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姜维的武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依据吗?

骑蜗牛走高速


姜维是个非常难得的帅才,头脑机敏,忠诚勇敢,智勇双全,不但能运筹帷幄,统帅全军,而且上阵单挑厮杀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如果单论武艺的话,在蜀汉阵营中,姜维并不算突出,大约能排到前十名的水平上。主要是因为蜀军中擅长单挑的战将确实还不少。

咱们来看一下姜维的战斗履历:

1. 🛡️ 赵云 ―― 战不数合,姜维精神倍长,赵云大惊,突围而走


2. 🎈️ 魏延 ―― 战不数合,魏延诈败而走

3. ⛏️ 张翼、王平 ―― 姜维与张翼交战不数合,王平来夹攻,姜维败走

4. 🛡️ 司马师 ―― 姜维三个回合击败司马师

5. 🔪️ 徐质 ―― 姜维刺倒徐质的战马,徐质落马后被众蜀军杀死

6. 🏹️ 郭淮 ―― 姜维空手接住郭淮之箭,反手射死郭淮

7. 🛡️ 邓忠 ―― 两人战三四十合平手,姜维诈败,箭射邓忠不中,邓忠来刺,被姜维夹住长枪,邓忠败走

8. ⚔️ 邓艾 ―― 与姜维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9. 🛡️ 王颀 ―― 姜维三合击败王颀

10. ⚔️ 邓艾 ―― 与姜维战十余合不分胜负

11. 🛡️ 杨欣 ―― 姜维一个回合击败杨欣,追射三箭不中,折断雕弓追赶,却马失前蹄。杨欣回马,姜维跃起,一枪刺中杨欣的马头

12. ☠️ 魏军众将 ―― 姜维持剑往来冲突,连杀十数人,突然心病发作,自刎而死



我们发现姜维有个比较神的特点,他的发挥非常不稳定。有时候象打了鸡血,发起疯来能把赵云打退;有时候又连续三箭射不中敌人,冲上去追又来个马失前蹄;突然发起狠来,能干掉“万夫不当”的徐质;心不在焉时,连毛头小子邓忠也搞不定。

说姜维胆大如斗,正常交战他不好好发挥,偏偏总是在危急时刻突然爆发,能空手接箭,能马失前蹄栽倒后又奋然暴起,能闪避背后的突刺,挟枪取胜。

看来这就是姜维的特点:玩的就是心跳。


如果在蜀汉阵营中,姜维的武艺应该能排到前十名。比姜维厉害的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李严、魏延、关平等(后期还有个诸葛尚)。

和姜维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有:关兴、张苞、王平、马岱等。

姜维的武艺应低于李严、魏延和关平。

李严能五六十合硬撼黄忠不分胜负,实力很接近五虎将了。从关平与庞德的交锋三十合不分胜负来看,关平的武艺肯定不低于魏延。而魏延在后期蜀军阵营中是第一猛将,诸葛亮遇到强敌时,总是首选魏延与之抗衡。魏延作乱时,姜维对其也十分忌惮,可见姜维的武艺应低于魏延。

翼城一战,姜维先与张翼交锋,不数合后,王平加入,姜维立即败退,可见其武艺应略高于王平,但两人差距不大。

姜维的武艺在蜀汉阵营中能进入前十,但要在整个三分时代的武力排行榜上,恐怕进不了前二十名的行列。

比姜维武艺高强的至少有: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禇、颜良、文丑、徐晃、庞德、李严、孙策、太史慈、张郃、张辽、夏侯惇、甘宁……以及后期的文鸯、诸葛尚等。
姜维的武艺大约接近于凌统、乐进、关兴这些战将的水准。


馋嘴肥猫铲史官


姜维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演义》中,武功不算太高,虽然和赵云打成过平手,但那时的赵云已经老迈年高,所以姜维和七十岁老将打成平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倒是有一次他以为战的是魏将邓艾,奋力搏战,夺了对方的枪,结果打的却是邓艾的儿子邓忠,也即姜维和邓艾儿子的武功差不多。

但姜维头脑灵活,随机应变上是其他将领比不了的。

一次姜维营寨遭郭淮偷袭,姜维骑一匹马便跑,郭淮带兵紧追不放,姜维赤手空拳,没有武器,身上只带了一张亏,箭却在逃跄中掉光了,无奈之中他持弓扭回声对郭淮虛拉了下弓弦,郭淮听的弓弦响,急忙闪避,却不见有箭射来,便张弓搭箭,一箭朝姜维背心射来,姜维等的就是郭淮这只箭,他闪身避开郭淮射来的箭,顺手抓住箭杆将箭绰在手中,扣上弓弦,回身向郭淮射去,郭淮还以为姜维又是虛拉弓弦吓人,听得弓弦响也不闪避,直追上来,却被姜维一箭射个正着,翻身落马,姜维勒转马头,从地上捡起郭淮的枪,杀散郭淮之兵逃得性命,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姜维确实非同一般。


用户2394723182969王


应该是姜维略胜一筹。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此战虽然未分出胜负,从赵云大惊,姜维越战越精神可以看出,赵云取胜难,甚至有可能失败。赵云回去之后向诸葛亮大夸姜维。后被诸葛亮看中,因为他文武双全。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姜维在后来表现也很出色,与邓艾大战,一箭射死魏国大将郭淮,三合杀败司马师等证明姜维能力并非一般。





