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朝的国号是依据什么定的?例如唐,宋?

芬芳杜若


国号类似一个人的姓名,大多来源于地名,至少被历史承认的政权皆来自地名。

西周时代,一城即一国,因此国名、城名可以看作一体。现代好多城市在西周初年都是国。

秦国的国名是因为秦朝祖先非子被封于秦地,秦既是非子族人的国名,也是他们的氏。

现有地名,才有氏族名。

例如晋国(春秋)的第一位国君叔虞,周成王先封他到唐,因此他被称为唐叔虞,国名也是唐。

叔虞的儿子燮将晋都(一城即一国,都城也可看着国家)迁到晋水附近,于是改国名为晋。

其他国家的名字大多也是这么来的:地名决定国名(楚国例外)。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于是国号就是汉。

这个汉王来自义帝,而不是项羽,这要搞明白。

曹操为魏公、魏王,曹丕也是继任魏王,于是国名为魏。但曹操为何称魏?虽然魏王是刘协封的,名字却是曹操选的。

原来当时有晋、魏之地当兴的谶语,而邺城又在魏地(战国七雄之一),于是曹操选魏为号。

晋国也是如此,曹氏选了魏,司马氏选个晋更好。

其他改朝换代大多是内部造反,而最常用的手段便是禅让制。

我们可以将禅让制理解为继承:新王朝是旧王朝的合法继承者。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国号。

南朝宋的建立者为刘裕,因为世居彭城,于是选择彭城春秋名——宋为国号。但是刘裕首先是晋朝的宋公、宋王,最后才是宋朝的皇帝。

刘裕因是晋朝的宋王身份,才能继承晋朝,因此这个“宋”是不能随便改的。

宋国出自晋朝,因此他能继承晋朝,这便是合法权。

杨坚继承北周,他是北周的随国公,因此他的国号为随,随字太难看,于是改为隋。

李渊是隋朝的唐国公,他的国号便是唐。

其他的也多为前朝官职,这样才有合法继承权。

朱元璋是例外,他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换句话说,他可以随便起名,例如早年的吴王,他建国后也可以称吴朝,不过朱元璋没用,而是用的明。


卧牛说历史


历史上的王朝国号来源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基本上要么是先人所创立的国家,要么就是所继承的爵位,不会像契丹和女真两族平白无故创造一个国号出来的。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仍以秦为国号,而秦这个国号的由来则是因为周王室东迁洛邑,秦国先祖嬴非子护驾有功,所以特许可以在秦地建邑号称嬴秦,从此秦国开始走上诸侯争霸的历史舞台。

汉、魏、晋、隋、唐、宋几朝都是因为开国君主所获得的爵位而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战争也被称为“楚汉之争”。

魏国是因为曹操在东汉末年被封为魏王;晋朝也是因为司马懿被封为晋王;隋朝的来源是杨坚之父杨忠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根据读音改成“隋”;唐朝则是因为李渊继承的是唐国公的爵位,然后国号就定成“唐”;宋朝是因为赵匡胤登基之前曾经担任过归德军节度使使,而归德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地方,所以赵匡胤的国号叫做宋。

元朝的国号叫做“大元”,取自汉族经典著作《易经》中的句子“大哉乾元”;明朝建国时期朱元璋本来想叫“大中”的,可惜后来占卜没通过,后来还是以“明王出世”的谶言以“大明”为国号;清朝本来努尔哈赤时是叫“金”国的,后来皇太极认为明朝属火德,清朝要灭明朝,于是改成满语里发音一样,但是汉字表意是水德的“清”。


飞凡看历史


中国历史上王朝的国号都是大有来头的,很少有拍脑袋而来。

先秦以前,大多以地名为国号。如秦王朝的祖先,因在周代商时站错了队,被罚去秦地为周王养马。周幽王时犬戎攻破丰镐两京,秦襄公保卫周王朝有功,正式获封成为诸侯,经过五百年几十代君主努力奋斗,基本上没出现昏君,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嬴政由秦王变成了始皇帝,秦国也由此变成了秦王朝。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秦二世而亡。因当时流传“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立国号为“张楚”,大概是张扬光大楚国的意思吧。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夺得天下后,理所当然自封“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但仍不忘打压,故意将刘邦分封到汉中偏远之地,为“汉中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得关中后,即自封为“汉王”。消灭项羽后,自然由“汉王”变成了“汉皇帝”,成了“汉高祖”。

