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大宋如何有效防禦的?

大馬哈魚12


其實沒有什麼有效防禦,宋朝對遼的征戰,幾乎全部都失敗了。唯一有效的方法,只能說是賠款納貢,歲歲稱臣。

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賄賂契丹人,就鑄成了我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

宋太祖趙匡胤不過是區區一個殿前都檢點,相當於現在的衛戍司令吧,從一開始就不曾有過赫赫之功,也不曾想過要做皇帝。但陳橋兵變,在他醉酒尚未起床之時,黃袍已經披在他的身上了,並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江山,太陽還沒落山,事情已經辦好了。

這麼容易就得來的皇帝寶座,讓宋太祖身心不安,很害怕被別人用同樣的方法奪走。所以宋朝從大政方針制度上,開始削弱軍隊,最終使得宋朝處處碰壁,不堪一擊。

其實,陳橋兵變,其最初發端確實是說要北伐。當時,參與謀劃的將士也說先把趙匡胤立為天子,然後繼續出征北伐。

假如宋太祖真能夠乘契丹衰敗之機,趁全國驚恐慌亂的時候,動用全國軍隊,及時地出兵北伐,那麼傳世功績也是不難達到的。

但是,這件事沒有辦成也就罷了,此後曹翰向趙匡胤出謀劃策,要率兵奪取幽州,也讓趙普一句話給斷然拒絕了,並使得趙匡胤完全打消了北伐的計劃。

從此以後,遼國就變得強大起來,並開始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宋朝人。

宋太宗上臺後,發動了全國的軍事力量,興兵北伐,結果一敗塗地,將士死傷過半。宋太宗也被流箭射中,後來箭傷潰爛發作,輾轉病榻,痛苦至死。

於是,北宋更加不敢再提興兵北伐的事了,只有俯首帖耳,拿出國家賦稅的一部分用作每年供給遼國的歲幣。儼然成為別人的奴僕了。

宋真宗時,宋軍在澶淵,即今天的河南濮陽,與遼軍打了一仗。當時,王欽若主張遷都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成都,如果不是寇準堅持主張抗戰,鼓動宋真宗親至澶州督戰,最後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則宋朝的南渡,大概也就不用等到紹興(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之時了。

然而,到了宋仁宗的時候,每年送給遼國的歲幣又增加了大約一倍。





Genswell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要知道,燕雲十六州失去後,北宋將失去那些重要的戰略優勢。

燕雲十六州在今天大致的位置就是北京,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這個地區有我們抵禦遊牧民族最重要的戰略屏障長城。

失去燕雲十六州,我們就失去了長城這一重要的軍事堡壘,以及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兩座阻擋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北宋防禦方式

1,修建工程—塘濼工程和榆塞工程

當時由於燕雲十六州被佔據後,遼國一旦過了燕雲十六州,就一馬平川,為了抵擋遼國的騎兵,就在河南南部開始搞塘濼工程,也就是挖河流,修塘泊,種水稻。既能給遼國騎兵造成阻擋,也能種植糧食。但這種效果非常差強人意。

在山西地區則建設榆塞工程,也就是植樹造林。通過大量種植榆形成林帶,用來減緩遼國騎兵的威力。

2,修建城堡

北宋在北宋新建太原城作為抵禦遼國的基地。在沿邊一線州、軍大量修建堡、寨,並屯有重兵。

3,談和

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

以上這些就是北宋對遼國的主要防禦方式。


登哥讀歷史


非常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地區等,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北部防線基本全部失去,

後來北宋也修建了大名府來防備遼國,一開始宋太祖想過用金銀來贖回燕雲十六州,後來因為宋太祖離奇死亡,宋太宗繼位,宋太宗本想武力收服燕雲。

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宋太宗北伐三次功敗垂成,宋朝也因為宋太宗的三次大敗,也喪失了前線防守的有生力量。

自此之後,由於宋朝內部的種種矛盾,還有國家本身的國策 對於遼國也只能一直處於守勢。

儘管後來簽訂了澶淵之盟,也是遼國像大宋稱臣,大宋給予遼歲幣(錢帛財物等),所以在北宋後期,只能依靠在各地常備大量兵力,和各地的城牆來防守。

但是,

只守不攻,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沒有話語權,宋朝所以宋朝後期一直捱打。有一句詩文這樣寫到直把杭州作汴州,說明了宋朝一直節節敗退,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戰役得勝利。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關注我,謝謝

愛你們


青春穿越人海


不請自來,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朝廷風氣在那裡擺著,有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北宋結果都是一樣!

