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首先鉴于宋国所处的位置,可能长期为齐、楚、魏三国上供,尤其齐、 楚两强的盘剥可能更重。此外,齐国对外战役多途径泗上,宋国经常被胁迫从征,即使没有也必然要负担齐军的补给。在当时,宋国百姓的负担显然是非常重的。宋康王崛起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外交政策就在于与秦、赵构建连横。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时期,宋国很有可能不再看齐、楚、魏的脸色了。而且,这个时候秦、赵两大与国和宋国并不接壤,考虑到当时实体货币的运输还是很困难的,它们对宋国的盘剥可能性应该是非常小的。因此,在客观上,宋国能够实现降低农民负担的政策。此时,宋康王很有可能降低了税赋,然后不再因为被裹挟的从征破坏正常的农耕时间。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候,宋国可能只在农闲的时候向齐、楚、魏发动进攻,而三者因为秦、赵的牵制并不容易组织足够强力的反击。乐毅是怪物,他是魏臣、燕卿、赵相;燕国的占据地其实比较有限,魏国占据了宋国,楚国控制了莒,赵至少是控制高唐和阿的周边地带,燕国占据了临淄,其他地方只是齐国地方长官名义上归顺;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而苏秦被车裂以后,战国特有的列国官吏系统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怪像被终结,最终乐毅只保留了赵臣这一个身份战国时期不少名士将军都事过若干国,感觉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性?这样的话一个人到底是哪国之臣要怎么定论呢?仅说乐毅"魏臣"是否也不太合适?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而魏国占据宋应该是地理位置主要决定的,和乐毅统帅攻打齐国的战果是否直接相关一概而论呢?打到最后应该只剩下燕赵军队了,楚国是中间混进来捣乱的,所以齐国大部分领土名义上还是归了燕,田单复国的时候也有"火牛破燕军"之说而不是破魏军赵军(虽然那会儿乐毅似乎是下线了,但既然后面称作是是燕军,前面总不能是别的啥啥军吧)乐毅本身是魏臣,因为魏国和燕国的外交活动,被派到燕国任燕卿,最后在对齐合纵的时候又被认命为赵相。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所以,在五国伐齐的阴谋筹备阶段,乐毅是以魏臣和燕卿的身份进行的。到了灭齐战役以后,乐毅才开始试着和魏国划清界限。乐羊确实是魏臣。但是既然这样,如果他只是燕国客卿的话,为啥打下的齐国土地大部分至少名义上归燕国啊,这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燕国会把自己的军队给一个客卿统帅嘛?既然攻齐功劳在乐毅,为什么魏国不和燕国争抢到的土地呢?这是怎样的一个混乱的立场,战国大争之世真是太混乱了。为什么乐毅攻齐之后占据齐国领土的是燕国,不过乐毅最终是逃到了赵没错,既然如此为何称他"魏臣"呢?

战国时期宋国在宋康王的王政下变得强盛,这个王政到底是什么

至于期间是否增强了卿大夫的地位,不清楚。因为宋国的法家改革大致发生在宋桓侯时期,当时宋国本身当为改革国,是否重新恢复世卿世禄不甚清楚。不过,外交上的失败还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我认为,魏国的西部领土被秦国全部吞并以后,宋国失去抗衡齐、楚为数不多的外交空间。而此时,魏昭王又特别希望通过某种外交阴谋吞并宋国,使自身能重新跻身大型诸侯国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魏臣乐毅、田文(注)四处活动,李兑、魏冉也进行勾结,苏秦最终完成了大阴谋家的最后一块拼图,宋国的命运也就画上句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