汉朝自汉武帝之后,由于皇帝幼小,大权逐渐旁落于外戚之手,最后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汉王朝灭亡。王莽是个典型儒生书呆,一拍脑门,新王朝国号就叫了个“新”,这个最不象国号的国号。也许国号真的不能草率,拍脑门的后果真的很严重,不过十五年,“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光武帝刘秀是汉皇室后裔,夺得天下后,自然不忘“汉”字大旗,国号依旧为“汉”,定都洛阳。历史上为了有所区别,因此把刘邦定都长安的汉朝称“西汉”,把刘秀定都洛阳的汉朝称“东汉”,三国时也一样,刘备定都成都的汉朝称“蜀汉”,当时的叫法都是一样的,前面那个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被傀儡皇帝(汉献帝)加封为魏公,后来到魏王,他儿子曹丕承袭了“魏王”称号,代东汉后国号自然就称“魏”了。

隋文帝杨坚先是外戚,被封为“随国公”,取代西魏,一统天下后,嫌“随”字有个走字底,担心一不小心窃来的王朝就“走”掉了,但又舍不得这个正统名号,遂去掉“辶”字底,改国号为“隋”。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只二世,到隋炀帝时瞎折腾,煌煌大隋果然“走”亡掉了。

唐高祖李渊,七岁时承袭隋朝“唐国公”封号,公元618年起兵反隋,占领长安后,国号自然就是“唐”了,到公元907年灭亡,得国289年。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皇帝柴荣亲信,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出师未捷身先死,赵匡胤则趁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时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后周后,仍定都开封,立国号为“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宋王室南渡,争得半壁江山,定都杭州,国号仍称“宋”。历史上为了有所区别,称定都开封的“宋”为“北宋”,定都杭州的“宋”为“南宋”。与西汉东汉有所不同,西汉东汉没有承续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北宋南宋是有承续关系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朝代,只是疆域缩水了。

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取易经“大哉乾元”(伟大的开始)之意,立国号为“元”。

朱元璋明朝的“明”来源有点复杂,灭元朝前称吴王,驱逐蒙元之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立国号为“明”,一说来源于“明教”,一说来源于阴阳五行,明主火,克北方之水,有点说不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明朝建州女真人,起兵反明后,立国号为“金”。因历史上早有“金朝”,所以明朝人称其为“后金”。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继位后,为拉拢北方汉人(岳飞抗金故事广为流传,汉人对“金”和“女真”深恶痛绝),遂改女真族为满族,改“金”为“清”,“清”主水,“明”主火,取阴阳五行水灭火之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西风东渐,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一一中华民国,王朝封号遂成历史。


云卷飞山


在我国历史上以姓氏作为国号的只有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其他朝代都是以封地和封号作为国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秦朝开始分析一下,我国历史的封建王朝都是以什么依旧来定国号的?

1.秦朝

秦朝的前身为秦国,秦国的祖先为秦非子。因为养马技术一流,周孝王将秦地封给了非子,成为周朝的附庸国。所以,秦朝是以封地为国号。

2.汉朝

汉朝的建立者为刘邦,刘邦为秦朝的一个亭长,秦末大乱,刘邦响应号召归附楚国贵族项梁的军队。后来项梁战死,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做好汉王。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就以“汉”作为国号。

3.晋朝

晋朝的建立者为司马炎。司马炎的父亲为司马昭。司马昭在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司马昭去世以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爵位,并逼迫魏元帝禅位,司马炎就以“晋”为国号。

4.隋朝

隋朝的建立者为隋文帝杨坚,杨坚的父亲名叫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封杨忠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后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让为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以封号为国号建立“隋朝”。

5.唐朝

唐朝的建立者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子李昞世袭唐国公。李昞去世以后,儿子李渊世袭。隋末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加封唐王。隋朝灭亡以后,李渊建立唐朝,以封号作为国号。

6.宋朝

宋朝的建立者为赵匡胤,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高祖和曾祖都在唐朝做官,祖父在后唐做刺史。赵匡胤早年投靠郭威,后来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郭威去世时皇帝还小,赵匡胤成为禁军统帅,后来被大臣“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是宋国的封地),遂以宋为国号。

7.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为忽必烈,他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