就算北宋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也不會改變歷史!因為它秉承的國策重文輕武,致使國家軍事實力從未能一統天下,武將受多方掣肘,帝王猜忌,如李綱岳飛都得死!

需要指出的是,在冷兵器時代,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沒有了燕雲十六州,整個開封就變得一馬平川,遼軍可以長驅直下。

檀淵之盟以後,宋遼劃分了疆域範圍,燕雲十六州的十四個都劃給了遼朝,基本上整個北京和天津都變成了遼的疆域。這一塊的地形屬於黃土高原和燕山山脈,基本上都為山地,易守難攻。那麼,如果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除過河流以外,遼軍基本上可以長驅直入,就連都城開封也只剩下了黃河這道天然屏障。公元1127年,金軍向南進攻開封,開封不久便淪陷。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一眾妃嬪被俘虜,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難。

所以說,整個燕雲十六州對北宋至關重要,相當於一道地形上的天然屏障。所以當宋朝組建成立後,一直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兩度北伐,卻兩度慘敗;宋真宗上任後,御駕親征,但他是個軟蛋,面對遼軍鐵騎,結果以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三十萬歲幣為條件談和!


踏雪雪無痕


先是打,然後和,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雙方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延續了後周統一中國的方針,不過趙光胤改為先南後北。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君主都有統一中國的願望,這是主流也是大勢。後周世宗就是在攻打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得病去世的,要不然這哥們很可能就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復了,當然也沒趙光胤什麼事了。歷史沒有如果,還是來說宋朝,宋朝在掃清南方的地方政權後,開始對付依附遼國的北漢政權,先後四次北伐消滅北漢。舉目四望整個華夏只剩下燕雲十六州還在遼國手中。此時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是宋王朝的最高目標。宋朝先後兩次出兵攻打遼國,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都是大敗而歸。而遼國卻是越打越強,開始有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遼軍終於在公元1004年逼近了大宋的心臟,即進軍到離大宋國都開封不遠的澶淵城下。皇帝北渡黃河御駕親征,抵擋遼國的進攻。宋遼雙方在澶淵城下先後發生幾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然後開始講和,最後達成協議,概括起來有三點:

  其一,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

  其二,大宋每年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其三,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中華小故事


燕雲十六州丟失以後,整個大宋一直處於守勢,沒有什麼好的防守趨勢,我們分為北宋和南宋分別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做法

北宋

一 趙匡胤早逝,制定的策略沒有來得及實行,趙光義兩次大規模北伐全都失敗,全軍覆沒,後來宋朝的北伐基本停止,對北方產生了恐懼感

二 幾次作戰都失敗,無奈只能稱臣,最後都城被攻破,徽欽二帝被劫持

南宋的做法

一 南宋以淮河為界,金朝幾次南下,也未能消滅南宋,一直是僵持多年

二 加大武將的地位,南宋給了鎮守邊疆的大臣很大的權限,軍權,民生和財政大權


小民學歷史


在宋遼邊界曾廣植樹木,廣挖湖塘,起到阻礙兵馬行動的目的;在邊境駐守重兵防守;給遼國“歲幣",討好遼國。


跪射俑


北宋在宋遼邊界白溝河一帶植樹造林,防止遼軍騎兵機動,同時多挖壕溝,引水灌渠,也有一定效果。


大寶劍三次郎


燕雲十六州是指山西與河北北部地區。北宋主要是以山西偏關、寧武關、雁門關、紫荊關、倒馬關駐軍防守與遼對恃。


山西一導遊


冗兵其一,京畿重兵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