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石敬瑭為什麼會甘做罪人,割讓燕雲十六州?

李尋歡111


其實,擺在石敬瑭面前的是一道選擇題:1,割地認父,就可以保全家族,甚而建立功業;2,什麼都不做,坐等後唐軍攻陷太原,身敗名裂,功業盡毀。

生逢五代亂世,想必絕大多數節度使處於石敬瑭的位置,都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因為在那個時代,名聲不重要,氣節不重要,大義也不重要,唯有兵強馬壯最重要。

一如安重榮所說: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但石敬瑭真的甘心做兒皇帝嗎?真的不想奪回燕雲十六州嗎?

時代背影原因:向胡人稱臣搬兵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割地確實很過分

  • 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認虜做父,或源自唐末五代時期普遍存在的養子風氣

石敬瑭遭後人詬病之處,除了割地以外,還有“以父禮事契丹”,這種認虜做父,自甘墮落的行為一直為宋人所恥。

實際上,石敬瑭迫於後唐軍隊圍攻,不得已向契丹求援時,其手下大將劉知遠便曾出言反對,認為稱臣已經足夠,再認耶律德光為父就有些過份了,只要賄賂以金帛,未必非得割讓土地。

而且,就算契丹內部,也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反對聲音。因為耶律阿保機曾在後唐龍德二年攻打鎮州,被李存勖打的大敗而逃。這次大敗給契丹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雖然屢屢覬覦燕雲等軍州,但也不敢輕易大舉進犯。

不過,石敬瑭之所以急吼吼認虜做父,是因為耶律德光有意扶持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進攻後唐。生怕被契丹人拋棄,所以他只能下血本,以求得契丹人的支持。

還有一點,石敬瑭能夠輕易過了認虜做父的心理難關,也應該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養子風氣有關。

五代時期,武人為延攬勢力,抑或抱緊大腿,往往會多收“義兒”或認實力強大者為“義父”。這是一種間接擴張勢力的政治手段。如李存賢雖然只比李克用小三歲,卻仍舊認其為父、李存進甚至只比李克用小一歲,同樣也認其為父。

雖然風氣使然,但石敬瑭確實是最過分的,他認耶律德光做父時,已經45歲,而德光僅僅34歲。無怪乎劉知遠也曾認為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為父很不妥當。

然而,當劉知遠建立後漢以後,同樣也學著舊主石敬瑭一樣,“遣使結歡,願為子父”。從後晉到後漢,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向契丹人示弱,並不能代表他們甘心情願做兒皇帝,只是在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所使出的權宜之計。

以上可知,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中原王朝皇帝認虜做父時的心理負擔,遠沒有南宋時那麼重。

  • 向胡人稱臣搬兵在當時很常見

從隋唐到五代,中原王朝向北方胡人搬兵求助的例子比比皆是,鼎盛如唐朝,也曾在立國之初向突厥稱臣,並許以財物金帛請求出兵相助。到了唐末五代,這種情況就更是屢見不鮮。

龍德元年,成德節度使張文禮叛亂,後唐莊宗李存勖率軍攻打鎮州。當時與張文禮相鄰的定州王處之便害怕自己遭受池魚之殃,於是遣子王鬱往契丹搬兵求助。其時耶律阿保機尚在位,早就覬覦燕雲之地的他立即決定率軍南下。

不過,述律後卻對此戰並不樂觀,曾對阿保機有所勸諫。

“晉兵強天下,且戰有勝敗,後悔何追?”

但耶律阿保機還是一意孤行,領兵南下,在新樂被李存勖打敗。契丹敗兵逃跑時,又趕上天降大雪,飢寒交迫之下,契丹兵馬死傷嚴重。阿保機對此心有不甘,也只能指天哀嘆:

“天未使我至此。”

除此以外,後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亦曾向契丹稱臣,以求取得耶律德光的支持,立自己為帝。

當時,正是後唐圍攻太原的關鍵時刻,石敬瑭得知趙德鈞向契丹稱臣以後,為了進一步爭取耶律德光的支持,只得再加籌碼,認父,割地的決定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做出的。

說句題外話,以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契丹人能夠奪取燕雲十六州,並非契丹有多強,而是中原王朝的混戰給了他們機會。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舊能夠擊敗南侵的耶律阿保機。只是宋朝自廢武功,無法克復失地,那又是後話了。