三只眼工作坊


简论三国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谈到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大将军姜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名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武将,就连他的恩师诸葛亮也称赞他说: “(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其人凉州上士也” 。但是通过考察姜维的一生, 我们认为他不仅是一位九伐中原的大将军, 而且是一位艰苦朴素, 淡泊清雅的典范; 姜维的这一品德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廉政建设是一致的,因而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于姜维的清政廉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书中评价姜维曰: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 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这段话是谁评价的呢 ?是蜀国老臣。博学多才的秘书令正。据《三国志·蜀书·正传》介绍:“(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橾弄咸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

患,由于他的地位和处境,对姜维的了解不但全面,而且不受黄皓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偏见,评价是公正的。

那么,姜维的清政廉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是母亲教诲的结果。史传记载,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及至长成,“赐宫中郎,参本郡军事” 。又据晋傅玄《傅子》记载,“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清朝甘谷县令杨芳灿在《重修汉平襄侯碑记》中称赞姜维日: “绍忠节之家风,负淑傥之才略” (见孪春土编《姜维》第 1l 页)。在姜维故里的甘谷县姜家庄姜维墓附近,有一个石洞,洞深 3 米,高 2 米,当地人称“姜维洞”,是姜维童年时与他母亲一起居住的地方。试想,一个小孩在石洞中生活,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苦了,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姜维经过母亲的教诲,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坚强的毅力。姜维从军后,还不时的来到洞里看望母亲,给母亲讲叙军队的情况,当母亲有病时,又为母亲上山采药、熬药、喂药,体现了一个孝子爱母、敬母、养母的美德。正因为有了母亲的培育,所以姜维的《报母书》讲了一个姜维既艰苦朴素, 又有远大志向的故事。 魏明帝太和中,姜维有感于诸葛亮爱才之诚,由魏投奔蜀汉,与在冀城 (甘肃甘谷 )老家的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姜母修书干维,使其归魏。姜母无奈,于书信中自托有病,求维从蜀中寄些中药当归回来,姜维见书,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药中当归,而是喻其应当归来。这是因为当归以出甘陇者为最佳,岷县一带产者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当归,不会远求于川蜀;母病之由,显为胁迫之下的托词。于是姜维答书日“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意思是:家多户田,不缺一亩半亩,足够衣食之用;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无有当归可寄。言外之意是儿子志向远大,暂时不欲归田。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诲,姜维从

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也为他以后担当蜀汉重任,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是自己乐而不倦的结果。 《姜维传》日:维“奸郑氏学” ,据《隋书 (经籍志 )》载:“郑氏学在梁陈间奉为国学。 ”郑氏学为郑玄门生以问答形式编著成书,该书主要突出了“大一统”的主题。强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服从尊重尊王,姜维就是通过郑氏学思想的灌输,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这为他 27 岁之后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诗赞日: “闻鸡起舞报国志,桃灯夜读郑玄经”。

第三,是诸葛亮“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品德再教育的结果。诸葛亮治国功高, 清政廉洁,堪称一代贤相。 他严于律己, 俭以养德,除官奉外绝不再为自己谋私刊,家中“蓄财无余” 。临死前,诸葛亮敢于向后主上报自己的私产, “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作为一国丞相,这点财产当然很微薄, 但诸葛亮却认为这些财产对后代已经足

够了,“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迁甘愿接受朝延对自己的家产进行检查。不仅如此,他还对后代要求严格, 诫子诫甥,要他们修身养德,先后撰写了《诫子书》 、《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诫子书》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教育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姜维 27 岁就归蜀,据《三国演义》第 92 回介绍:诸葛亮在收姜维之时,情不自禁的握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在这里,诸葛亮看上姜维,绝不是单纯看上了他的军事才能, 而且也看上了他的清政廉政, 试想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荒淫无度,处处挥霍浪费,那么诸葛亮能看上他吗 ?此外,姜维归蜀后,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仅学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通过诸葛亮“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人生追求的熏陶,使他的行为更加符合诸葛亮的思想。明朝有人在《读三国史答问》有这样一句评价: “客问:‘姜伯约何如孔明,’答曰:‘又一孔明也。’”现在四川剑门关,还有留有一个“大石腔” ,群众称为“孔明书箱洞”。传说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把自己一生撰写的 24 篇书简传授给姜维,其中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计 10 万多字。姜维把这些书视为珍宝,一直带在身旁学习,研讨。后来被迫降魏,离开剑门时,他把这些书全部藏在这个洞中。

由于诸葛亮的“我有俭心焉,则土民不敢放其奢”的廉政理论,蜀国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 官员的俭朴和廉政水准迅速提高。 不仅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还有董和曾任益州郡 (治在云南晋宁 )太守,那里号称“金银宝货之地” ,东汉后期以来历任益州郡太守者; “皆富及十世”,大发其财。董和还“内干机衡”,在朝中参与机要政务的处理,权力很大。但董和却能始终清廉节俭,他“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为官 20 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大将军费炜“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常人”。车骑将军邓芝为官 20 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考察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确实是 “一时之仪表”,评价完全正确。


玄门天机


诸葛亮评姜维是 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注:虎步军是蜀汉的精锐部队之一,后来用来抵挡司马懿步骑大军的进攻,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也反映了姜维的勇武。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赵水射之。 其勇可比张苞,关兴。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邓艾(王洪光饰)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并不表示感谢。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当时,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可见邓艾的军事统帅能力,和政治才能是很强的。 至于武功方面,就不如姜维了。


般若自在



重阳春


姜维是病入膏肓蜀国的回光反照,是老态龙钟蜀国的拐杖。


学林金喜鹊


姜维的武功在赵云之上的一个水平,不算太高。

赵云的一句话,足可证明:"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