8.明朝

明朝的建立者为朱元璋,朱元璋家贫,曾做过和尚,后投靠红巾军郭子兴,郭子仪又投靠明教小明王,朱元璋曾向其称臣。虽然朱元璋曾被封为吴王,但是明教势力强大,根据传说明教有明王出世。1368年,朱元璋遂以“大明”为国号。

9.清朝

清朝的前身为后金,后金的建立者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改后金为清。皇太极在改国号前,废除了“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的音为“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所以,皇太极以“清”作为国号。还有一个说法,“金”和“清”同为谐音,而金国曾经被蒙古所灭,汉人也比较憎恶金国,皇太极为了笼络人心于是改“金”为“清”。


谋士说


这个一般跟开国皇帝或者其先辈的封号、封地有关

下面就以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例:

1·大秦

早期的秦人给周王室养马的,由于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当时的都城镐京,秦襄公由于保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国,国号为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奋六世之余烈,震长策之于宇内的秦王嬴政,覆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号沿用曾经的“秦”。

2·大汉

大汉是由汉高祖刘邦开创的。

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经过相互征伐,最后剩下刘邦和项羽两个势力最大的诸侯。起初,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说“先入关者为王”,后来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项羽晚了一步,退军霸上,后来项羽逐渐掌权,废除楚怀王,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巴蜀等贫瘠之地封给刘邦,封刘邦为汉王,国号以封地为号,定为“汉”。

3·晋朝

晋朝是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

国号的为“晋”是因为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曾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后来加封为晋王。后来,司马炎废魏建晋时,就以其父的封号为国号。

4·大隋

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国号是因为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皇帝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世袭了爵位,后来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杨坚就以封号为国号,定为“随”,但是后来觉得随有走的意思,怕不吉利,就改为“隋”。

5·大唐

大唐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的。

国号由来比较简单,就是因为李渊曾经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建国时,以封号定国号为“唐”。

4·大宋

大宋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驻军宋州,后来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定国号为“宋”。因为赵匡胤是由宋州节度使发迹的,所以以发迹地明朝为国号。

5·元朝

元朝是由元太祖忽必烈建立的,在定国号时,考虑到元朝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所以用过“大蒙古国”的称谓。后来忽必烈想着国号如果还以曾经起初之地、封邑之所或者封号为国号,不足以提现新朝的盛大,所以后来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选用“大元”定为国号。元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6·大明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国号来源有不止一种说法。按照朱元璋的意图,起初打算以“大中”为国号。后来,为了体现继承韩山童、韩林儿的“大小明王”之号,定为“大明”。后来有说是因为宗教,就是白莲教,其前身为“明教”,跟影视剧上的类似,当然不是真的如那样,而且朱元璋手下,真有一帮明教徒,用“明”做国号,以体现正统,也应了明教“明王出世”的预言。还有种说法就是以明喻火,元朝为金,以五德始说,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7·大清

大清的国号来自于皇太极时期。“清”的由来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扫清廓清”的意思;第二种就是清就是青,青是北方信奉萨满教所崇尚的,满洲也是信奉萨满教的,所以取名“大清”。第三种就是五德之说,明为火德,清为水德,水能够克火。


鉴春秋


历史上王朝定国号,就像给自己取名一样,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取名的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以封地命名,这种命名方式比较普遍,像商朝因为其受封于商,所以就定国号为“商”。周发源于周原(陕西岐山),定国号为“周”。这个取名方式一般是比较古老的方式,毕竟还没有完善的国家体系,那时候的国家更像是后来的诸侯王。


第二种,以君主封号命名,例如刘邦被封汉中王,所以定国号为“汉”;曹操被封为魏王,等到他儿子上位代汉后就改国号为“魏”。这种定国号的方式,更像是一种顺理成章继承,这个时期活好的定立,应该是最讲究的,一般都会联系到“夜观天象”这类操作。

第三种,以发祥地命名,最著名的属赵匡胤,他兵变宋州,所以定国号为“宋”。这种命名方式可能是源于一种心灵寄托。


第四种,从古籍中选取元素取名,元朝就用的这种取名方式,“大元”这个国号来源于《易经》“大哉乾元”。这种取名方式一方面可以显示古籍意思,就一个“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剔除蒙古这个外来词给华夏子民带来的对立感。


总结,大到一个王朝定国号,小到一个家庭长辈给新生儿取名,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选取一个有寓意,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名字。

