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禅让制分为内禅和外禅。顾名思义,内禅就是将王位传给自己人,而外禅则是将王位传给外人。

一般来说,内禅这种形式更能别大家所接受,毕竟谁都是有私心的,谁不希望将好东西分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呢?不过,外禅这种形式也确实是存在的,至少是有记载的。那就是上古时期的五帝时期。传说中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将帝位让给了禹,而禹则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至此以后,禅让制也被世袭制所取代,并一直沿用下去。(不过,根据最近出土的文献中记载,上古时候的所谓禅让制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单纯,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如此远古的禅让制,早就该淹没在历史中,可偏偏战国时期就发生过两起禅让事件。而根据战国时期功利至上的思想,这样的做法真当是匪夷所思。

赵武灵王禅让王位给儿子,自号“主父”

赵武灵王,乃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明主。赵国在此之前,一直积弱,除了弱小的燕国外,赵国在对外战争中一直是输多赢少。赵武灵王对此情形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下定决心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胡服骑射”。

这个“胡服骑射”的改革,灵感还是来自于北方的胡人。赵国和秦国一样,位于边疆地带,边境上长期有胡人的骚扰。而胡人的存在也一直是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比如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口号,其中之一就是驱逐戎狄。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可偏偏,胡人这么惹人厌,中原诸侯却一直不能拿他们怎么样,理由就是胡人的骑兵机动性太高。按照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事实也的确如此,游牧民族的特性代表了胡人们十分擅长骑射作战。他们的作战宗旨也很明确,那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使得赵国十分难受。

赵武灵王对此并不气馁,反而从中悟出了道理,并在国内掀起了浩浩荡荡的“胡服骑射”改革。

赵国在这个改革之下,迅速地强大起来,并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而此时的赵武灵王,正值壮年。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赵武灵王看到自己的国家被自己治理得如此之好,不禁豪情壮志。他想要开疆扩土,壮大赵国。但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那就是政务和军务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他一旦选择领兵出征,那么就无法兼顾赵国政务。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确实是一个行动派。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脑洞大开,决定将王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则专心军务,开疆扩土,并自号“主父”。

然而事实证明,在王位面前,所谓的亲情一文不值。当赵武灵王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在慢慢失去的时候,他就想要夺回王位,而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岂会让他得逞,于是“沙丘之变”就这样发生了。“沙丘之变”以后,赵武灵王被饿死,赵惠文王则彻底掌握了赵国。

燕易王哙禅让王位给臣子,使得燕国惨重

燕国,位于北方极寒之地,受制于地理环境,燕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也正是这种弱势地位,使得当时的燕易王哙极力地想要富强燕国。

既然想法已经有了,那么就差实施了。而燕易王哙壮大燕国的办法,就是禅让王位给子之。他的本意应该是想要通过效仿上古五帝禅让的这个举动,赢得民心,从而间接的壮大燕国。谁曾想子之却堂而皇之地接受了燕易王哙的王位,这使得燕易王哙进退两难。史书上并未记载,子之是如何顺利地继承王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燕易王哙此举必定会引起燕国上下人的反对。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果不其然,子之继承王位不久,燕国就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内乱。这场内乱使得燕国实力大损,还被齐国占了不少便宜,史称“子之之乱”。

随后,燕国平息了这场内乱,燕昭王即位。燕昭王即位以后,一直想要报齐国之仇,这才有了乐毅伐齐事件。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燕国和赵国禅让都以失败收场,说明了禅让制终究只是理想中的方式

  • 先说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他儿子的做法,应该属于禅让中的内禅,也就是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亲人。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都是自己人,总不至于存在太大的隐患。

然而赵武灵王低估了人性,也低估了王位的诱惑力。他的这种做法有两个致命的缺陷:

  1. 他低估了自己对王位的眷恋。赵武灵王禅让的本意就是为了让自己专心致志的开疆扩土,为此他还特地孤身一人进入秦国刺探敌情。可是,当他的措施遭到了自己儿子反对之时,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离不开王位。
  2. 他低估了王位对于他儿子的诱惑。在赵武灵王的意识中,哪怕是他发动了夺权政变最后失败,他儿子也不会对他怎么样。因为自己毕竟是他的父亲。只是很可惜,赵惠文王为了王位放弃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被饿死,几乎是赵惠文王默认的。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 再来来说说燕易王哙

燕易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大臣的做法,应该属于禅让中的外禅。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这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的想念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毕竟,在那个时代,可是连帝位都能禅让的时代。

基于这个背景,燕易王哙才想到了通过禅让王位给子之从而令燕国强大的办法。可惜,燕易王哙低估了子之的贪婪。

燕易王哙将王位让给子之以后,子之执政了三年才发生内乱,这说明并不是燕国百姓不能接受禅让王位,而是燕国百姓不能接受子之的暴政。

这也可以理解,王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更何况是在战国那个等级分明的时期。因此,子之登上王位以后,很可能迷失在了权力的围城里无法自拔。这才使得燕国百姓无法容忍,最后甚至亲自迎接齐国的军队进入燕国,只为消灭子之。

结束语

赵武灵王失败的原因在于其低估了王位对自己和儿子的诱惑,而燕易王哙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并不知道禅让的本质。上古时代五帝禅让帝位,皆是将帝位让给有德行有威望之人,而子之很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