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三叔小记


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十七岁当太子,待位三十年,监国二十多年,却只有十个月的皇帝命。

按说如此短命的皇帝在历史上应该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才对,但朱高炽却赢得了历史的高评。究其原因,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个,朱高炽所处的时代很特殊,从世子到皇太子到皇帝,他不仅接受过靖难之役这场战火的洗礼,而且在至关重要的京城保卫战中曾力挽狂澜,为他爹朱棣最终夺下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燕王朱棣起兵夺江山,随父征战的一直是皇二子朱高煦。十六七岁的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笨拙不便随军作战,加之他也不喜欢打仗,便受命留守京城,全权处理朝政。

历史在这个时候给了朱高炽一次大放异彩的机会。

建文帝得知朱棣正在大宁战场,后方空虚,便令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向燕京城直扑过来。大兵压境之际,建文帝先给朱高炽写了封信,让他认清形势,不要叛乱,脱离他父亲燕王,归顺朝廷,还许以成功后,封他为王。

朱高炽接到书信后,原封不动地送到了父亲朱棣面前,自己则独自率领城中的老弱病残来抵御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

他先是制订了一个异常灵活的御敌计划,令城中守军分成小队,出城偷袭李景隆大营,为坚守北平争取时间。

还有一招更绝。当时北平时值冬月,寒风如刀,城内滴水成冰。朱高炽听取老人意见,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命人趁夜往城墙上玩命地泼水,直把北平城泼成了一个冰城。

第二天早晨,志在必得的李景隆再来攻城,见到一座冰城挡在眼前,顿时就傻了,几番猛攻不下后,只好引兵退去。

此战对整个靖难之役意义十分重大,若那时北平城被攻破,靖难之役的历史可能就将改写。

这份定成祖江山的功劳,为朱高炽在历史中留下了耀眼一笔。

第二个,朱高炽虽然大肚便便,看上去似乎没有帝王风范,但内在他却是个宅心仁厚、智慧大度,并且有着远见卓识的有为皇帝。

一代雄武,二代宽仁,最早发现朱高炽仁厚并异常欣赏他这种仁厚的是朱元璋,在朱元璋眼中,朱高炽实为以文治国的好苗子,所以早早地就把他封为了燕世子。

然而崇尚雄武的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却是不远不近,不冷不热。同为徐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朱高煦抓住朱棣的这个心理,屡进谗言,说东宫失德,想取代朱高炽,夺下太子之位。

然而,因为朱高煦野心太盛,扬言要学唐太宗,最终触怒了朱棣。但就在朱棣将朱高煦召入皇城,当场削去冠服,囚于西华门,正要下令贬其为庶人的关键时刻,朱高炽却拿出了让人佩服的仁厚。

他跪求朱棣:“父皇,还念骨肉之情,放过汉王(朱高煦)”。

朱棣正在气头上,厉声斥道:“我是为了你,才割去私爱。”

朱高炽哭诉:“兄弟手足,从小到大,血肉相连,不能相残。”

朱棣问:“你难道要养虎为患,贻害自己吗?”

朱高炽说:“宁愿不做太子,换汉王性命。”

这还不算完了,不念旧恶,胸怀宽广的朱高炽登基后便给这个屡次要害自己的弟弟加俸禄,并授予他几个儿子爵位。

同为徐皇后所生的皇三子朱高燧也不是省油灯,对大哥的仁义,他觉得是窝囊软弱;对二哥的外露张扬,他又觉得是愚蠢。在朱棣得病期间,他曾阴谋杀死朱棣,矫诏即位。朱棣发觉后,盛怒之下要杀朱高燧。

生死一线间,朱高炽又站出来为三弟求情,朱棣质问他:“你三弟要杀我,你还给他求情。照你这样仁慈,你我两个人早就没命了。我要被他杀了,你还会活着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朱高炽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将这些事聚在一起看,朱高炽的仁义厚道不是做戏,而是本性使然,这无疑让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第三个,朱高炽的仁慈厚道绝不像朱高燧说的那样,是窝囊软弱,他的这份德里包涵着为君之明,为君之智。

朱高炽在位短短十个月,他以儒家思想统治朝廷,改革弊病巩固文官集团,广开言路,任人唯贤,注重农本,平反前朝冤假错案,做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好事。此外,他始终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从而使洪熙一朝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明朝因此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朱元璋、朱棣都是杀伐果断的雄主,他们之后,大明确实需要朱高炽这样的仁主。

他在位时间虽短,但德政泽被苍生,他得后世好评,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