後唐內部權力傾軋,石敬瑭為自保慌不擇路

  • 石敬瑭盤踞河東尾大不掉,李嗣源死後與後唐矛盾激化

石敬瑭於早年間一直追隨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甚至還娶了李嗣源的女兒。他在後唐的內亂中積極支持並擁立李嗣源為帝,是以更得李嗣源的信任和重用。等到李嗣源奪得帝位以後,便將石敬瑭加封為河東節度使,令其掌握河東軍政大權。

河東在唐朝中期以後雖然衰落,但自唐末至五代,又逐漸強盛,已經成為天下最具實力的藩鎮,李存勖、包括石敬瑭、劉知遠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均發跡於此。

李嗣源讓石敬瑭鎮守後唐發跡之地,足見其對此人的信重。但是,當時的李嗣源已經六十七歲,年老體衰之下難以從容控制權力,導致權臣跋扈,子嗣驕縱,最終在次子李從榮失敗的兵變中受驚嚇而死。

李嗣源死後,石敬瑭在後唐朝廷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李嗣源養子李從珂於混戰中奪取帝位,開始圖謀除掉這個盤踞在河東的強藩。石敬瑭當然不甘心束手就縛,一面積極備戰,一面自請辭任河東節度使試探李從珂的真實意圖。

李從珂接受了大臣薛文通的建議,順勢調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於是,李從珂與石敬瑭的矛盾徹底激化。削去河東強藩石敬瑭,對後唐朝廷已經勢在必行。

清泰三年,石敬瑭在河東豎起反旗,李從珂調兵討伐,聲勢極為浩大。石敬瑭為自保、對抗後唐,不惜稱臣、認父,並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耶律德光搬兵,請求支持。

而在當時,希望藉助契丹人奪取後唐天命的人,還不止石敬瑭一個。

  • 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石敬瑭可以出賣一切可出賣的

石敬瑭在河東豎起反旗以後,李從珂調集大將張敬達、安審琦、楊廣元等部圍攻太原,河東岌岌可危,石敬瑭緊急遣使向耶律德光求救。

但契丹人不是慈善家,不可能白白救助石敬瑭,自然有所要求。所以,耶律德光以盧龍節度使趙德鈞為籌碼,進一步拿捏石敬瑭。

趙德鈞除了賄賂以重金以外,還曾向耶律德光許諾,只要能夠助他奪取中原,就會“與契丹為兄弟之國”。以此來看,趙德鈞還算要點臉面。但石敬瑭的情況遠比趙德鈞糟糕,奪取帝位那是後話,當務之急乃是解決被李從珂剿滅的危機。

所以,石敬瑭派遣使臣桑維翰跪在耶律德光賬外,從早到晚哭泣不止,以爭取支持。當然,只靠涕泣作態是不可能求得支持的,真正讓耶律德光選擇支持石敬瑭的原因,還是石敬瑭許諾割讓,自阿保機時代契丹人就心心念唸的燕雲十六州。

有了決斷以後,耶律德光馬不停蹄直殺入後唐境內,原本圍攻河東的楊廣元、張敬達等人腹背受敵。

只可惜後唐軍這次沒能上演李存勖大敗阿保機的戲碼,耶律德光僅以三千騎兵佯裝敗退,引後唐軍入伏,高行周、符彥卿大敗,死傷近萬人,退守太原西北的虎北口。此戰,契丹軍先解太原之圍,繼而又消滅了據守晉安寨的後唐軍主力,河東各地後唐軍紛紛南逃,後唐大勢已去。

石敬瑭則親自率軍為耶律德光帶路,契丹軍浩浩蕩蕩的殺向洛陽。李從珂走投無路之下,與皇太后、皇后自殺而死,後唐遂亡。

自此,石敬瑭擺脫了生死存亡的危機,甚至還取代後唐自立稱帝。不過,代價也很沉重,不但與耶律德光約為父子,還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土地,北部屏障之地從此盡失。

忍辱含垢,後晉從不甘中走向滅亡

在契丹人面前忍辱含垢,使得石敬瑭威望大損,很難鎮服手下的藩鎮節度,不但叛亂頻起,又對尾大不掉的劉知遠無可奈何。

石敬瑭曾對近臣桑維翰抱怨:

“朕比以北面事之,煩懣不快。”

這說明石敬瑭對以子事耶律德光的處境並不甘心,桑維翰亦曾上書,強調韜光養晦的重要性,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實力,時機成熟,才能與契丹決裂。

可惜,這個時機石敬瑭等不到了。當他死後,晉出帝在權臣景延廣的左右下,一改後晉朝廷此前的軟弱,以強硬姿態對抗契丹。耶律德光得到口實,終於下定決心,南下滅晉,後晉遂亡。