以史明鉴,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欢迎评论点赞。


燊旭


周:“周”是族名,据甲骨文和金文,周字本义为田间种禾,与种植有关。周是一个重农的民族。其始祖弃,即后稷,教人耕种。

秦:按《说文》,秦为禾部字,本意为一种禾名,用作牲畜饲料。所以秦本意是一种谷子的名字。秦的祖先是靠种”秦“养马而受封的,所以就把秦作为国名。

汉:刘邦被立为汉王,都于南郑,为秦汉中郡,汉指汉水。战国文字中,汉水的汉有美义,古人又将银河称作天汉。根据“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本应为关中王,却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刘邦盛怒,萧何安慰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就接受了汉王称号,并且统一后继续作为国号。

新:改旧、更新的意思。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故国号为新。

魏、晋、隋、唐都是以先前受封爵位为国号。

宋:赵匡胤曾任宋州节度使,便以宋为国号。

大元:取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乾为纯阳之卦,能以阳刚之气始生万物,并使之亨通畅达,和谐顺利,居正不偏。元为四德之首。

大明:朱元璋曾追随白莲教韩山童,其倡言”明王出世“。其子韩林儿尊为“小明王”,朱元璋国号大明承袭韩林儿”小明“

大清:”大“字沿袭前朝,清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有王者风范。或者也有认为以五行相克来说,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为火色,清字带水,水克火,寓意灭明。总之取清字有压制明的意思。


历史中行走


历史上王朝的国号是依据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最早期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比如唐,李氏江山,发源地在太原,也是称之为唐地,可以追溯到三皇时期,帝尧,帝尧是陶唐氏,所以也叫唐尧,子孙世代居住的地方也叫唐地~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元:源自《易经》中的第一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既有大之意思,也有始之意。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千年以来唯一以为农民皇帝,他的势力多来自红巾军起义,有传言是明教起义,而且起初打的旗号是“小明王”~还有明字中有日月所以天下大明!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起的,意味朝日鲜明之国。

清:清的国号本来叫”金“,后来为避免与前朝的金重叠就改成读音相近的”清“。而且”大清“源于蒙古语中的”daicing\

有李行天下


历史上王朝的国号确定一般是依照以下几个方式:


一、开国者发源地

先秦的王朝国号大多是因为其发源地。比如,夏、商、周、秦等,都是因为该王朝的主体部落或王族祖先起源于这里,所以才定地名为国号。

二、开国者的爵位

部分王朝的开国者因为受到前统治者分封了爵位,因此他在建立王朝的时候便使用自己的爵位来给国家命名。比如隋文帝杨坚承袭父亲的随国公爵位,唐高祖李渊曾被封为唐国公等。

三、开国者发迹地

多被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所采用,在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时期尤为多见,如前燕、后燕,前蜀、后蜀等。

四、开国者姓氏

这类情况比较少,春秋末三家分晋的赵(赵籍)、魏(魏斯)、韩(韩虔)三国就是采用了建国者的姓氏。

五、沿袭以往王朝

南北朝的北周、五代十国的后周、武则天的大周等,都因为标榜自己尊崇周礼,祈祷国祚像周王朝一样长,才定下国号。另外如五代后汉刘知远也是如此。

六、其他

如我们所熟知的明朝,因为朱元璋出身红巾军,而红巾军信奉光明教,或明教,所以采用明为国号。清朝既有采用蒙古语的因素,也有暗合汉文化中五行相克、循环往复的考量(明为火德,清为水德)。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王朝确定国号的所采用的依据。


强哥说文史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经历了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而每个国号由来的背后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就拿我们常说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来讲。

1.唐朝

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由于早年立下赫赫战功,故在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在隋朝土崩瓦解之际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废杨侑建立新朝。由于太原被称为唐地,同时又是李氏江山的发源地,再加上早年祖父被追封为唐国公,故李渊取国号为“唐”。

2.宋朝

后周时期,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历经沙场,战功显赫,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周世宗柴荣死后,其七岁的幼子宗训即位。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由于赵匡胤之前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称帝后他就以宋州的“宋”字为国号。

3.元朝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自《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字,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图腾、信仰的宗教等有关。

4.明朝

明朝的国号与明教有一定关系,明教是公元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后,在中原有了广泛信众。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压迫。这时的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尊“小明王”为主,因此他也就和明教的“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故在朱元璋称帝后,用“明”作为朝代的国号。

5.清朝

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满族则是女真族的一部分。明末时期,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断绝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所以清太宗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州”,将“金”改为“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