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開篇一句道盡歷史風雲變幻的滄桑。唐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藩王各自為政,國家分裂。歷史上將這段時間稱之為五代十國。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才結束了這段動盪的歷史。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要說這大宋王朝,還真是華夏史上的朵奇葩。老趙家的子孫具有高度的藝術天分,畫畫,作詩,書法樣樣都來,卻唯獨對國政沒有太大興趣。但並不是宋朝的每一個皇帝都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提到趙匡胤,大家能想到什麼?“杯酒釋兵權”,但是今天我們不聊這個故事,我們來看一看老趙是如何一步步從一個家臣走上皇位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查看史料,會發現宋朝人一口咬定,他們的太祖皇帝趙老闆是“被皇帝”的。按照史料上的記載,老趙同志在正月初一(對,你沒看錯,就是春節這天,就是這麼坑)這天,收到外敵入侵的軍情,十萬火急。決定正月初三出兵,那正月初二幹嘛呢?喝酒,沒錯就是喝酒。這裡面其實是有個文化背景的,古代將軍出征之前,大家都是要擺酒送行的,人緣好的多擺幾桌,人緣差的就少擺幾桌。我們這位趙大將軍,人緣不是一般的好,所以就喝多了,於是老趙就去睡了,畢竟還要趕路,但當他一覺醒來之後,就不再是趙將軍了,而是宋太祖了。覺睡成這樣,也算是登峰造極了。

上面這段最早的是由宋朝開國宰相趙普的《皇朝龍飛記》記載的,趙普其人就是那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位。

那這樣的記載真的可信嗎?這段歷史背後真正歷史是什麼呢?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首先我們來看看趙總其人,據史料記載趙總其人,多數不多,打仗不錯。我們來欣賞一下他早年所寫的詩。


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

——引自[宋]陳鬱《話腴》

從藝術角度來說,這首詩是真不咋的,甚至可以說是很差的一首詩,連基本的韻律都沒有。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從字裡行間看到一股廓清海內,一統天下的氣魄。在那個紛亂的時代,皇帝滿地跑,幾十個人拉個山頭都能封自己是皇帝。再看看我們老趙同志想幹什麼?像太陽一樣升起來,把殘星殘月都趕走,還中華大地一片朗朗乾坤。這樣一個有志青年,我不相信在黃袍加身之後,還在拒絕皇位。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其二,我們再來看看,老趙參軍之後都做了什麼?老趙平時沒事,就喜歡找人談人生,聊理想。這樣一來二去,他還真的聚集了一幫人,叫“義社十兄弟”,後來趙普加入其中,趙總的班底算是聚齊了。老趙同志長打勝仗,別人打勝仗都是往家裡搬金銀財寶,我們的找同志不要金銀財寶,只要書,而且還是成箱的往家裡搬。他當時的老闆周世宗還笑他,老趙啊,你就是粗人,幹嘛學人家文化人啊?看看趙總怎麼回答的:“廣聞見。增智慮”。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多讀書,讀好書,將來為您更好的打江山。後來江山是打了,不過是為了他自己而已。真的是不怕屬下愛錢財,就怕屬下學文化啊。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最後我們來看看這個“陳橋兵變”發生之前的人事安排。老趙當時統領的是後周最精銳的部隊。接到情報後,他把“義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留在京城,名義上聽後禁軍另一個長官韓通的指揮,但卻把韓通的左膀右臂騎兵司令、步兵司令給調走了。猛地一看很公平,但實際上卻為後來的“陳橋兵變”做好了最關鍵的鋪墊。

趙匡胤“黃袍加身”背後真正的歷史:早有準備,順勢而為


無論如何,老趙同志總算是當上皇帝了,他真的很幸運,別人要浴血奮戰才能搶到的東西,他只是順勢而為就拿到了,而且還這麼的溫柔,史料記載從周到宋的更替總共才死了四個老百姓,驚天鉅變原來可以這樣低調。這樣的溫柔,對於老百姓來說真的是求之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