五酒煮史


石敬瑭本就是沙陀異族,一方割據軍閥,後來投機當了皇帝,為了換取契丹支持,而割讓燕雲十六州,當時他手下大將劉知遠就勸他,得到支持,可以多給金鉑就行,沒必要割地,將來再想得到失地就難了,而且燕雲十六州是北方平原的屏障,燕山以南,一馬平川,非常適合契丹騎兵作戰,一旦割讓,將來必定遺豁中原,但他就是不聽,後來後晉也被契丹滅了。

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來看,此人毫無戰略眼光可言,本來只是後唐一大將,為人服務,割據一方尚且可以,因為有奶便是娘,一旦自己突然當了皇帝,卻不知所措,把契丹當成大恩人,沙陀族的奴隸本性,立馬暴露無遺,對他來說,本是異族,能當上中原皇帝都已經不錯了,他本來是靠契丹幫助起來的後唐軍閥,當上皇帝后,到死也沒有解決後晉各地的軍閥割據情況,看來也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投機倒把分子,傳了一代就被滅國,而滅他後晉的就是幫助他當上皇帝的契丹主子。

燕雲十六州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而且附近還是戰馬產地,自漢以來,幽州突騎,就聞名天下,燕雲十六州一丟失,北方的產馬地也就沒了,戰馬沒了,和遊牧民族戰爭也就只能以步兵為主了。南方戰馬比不上北方戰馬,即使西北開放馬市,所所輸取的戰馬也寥寥無幾,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條件。這造成了後來的北宋軍事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燕雲十六州丟失長達四百餘年,直到明朝建立,才回到漢人控制之下,影響了東北亞的割據局面。

石敬瑭本為異族,置華夏利益於不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其人割讓燕雲十六州,認賊作父,自稱兒皇帝,典型的奴隸本性,鼠目寸光,是華夏的罪人。







大漠狼煙


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顧大義. 也埋下巨大的後患,拋開後周世宗柴榮的努力不談.

縱觀北宋一朝,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太宗2次征戰無果,真宗被迫與蕭太后籤城下之約. 從此大宋開了花錢買和的局面,包括後來的西夏。

尾聲的徽宗花錢買了16州,但此時已經讓金國看完了大宋的底褲,去日無多了。

So 帶來惡果及後世影響是不能評估的


小剛65176992


還不是為了拉攏契丹人,爭奪天下。

唐朝滅亡後,中國處於軍閥混戰年代,中原區域先後先後建立起五個個朝代,被稱為五代,這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唐滅亡後,盤踞於現在山西一帶的軍閥石敬瑭為了逐鹿中原、爭奪霸權,許諾將幽州、雲州一帶共計16個州割讓給北方強大的契丹人。以換取契丹人在軍事上的支持,石敬瑭也憑藉契丹人的兵馬支持得以建立了後晉。

石敬瑭這一舉動,讓中原王朝的國防線從燕山長城一帶後退到現在的河北中部,由於河北中部無險可守,因此後漢、後周,以及取代後周建立的北宋,在北方均面臨契丹人強大的國防壓力。

後周皇帝柴榮以及北宋曾經多次發動進攻,妄圖收復幽雲十六州,將北部邊境推進到長城一帶,但是幾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

石敬瑭為一己之私,置華夏文明尊嚴和生死與不顧。甘做契丹人的兒皇帝。堂堂華夏之君,竟然連民國時期地方軍閥的眼界和氣概都沒有。這種人,不配做華夏的君主。並且這種行為是要為世代所唾棄的!


宇文邕雜談


石敬瑭並不是中原區域的人,他只是血統上的漢人。生在胡地,長在胡地,他接受的思想也是胡地的文化觀念,他的利益不在漢地。就像現在在美國軍隊裡的華裔一樣,他們還不是美國利益至上嗎?燕雲十六州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政權的重要關隘,作為北方首領,怎麼可能把咽喉之地還給南方的敵人?歷史是中原漢族政權撰寫的,當然存在漢族至上的偏見,不足為奇,只是以訛傳訛就錯了。


風塵舊客


當時的情況很明朗,不得不割!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想造反稱帝的不只石敬瑭一個!幽州節度使趙延壽,已經聯繫契丹,要將盧龍管內諸州割給契丹,請求契丹立他為帝。石敬瑭沒有更豐厚的條件,耶律德光憑什麼幫助石敬瑭?所以石敬瑭只能再割出雲州管內諸州。至於稱子,就只能呵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