙不贪财,香火哪里来?当官不贪财,银子哪里来?居正作为大明的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执政这么多年下来,抄家时家中银子就区区十万两,腐败真不算严重!至于他乘坐的32人抬的大轿,从北京到荆州他以为拉风是拉风了一点,但这也是工作需要。

五、张居正以为死后,内阁官员及六部官员,不会为难于他及家人。

作为一流的政治家,张居正绝不幼稚。他选定的助手、次辅张四维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多年在居正手下,张四维像哈巴狗一样温顺。居正和内阁成员申时行关系也融洽。居正作为多年的首辅,在朝中极有影响、极有势力。加之有掌印太监冯保这个铁杆盟友相助。张居正以为他死后被清算的可能性是零。

他没想到张四维是他的政敌、前首辅高拱的亲信。万历对老师的严厉专权不满,张四维趁居正死了,替高拱报仇。皇帝、首辅两人联手整他及家人,这是张居正生前没有想到的!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万历时期的宰相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以算得上是明朝中最为出众的官员了,依靠自身之力,改变吏治,改革税法,将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明朝再次续命,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改革也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张居正自身的命运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时张居正能够把持朝政推行改革,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在后宫之中,有同盟者冯保,冯保是一个大太监,因为当时在明朝阉党是有非常大的权力的,而冯保与张居正结盟,助他控制朝政,使他在改革中减少了阻力,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宫中的冯保也独木难支,开始受到他人的弹劾,最后随着冯保的失败,万历皇帝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张居正之前的一系列改革也会飞破灭,他的后代也牵扯其中,一代名相死后却落得家破人亡。

冯保被皇帝发配去南京,已经没有人注意他了,而张居正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在他当政期间,破坏了非常多人的利益,现在张居正已死,他的同盟者冯保也发配到南京,没有后顾之忧的大臣们,疯狂的弹劾张居正,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酝酿已久的反攻倒算,虽然当时的万历皇帝不想把事做得太绝,希望清除张居正在朝中的影响,自己亲政就可以,但是现在却已经不受他的控制,遭到张居正打压的官员誓死不休,任何事都能够找出方法来进行弹劾。

面对满朝文武官员弹劾,万历皇帝开始改口,他将之前封给张居正的名号全部收回,并且将张居正的儿子,在朝中做官的亲属全部发配回家,并且随意的抓张居正生前好友门客严刑逼供,让他们交代张居正的罪状,当时有人造谣,说张居正抄辽王府得到无数财宝,都送到了张府,没有上缴国库。当时的万历皇帝非常爱财,别的可能没有兴趣,但是一听说无数财宝运到了张家,他马上下令对张居正进行抄家,万历皇帝油门踩得过急,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如果张居正都能被抄家,其他的官员更是害怕,为此他们又赶紧上书反对皇帝开随便抄家的先河,朝廷之上又有一波,为张居正申冤求情的奏折,成为一道奇观。

但是已经被金钱迷了双眼的万历皇帝却不听劝告,派人不光抄了张居正的老家,还将他在北京府第占为己有,做官清白的张居正,家中怎么会有巨额财产,因此抄家的队伍在张府没有找到财宝,但是什么都没有的话,无法向皇帝交代,只能抓起张居正的家人,严刑拷打,询问他们财宝的下落,到最后对张居正抄家的案子也只能不了了之。万历皇帝在没有得到钱财,对张居正进行了最后的清算,将他的子孙后代,一律发配充军,并且废除张居正改革制度。有人会问之前万历皇帝对待张居正,如同父亲一般尊敬,为何在他死后短短的时间内就要这样对待他,在野史中记载,张居正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有私情,但张居正在世时,万历不能发作?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对张居正进行迫害,以解心中怨气。

张居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他想要发挥自己的中兴作用,挽救明大明王朝的颓势,但是还没有彻底完成却去世了,导致自己的改革虎头蛇尾,没有很好的执行下来,没有挽救衰落的明朝,不久之后,明朝就被清朝所取代。实在是太可惜了。


徐小枫X


不管他想到想不到。看看他做了什么。

对皇帝:

1. 严师教育夺了皇帝的童年;

2. 为政十年掌了皇帝的大权;

3. 罪己诏下拂了皇帝的颜面;

4. 管理金库减了皇帝的用钱;

5. 死后事发毁了皇帝的信念。

对地主官僚:

1. 考成法折腾小吏小员;

2. 一条鞭法/丈量土地动了地主官僚的收入来源;

3. 喜欢闹腾的扔到队伍边缘;

4. 喜欢叫唤的统统流放谪贬;

5. 有清名的敬而离远;

6. 能干事的灰头土脸;

7. 一个办公室的终于看到接班曙光,夺情导致丁忧得免。

内连冯公公,外结戚定远。

非相乃摄,三十二人巨辇。



路人小丁


大家好!我是探秘追踪。

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张居正做了什么。二是张居正触犯了谁的利益。三是他考虑到会被清算吗。

 

第一张居正做了什么。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改革家,正是他积极推行的一些列改革措施,让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续。

一是整顿吏治。他推行“考成法”,明确各级官员职责,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为后续的改革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创造了行政条件。

二是清丈田地。打击了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促进了明朝田赋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是改革赋税。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简化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一条鞭法”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也缓和了阶级矛盾。清雍正王朝“摊丁入亩”就是对“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

四是军事上,启用戚继光、李成梁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和繁荣。

张居正还特别节俭,教导皇上节省御用开支。曾据理力争阻止万历帝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劝阻皇上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

第二,张居正触犯了谁的利益。

首先,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大部分保守派的利益。保守派奉行祖宗之法不可变来阻挠改革。为了使改革措施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以强权来推进。流放打击顽固派,则进一步恶化了双方矛盾。

其次是触犯了权贵的利益。不管是清丈田亩还是赋税合一都是沉重打击权贵利益。当时就遭到权贵的极力反对。

第三是触犯了皇权。李太后、张居正、冯宝组成的“铁三角”,对于幼年的万历皇帝来说是最可靠的政治伙伴。但是随着万历的逐步长大,他不愿再任人摆布。就算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他也一百个不乐意。当他几个不成熟的主张被否决后,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形成了深刻的皇权旁落的错觉。无奈“铁三角”太稳固,他只能隐忍不发,等待时机。

第三,张居正考虑到会被清算吗。

张居正会考虑到自己死后会遭到反对派反扑的。为了维护他的改革大业,他还是寄希望年轻的万历皇帝能够巩固“万历新政”。因为他一生鞠躬尽瘁维护的就是大明江山,就是万历皇帝的社稷。所以说他没想到遭到万历皇帝的彻底清算。

至于万历清算张居正的动机。一是向朝臣表达皇权不容挑战的权威,即使自己的恩师、为自己开创“万历新政”的千古名臣也不行。二是年轻的万历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也没有张居正高瞻远瞩的政治视觉以及对朝政的把控能力。当年商鞅遭车裂,但改革措施继续执行。而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全面废止。不得不可惜,大明王朝错失了最好的富国强兵的机会。





探秘追踪


1.张居正虽死,但是他在朝廷的影响依旧很大,万历想借清算张居正,消除他留下的影子,手握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整个帝国;

2.张居正的改革损害了太多士绅贵族的利益。在张居正死后,这些人都开始反击;

3.继任首辅张四维的巩固权势的需要,张四维与太后的父亲交好,与冯保有嫌隙,而张居正与冯保关系密切,张四维虽然是冯保提携过的,但他利用反张派的情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4.张居正本身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身后死考虑到也没办法改变。谁能预测将来,何况自己死后的事……


沙场第二层


张居正不仅是个聪明人,而是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有史以来排得上号的改革家。他的为人处事,以一联诗束概括比较合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当然,世上岂有完人!历史上多有谋国不谋身的人,商鞅、于谦等即如此。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重其历史作用和功绩,他为之奋斗的是否利于国计民生。至于生命的长短及死后荣哀,愚以为不甚重要。当然,这是我的浅薄认识,恳望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